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2023-10-14 15:25鲍宜成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24期
关键词:弟子规诚信中职

鲍宜成

(宿州应用技术学校 安徽宿州 234000)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抵制文化虚无主义错误观点,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引导学生正本清源,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诵读经典的力量,而《弟子规》作为一本引导着我们扎下人生之根的书,对当下中职生未来职业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育,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打开《弟子规》神奇的钥匙

《弟子规》为清代李毓秀所汇编,其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

诵读完《弟子规》后,理解“入则孝,出则悌”,作为孩子,在家要懂得孝敬父母,出门要尊重兄长。理解“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人处事言行需谨慎,说话要讲究诚信,与同学友好和睦相处,亲近一些有仁德的人,这样做完其他事务之后,若还有精力,就可以继续认真地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当下,中职生的余力主要用在打游戏或刷小视频等方面,致使大好青春年华虚度;又因其父母外出务工,多为爷爷奶奶照顾饮食,对父母的孝顺之心,大多体现为听从父母的话,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有限,沟通交流较少,其孝顺之心自然大打折扣。孝顺之心作为《弟子规》的神奇钥匙,郭文斌先生在《〈弟子规〉到底说什么》中谈到,孝是顺,因为孝是一条大河,不孝就意味着拒绝顺流而下,走向大海,失去生命之源,也就欠缺能量和幸福之源。

要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的孝心。孝道之行应该在语文课堂上有一定的呈现,并把孝行的学习,当作该校评估学生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引导学生把孝看成是一种风尚,在孝亲敬老中,以孝敬为美,以孝敬为乐,以孝敬为荣。在践行孝的活动中,切身感悟:一个民族以孝为荣,以孝为生命力,以孝为第一美德,一定能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享受其乐融融的喜悦之情。

作为中职生,能够从孝敬父母,顺从父母的心愿与志向出发,养成“顺”的品质,体会“顺”的深刻内涵,与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和谐相处,努力学好传统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学会打开《弟子规》的神奇钥匙,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具备创造美好幸福的能力。

二、挖掘教材中与《弟子规》的契合点

(一)孝顺之心

史铁生在《合欢树》一文中这样写道:“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这是作者的一种反思,一种怀念,一种愧疚,一种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之情。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分组探究史铁生在20岁时双腿残废的心境,其母亲昼夜守护被烫伤的儿子。小说发表了,获奖了,而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史铁生无法向最亲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悦,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学生在反复诵读与思索中,感受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心存感恩和孝顺之心。

李密在《陈情表》中含泪说道:“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我们从中深切感受到李密对待祖母的孝心溢于言表,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悟李密不愿做官,而把孝顺祖母放在首位的缘由。

身处当下,中职生应当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好传统文化知识,打牢坚实的专业技能基础。在人生道路上,心存孝顺之心,敢于担当,勇于拼搏,乐观进取,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创美好幸福的未来。

(二)诚信之举

根据中职生未来就业岗位的特点来启发教育他们,唤醒其内心的种子,奠定其一生做人做事的根基。

同学们在学习汪曾祺的散文《金大力》时,讨论:金大力是一位不善言辞,拙于技术,却是乡村的瓦匠头儿,原因何在?有的同学说:“金大力善良。”有的同学说:“他勤劳,有一个好人缘。”还有的同学说:“金大力在生活中懂得知足,与乡邻的交往中朴实厚道。”

再多给同学们一点儿时间进行讨论交流,有一位同学认为金大力特别讲诚信,因为诚信是人立足之本,并且他举了文中的一段话作为佐证:“他一辈子经手了数不清的砖瓦石灰,可是没有得过一手钱的好处。”乡邻相信金大力,因为都知道他是一个讲诚信的人,是一位诚实正派的瓦匠头。金大力靠自己的真诚和从不贪便宜的品质赢得乡邻的信赖,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心得与感悟中也明白了诚信的价值和意义。

莫言的《卖白菜》中:“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母亲因孩子多算别人一毛钱而不讲诚信伤心流泪。《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同学们在分组讨论莫言的《卖白菜》中母亲的做法时,明白诚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要做到诚实守信,擦亮诚信这一“金字招牌”。

诚信是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步,人无信则不立。中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应该注重诚信,中职生应该扎好诚信之根,走稳人生每一步。

(三)感恩之行

当别人给予帮助时要表示感激,知恩图报,对父母之爱更应如此。正如《弟子规》中所言:“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在学习老舍《我的母亲》一文时,一位女同学满怀深情地读道:“新年到了”“母亲笑了”“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去吧,小子”……

老舍在除夕之夜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一个简单的“笑”字,勾勒出母亲久久期盼和喜悦的心情,但当听说作者还要回学校,一“愣”一“叹”刻画出母亲极其复杂的心情,让我们感动不已。“去吧,小子”,如此简单的一句话,却饱含了平凡的母亲对孩子的理解和无限的疼爱。在全班学生共同诵读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作者在文中深情地写道:“人一旦失去了母亲,如同花儿失去了根一般。”我们每个人要心存感恩,表达对父母的真挚之爱,莫等到连行孝的机会都没有了,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感悟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要做感恩之行的实践者和引导者。

老舍在结尾吐露心声:“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母亲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给予我们宝贵的生命,母亲善良宽容、乐于帮人的品质,还有其伟大无私的爱,影响着我们性格的形成。课后拓展延伸的作业,可布置为:回家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其他长辈做上一顿饭,也可以为他们洗一次头或脚,并写出300~600字的心得体会。选出优秀的文章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再次感受母亲的平凡而又伟大。

作为一名中职生首先要刻苦学习,再用最饱满真挚的大爱去对待亲人、好友,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用一颗感恩之心更好地面对人生中所遇到的一切。

三、融合的有效路径

(一)晨诵经典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课代表按照《弟子规》八个方面的内容,分组开展背诵比赛,激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落实《弟子规》中的细小事情,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践行《弟子规》中113件事,利用晨读课,每位小组长检查学生背诵的情况,进行统计记录,作为传统文化学习先进个人评选的依据。

结合所学的教材内容,把熟读《弟子规》的每件小事,内化于心。“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李白在《将进酒》中把其豪放飘逸的潇洒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种高度的自信,敢于肯定自我。面对黄州赤壁的美景,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历史英雄人物——周瑜,怀古伤己。但这种挫折对于乐观旷达的苏东坡而言,犹如一场梦,把更多的感慨与伤痛以洒酒酬月的方式宣泄,学生在诵读中感悟东坡居士一生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联想自身在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要选择微笑乐观面对。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李白、苏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与楷模,学习先贤们的谆谆教诲和先进事迹,培养学生的阅读品位和领悟能力,使中职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品质。

(二)将《弟子规》的内容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

在教学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时,与学生共同赏析《将相和》故事,引导学生探讨廉颇勇于改过的一代名将的光辉形象,让小组合作表演《负荆请罪》的故事,在扮演者生动的演出中,师生共同感受廉颇的改过,需要对他人有认同感,廉颇得知蔺相如是从国家大局出发,而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认识到自身的狭隘,敢于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负荆谢罪,这种勇于承认自身的错误,并敢于自我剖析认错的精神值得中职生学习。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犯错了,如迟到、作业未交、不打扫卫生、不尊敬他人等,就可以以廉颇为教育案例,有错并不可怕,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深刻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助于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

结合《弟子规》中:“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王阳明说:“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阳明先生告诉我们知错就改,就是圣贤的伟大之处,有时即便让小的错误在某件事上待的时间长些,给予他人悔悟的时间,这样的美德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要像廉颇一样、及时改正、善于改正,因为改过的过程本身就是不断强大我们自己的过程,也是能够提高心理承受挫折力的过程,若可以拥有这样的心力,或许将是我们前进路上不竭的动力,更能成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的有效路径。

叶雨婷的《“探界者”钟扬》(节选)中的时代楷模──钟扬,学生在反复阅读中领会钟扬的优秀品质,立心天地厚,超越海拔六千米。观看感动人物颁奖的视频时,不少同学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钟扬教授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懈追求,真正诠释了时代楷模的高贵品质。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联想到“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学习钟扬常挂嘴边的话──“有问题我来”,这是对责任和担当的最好解读。

《课标》要求:中职生通过阅读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品,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和自然界中的美,结合自身的体验感受美的存在,崇尚真善美。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按照阅读的层级分为:音义、文意、情境和美感阅读。学习荀子的《劝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韩愈的《师说》等经典作品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背诵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种潜移默化式的阅读模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语文素养有着较好的效果。

(三)以传统文化育人

《课标》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学习研究与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知识的实践过程中,感受到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会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增进了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功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播,如《弟子规》诵读比赛,依据《弟子规》内容编写剧本,进行话剧演出,梳理《弟子规》中113件小事,并把它们作为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镜子,形成自己的文化思维导图,不断增加文化常识的积累,在无须提醒的自觉中感悟传统文化的广博,达到如同春风化雨般育人的成效。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与结晶,中职生三观在未真正形成之前,优秀的文化对其人格的健全有着莫大的支撑作用。

总而言之,中职语文教学融入《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已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育人方式。中职生在阅读和学习传统历史文化的过程中,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孝顺父母,怀有感恩之心;心中充满阳光,勇于接受社会进步文化,不断汲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为其学好专业知识与技术打下扎实的基础,力争茁壮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弟子规诚信中职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弟子规
弟子规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弟子规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