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

2023-10-14 21:59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学习者深度

沈 昊

(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一中学 江苏 苏州 215228)

但随着新课改的发展,现在教育部越来越推崇深度学习,从而促进学生今后的健康发展。深度学习的含义特别广泛,能够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本知识,并且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增加他们的生活经验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深度学习旨在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系列。就目前的阶段而言,许多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并且取得了有效的成果,对于深度学习而言,其落实到语文教育课程,按照有关语文专家的解释,应该概括为“语文教育核心能力”的实质是“话语意识与力量、思考方式与品格”,而这些力量、品格的形成又源于意识的建立、个人的能动、话语情景的使用、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高度融入。由此可见,核心能力是主要旨归,而深度教学则是实施路径。本文将会探讨有关方面的一些问题,希望对有关的人员可以提供信息的帮助。

1.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也被要求进行改变,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的思想比较超前,更是一种社会的大趋势所在。然而,在传统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往往是以老师来主讲,学生来负责听为主。因此学生对于诗歌的了解并不透彻,只是片面的记下老师所描述的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长久的这样下去,学生可能失去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并且在课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也只是要求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而将诗歌进行背诵。由于了解的并不透彻,背诵大多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的诗歌教学对于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并没有帮助,甚至可能会对他们的学习造成危害,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模式,改变现状。近年来,推崇“深度学习”在我国教学中流行起来,对于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会帮助他们更深层次的了解课堂所学知识,也会给他们的学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我个人而言,深度学习能够让学生理解到文章的本质内涵,也就是他背后所展示出来的文化精神,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一些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要运用这种方式,要求学生深度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的发展。

2.就教师方面而言,中学诗歌深度学习的策略

2.1 构建“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网络

深化读书的中心思想认为知识点是由新旧知识学问的连接、建立起来的。所以,老师们在课堂上要编织“结构化、模块化”的知识点网络系统,解决学生语文读书中“知识点片段化”的现象。教学策略的实践依据:知识结构的形成性、建构性——深度学习理论,认为对知识的学习虽然是一种形成结构的活动,但并非接受形式的新认知,而只是在教学活动中把既有的认知激活起来,从而进行新的认识的产生和建立。例如八年级上册中有两篇李清照的词,分别是《渔家傲》和《如梦令》,这两篇词分别写于李清照的不同时期,可以以李清照的人生经历为主题对这两首词进行群文阅读,同时扩充这一时期的李清照所著的其他词。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对李清照有更深的了解。因此老师们必须在课堂上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策略,活化学习者的先前认知,使新认识之间产生相互联系,推动对新认识的掌握,从而建立全新的认识框架。

2.2 建构“结构化、模块化”学科体系

中学语文课学习根据课程特色,以学生为主题,老师为辅助促进学生认知、思维、审美、文化合一,建构“结构化、模块化”课程系统。中学语文改变了过去的教学模式,不再强制学生着重理解字词的意思、句子的语法以及书本的内容,彻底清除了语文教学的弊端。语文教学策略的实现途径:揭示逻辑、编织网络、构建系统——中学语文教科书采用以主体为统摄单位的方式,主体的编排以新时代中学生所应具有的思想情操为隐形主线,每单位下设3-5 篇选文。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单位主体往往较为笼统,它其实是一个上位定义,如题目“青春激扬”可以指向革命理念、昂扬激情、奉献牺牲等多个层面。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对“教材单位”重整,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现有认知和选文特点,构建既独立又环环相扣,既完整又相对开放的符合所在班级的“学业单位”。这些“学业单位”可为单篇文本,亦可由多篇文本组成,但无论哪一个方法,每一个“学业单位”都应该提取出最适宜的教学单元主体,从而形成学业系统。

2.3 精选“适应性、拓展性”的学习材料

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读书所用材料的选取要富有挑战性,以及练习的结果要富有转化性。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精选“适应性、扩展性”的读书所用材料,解决学生语文读书中“课程课程化”的矛盾。教学模式的具体依据:课堂教学的挑战性、外移性——为了鼓励学习者群体进一步的深度了解,课堂中确定的知识点内涵通常要求学习者群体必须做出艰辛努力才能完成的目标,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适应于学习者人群的认识最近阶段;而课堂的结果则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实现对专业的转换和移动。这也是认识的国际化对学习者人群所提供的基本要求。

2.4 整合“问题式、活动式”的教学设计

深度学习的核心课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激活教学参与者的主体性、批评性。所以,老师在教学上要实现“提问式、行动式”的教学设置,从而克服了教学主题缺失、教学信息内容机械的现象。教学策略的具体依据:教学参与者的主体性、批评性——深度学习是学习者个性主动探寻与深入反省的体现。主动探寻表现为学习者自身并非被动地完成接受的教学内容,而是通过热情、毅力、动机、精力等的全面注入,自身的内心主观积极性与教学兴趣得到充分地激活,自发能动地进行学习。而深入反省则体现为在学习者自身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中自行调整的行为。它不但要求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了解,而且强调学习者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和认识、思想的把握、情感的培养,进而达到个人自主能力和批判精神的养成。例如,在诗歌的阅读中,可现让学生以诗歌为依据进行图画的创作,那么,学生在进行意象选择,画面构图,颜色挑选的时候就会对诗歌进行主动探寻,激发其学习热情。

2.5 凸显“平等型、体验型”的情境创设

深度认知的核心是,知识的传播是内在观念和外在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营造“平等型、体验型”的课堂环境,克服课堂教学环境隔膜化的现象。

深度教育也是一个“具身学会”,“人们基于躯体主观感觉确立了感知或者思考的目标,躯体以及躯体与客观真实世界中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意识社会学的最本原的观念”。所以,要让他们健康的进入教学过程,保证他们的思维保持旺盛的运动态势,教师们必须为他们创设促进意识发展的气氛。这里的气氛不仅包括使他们有健康感、责任心的课堂教学情境,良性的教职工、学员生之间的教学交流,还包括与教学需要相配套的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谈话型、感受型”读书,有效的教学交流、更深入的情感,在语文中都不可或缺。缺乏语言对话,也缺乏情感的课堂是机械的、隔膜的、缺乏人文主义关爱的。

2.6 建立鼓励式的学习氛围

中学以语文课堂教学为每个单位所安排的学业工作,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通过工作中的教育情景的创造,完成了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的连接,让在学业过程中人的心理、躯体和整个社会情景之间形成了有机系统的整合。正是这样,经过深入学习情景的创造,把概念和抽象的内容溶化于意象化的语言场景、社交情景之中,学习者身心合一,才能进行深度学业。但值得补充的是,深度学业的情景设置中更注重平等型的学业情景,使学业在平等、被社区认同、有安全感的社交交往中进行。在日常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互相分享的一个课堂,鼓励学生分享书中最喜欢的片段或者任何文字,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可以运用你们能讨论一下吗等语言,这样开放民主、安全舒适的交流氛围,对于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与分享欲望作用巨大。

3.就学生方面而言,培养深度学习的策略

3.1 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于学生的能力越来越重视。在中学的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让他们来激发学习潜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像是在学习《观沧海》这篇课文前,老师可以布置自学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观沧海》的创作背景以及这首词的大致意思。也可以从作者李白的角度出发,找寻一些李白的其他诗集,对他的诗集的总的基调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培养语文素养。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十分重要的,这将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是中学语文诗歌鉴赏课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选择富有吸引力和情感共鸣的诗歌以及引入有趣的背景信息或故事,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关注,让他们更加热衷于学习诗歌。

3.2 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选择富有吸引力和情感共鸣的诗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步。诗歌是一种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文学形式,因此,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情感的诗歌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诗歌可能涵盖爱情、友情、家庭、自然、人生哲理等各种主题,都有可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与学生年龄和经验相符的诗歌,确保它们既有文学价值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例如,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儿童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引入有趣的背景信息或故事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诗歌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通过向学生介绍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图像、音频等方式,生动地呈现诗歌的历史背景,或者讲述与诗歌创作相关的故事。例如,当教授杜牧的《秋夕》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唐代的中秋文化和习俗,让他们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与传统节日的联系。这样的背景信息能够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深入研究和欣赏诗歌。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中精心策划,选择合适的诗歌和引入引人入胜的背景信息或故事。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课程,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诗歌的深度兴趣,这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3.3 老师引导学生学习

诗歌是对诗歌作者自身感情的抒发,也是诗人智慧的结晶。在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来感受诗歌的美妙与情感,为学生对诗歌的透彻了解提供保障。此外,老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与诗作者产生共情的感觉。这对诗歌的情感理解是非常有益处的。在学习苏轼的《定风波》的时候,可以在学习开展前介绍一下苏轼在创作这首诗时所处的环境和时期,再加上诗中出现的景色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使对于诗歌的了解更深一步。这也 是语文诗歌深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3.4 重视诗歌中的重难点

诗歌和现代文相比,更加重视对于词语和语言的运用,有时候为了做到押韵或者对仗工整,难免会使用一些生僻字,这样就给学生的诗歌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语文诗歌的深度学习中,就是要把这些复杂困难的问题全部都弄明白,对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做到准确的把握。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对于生僻的词语可以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式弄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再将它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常见词,让学生对于这两个词语进行对比。这样会让学生增加对这些疑难词语的掌握,加深记忆,也会在诗歌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一些乐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像是在柳永的《望海潮》一诗的学习中,我们会发现里面的“叠巘”一词就是一个生僻词。它的意思是层层叠叠的山峦。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学生如果将这一个词语换成“层叠”可以吗?很显然,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它除了意思要一样以外,还要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就是在诗歌中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充分地掌握诗歌中的重难点。

3.5 鼓励学生深度学习

在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中,老师要从语言文字运用方面入手,来夯实学生的诗歌基础知识。语文文字是学习诗歌的基础,学生可以从文字中了解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都只是诗歌学习的基础。老师要鼓励学生对于诗歌不断地进行深入学习,学习其中的内涵。例如我们在对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教学时,可依据杜甫的人生不同时期的所做的诗词来丰满杜甫的形象,扩充《望岳》、《春望》等进行对比和类比阅读,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杜甫,一个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此外深度学习还会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自身的素质,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总结

总的来说,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拥有一定 的地位,也在高考中占有一定的分量。因此,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诗歌教学。深度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一定的作用,因此要在中学的语文诗歌教学中充分地运用这种方式,将诗歌教学与深度学习有机的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素质,培养语文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学习者深度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加强中学语文朗读训练的思考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中学语文略读策略初探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