“小”活动,“大”精彩

2023-10-12 05:06马梅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7期
关键词: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马梅芳

【摘要】当前,随着课改的稳步推进,活动化教学已经走进了数学课堂.教师应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育理念,设计有效的活动,唤醒学生求知欲望,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文章就活动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进行积极探索,旨在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持久、深入发展,让数学课堂更加高效、更加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化;课堂教学

数学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数学知识深奥、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主动探索的意识不强.因此教师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活动化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有助于促进学生高效探索新知,提升思维能力,发展数学综合能力.所以,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设计新颖多样、富有变化的学习活动,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间产生智慧的火花,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形成问题意识,养成爱思考的学习习惯,从而建构富有生命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引入有效活动,注入学习动力

(一)设计游戏活动,诱发学习兴趣

“游戏”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的活动形式,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交朋友、体验生活、探索世界.多样化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玩”得更好,引导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体验学习的快乐.这些都赋予了游戏新的意义,使游戏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教师应努力探索游戏化教学的可行路径,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刻板印象.教师应根据所教知识点,为学生设计新颖、有趣的游戏,唤醒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走下讲台,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对新知学习产生期待,感受探究數学知识的乐趣,取得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3的倍数特征”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和5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教学内容.新课伊始,教师没有直接进行讲授,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说3的倍数具有什么特征.很多学生认为数的个位上只要是3,6,9,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之后,教师让学生任意写一些数进行验证.学生发现:个位上是3,6,9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却不是3的倍数.“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心中充满了疑问.随后,教师和学生一起玩猜任意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的游戏.学生还在进行思考时,教师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且非常准确.此时,学生心中会想:“老师肯定掌握了什么技巧,这个技巧是什么?”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产生了对学习新知的期待.

教学中,教师巧设游戏活动,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兴趣成为推动学生主动求知的“内驱力”.

(二)设计讨论活动,实现互动交流

小学生年龄尚小,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经常被知识的表象所迷惑,无法把握问题的实质.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简单化处理,更不能将知识本质直接讲解给学生,应引领他们深入其中.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讨论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增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在教学“平均数”一课中,教师挑了4名女生和5名男生进行踢毽子比赛,然后将4名女生踢的数量相加,再将5名男生踢的数量相加.因为男生踢的总数多于女生踢的总数,所以教师“故意”宣布男生获胜,女生失败.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鸣金收兵”,而是让学生讨论:“这次踢毽子比赛公平吗?”面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快进入了讨论状态.学生讨论后,认为这场踢毽子比赛不公平,因为比赛的人数不相等:男生有5人,女生有4人.教师肯定了学生讨论的结果,并提问学生应该怎么解决.女生讨论后,建议去掉踢得最多的那个男生的成绩,而男生讨论后,建议去掉踢得最少的那个男生的成绩.男女生争执不下,教师询问:“如果不去掉任何一个男生的成绩,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地进入了平均数的学习中.

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先设计比赛活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交流,让他们对数学新知的学习产生期待.这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二、引入有效活动,实现新知内化

(一)设计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探索

当前,合作、探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热词,教师应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思考的机会.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无形中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将知识生硬地讲解给学生,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的地位,毫无学习热情可言,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学生对所学知识就会渐渐地遗忘,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也逐渐减弱.因此,要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教师应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主动地进行思考、分析,掌握所学知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统计”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进行了调查,发现班级学生最喜欢的兴趣小组有以下四项:唱歌、绘画、舞蹈、机器人.新课伊始,教师让学生分别统计喜欢唱歌、绘画、舞蹈、机器人的男、女生人数,然后制作单一统计表,并根据统计表思考:喜欢哪个项目的男生最多?喜欢哪个项目的女生最少?学生很快就进行了回答.但教师询问:“喜欢这4个项目的,是男生总人数多,还是女生总人数多?”课堂很快陷入了沉默,学生回答的速度也慢了很多.教师追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说:“原先问题的答案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现在的问题不仅要看4张表格,还要进行计算,太烦琐.”于是,学生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能不能将单一的统计表合并一下呢?如何合并呢?”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进入了探索中.

传统课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提升.数学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出发,为学生引入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释放自身的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二)设计操作活动,提升理解能力

数学素有“冰冷的皇后”之称,因为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复杂性,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难以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加之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主宰着课堂,“霸占”了课堂的话语权,将所学知识点都进行细化,面面俱到地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真正理解知识.但是,多种多样的操作活动是引领学生思维活动方向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引起重视.为了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实现对新知的探索,强化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认知,逐步提升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绘制平面图”这一课时,因为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多种平面几何图形,而生活中的一些物体本身也是由各种几何图形所构成的,例如圆形的镜子、长方形的桌面等,教师在前一周就可以向学生布置绘制平面图的任务,让每名学生以“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为主题,将自己能接触的物体以平面图形的方式绘制下来.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每名学生分享自己绘制的平面图,并且让学生进行评价,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从教学活动的本质来看,课堂教学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往,而动手操作活动能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上述教学过程中,面对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没有灌输讲解,而是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进一步提升他们手脑并用的能力.

(三)设计协作活动,培养合作意识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悄然走进数学课堂.因为数学知识抽象、深奥,每堂课都有相应的重、难点,所以学生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还是很有难度的.加之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先天的智力因素和后天形成的学习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无法同时实现吸纳新知的目标.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协作活动,让学生群策群力,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更好地提升学习效果.当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搭配,确保小组合作学习能夠有序推进.

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一课时,新课伊始,教师出示了一个长方体,让学生估一估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因为视角的差异,估出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有学生提议进行计算,但长方体的体积到底该怎样计算呢?此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小组,然后让每个学习小组拿出多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动手拼成不同的长方体.每个学习小组的组长对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有动手拼长方体的,有负责观察收集数据的,还有负责计算的.这样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自然愿意参与其中,在操作中很快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和它的长、宽、高有关,顺利地推导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提倡的学习模式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合作学习视域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性,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理解、应用中,实现协同发展,提升合作能力.

三、引入有效活动,升华学生认知

(一)设计反思活动,探寻知识本质

高效数学课堂的形成,离不开扎实、有效的反思.在传统的讲授式数学课堂中,学生由于对教师的敬畏,习惯了师讲生听,导致其对反思活动的参与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对反思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反思学习,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过程和做题结果等进行重新审视,产生顿悟,升华认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挖掘学习潜能,形成结构化的认知.

在教学“解决分数应用题”这一课时,教师出示题目:“某服装厂计划生产2400套衣服,前五天生产了这批衣服的20%,如果照此速度,还需要几天才能生产完?”学生经过审题后,给出了这样的两种解答方法.方法1:2400÷(2400×20%÷5)-5;方法2:(2400-2400×20%)÷(2400×20%÷5).此时,教师并没有进行评价,而是向学生询问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这样自然引起了学生对解题过程的反思:“方法1是先求出一天可以生产多少套,然后计算生产2400套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天,再将用去的5天减去,就是剩下需要的天数;方法2是先求出剩下的套数,再除以每天生产的套数.”在学生经过反思说出解题思路后,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从分数的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学生提出可以将“计划生产2400套衣服”看作“单位1”,然后寻求解答方法.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后,想到了另外的解答方法,并将下面的2种算法板书到黑板上:1÷(20%÷5)-5;(1-20%)÷(20%÷5).教师让学生比较这几种解答方法的优缺点.学生经过反思,认为从分数的角度思考,解题步骤比较简单,但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原先的两种解答方法,计算复杂一些,但容易理解,各有优势和不足.学生在反思中,既可以强化理解,又可以体验解题多样化的精彩.

反思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增进理解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当充分应用,进行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提升反思能力,让数学学习过程更加鲜活、高效.上述教学过程,教师并没有唯结果论,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拓展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二)设计实践活动,提升应用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生硬地记忆,而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学例题后,设计的练习机械、单一,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课堂中,无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能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现在的数学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扭转以往陈旧的教学观,在数学课堂中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所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在学习“比”的知识后,学生知道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和影长的比值是一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想办法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学生找了不同长度的旗杆立在地面上,分别测量出它们的高度和影子的长度,然后算出比值.在此基础上,再量出旗杆的影长,即可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实现了问题的解决.可见,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又可以感受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不难发现,实践活动的运用,有助于改变传统的练习形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能动作用,主动地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提升活学活用的能力.

结 语

总之,活动化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之一,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明晰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挥教学智慧,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优质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结构,体验数学的魅力和精彩!

【参考文献】

[1]王娟.基于“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活动的优化[J].试题与研究,2020(35):120-121.

[2]陈海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研究,2020(35):75-76.

[3]郝高玲.活动引领 水到渠成———小学数学活动化教学的实施[J].名师在线,2021(25):20-21.

[4]张滢.活动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新课程导学,2021(13):89-90.

[5]高玉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活动化教学初探[J].当代教研论丛,2020(07):65.

猜你喜欢
活动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外作业活动化的设计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活动化教学探索
构建活动化的低年级语文课堂
高中数学课堂中的“活动化”教学浅探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