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的渗透分析

2023-10-14 21:59何克艳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伦理生物生态

何克艳

(临夏县漓水初级中学 甘肃 临夏 731800)

生态伦理学是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和道德观念的探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正。正确运用生态学知识,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态伦理教育是培养学生生态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学生物学中进行生态伦理教育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工作。但是,目前在我国很多学校中,对生态伦理进行渗透的程度较低,教育成效较差。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

对教师的要求是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自然的敬畏,使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个正确的认知,并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为此,将生态伦理教育融入到中学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1.生态伦理学与生态伦理教育的内涵

1.1 生态伦理学

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在与其所处的环境、自然、动植物等生态环境共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调控机制,它是一种能够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规则。相对于传统的道德理念,道德理念更依赖于人们的自觉和反思,它更多地表现在人们的认识和精神信念上。生态伦理是一种强制性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同时,生态伦理在对人类进行行为约束、道德提高的同时,也要求人类将社会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使每个人都参与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行列中来。

1.2 生态伦理教育

生态伦理教育,指的是利用生态学的原则和方法,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转变人们不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让他们走上一条可持续的、良好的发展道路,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教育具体包括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三部分内容,教育的对象包括了决策者、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公民和中小学:教育的方法包括了课堂教育、实验启发、媒体宣传、实地体验、案例示范、公众参与等。具体包括了:生态知识、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价值、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工艺、生态标识、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等。在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系统中,开展生态德育是一个值得参考的话题。

生态伦理教育应当从中小学生开始,因为青少年是一个非常容易接受新知识的人,他们的身体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就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种保护环境之美、破坏环境之丑的思想。进而让他们自觉地保护环境,养成一种热爱自然的好品质。环保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长期问题。

2.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伦理教育的必要性

2.1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为了提高经济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生态伦理教育是人类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认识,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初中生将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主要建造者,初中生生态伦理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本文认为,在初中阶段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关系。

2.2 是良性发展的势必要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是人类有价值生存与良性发展的客观条件,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然环境若被破坏,将导致人们所依赖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而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人类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损害自然的基础上。人类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更好地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只有提高了人民的生态伦理素质,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态伦理素质,将对当前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初中阶段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为此,在初中阶段开展生态伦理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素质教育是一种把学生放在中心,多方面发展的教育方法。本文认为,在初中阶段实施生态伦理教育,是为了让初中阶段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一种有效途径。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应当是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品德发展,使其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3.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态伦理的现状

本文对初中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学生对生态伦理和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的原因,再说到根本其实主要是家长和社会的原因。展开来细说,第一点,就是在当今状况下众多的初中学校在教育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了升学率上,放在了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上,而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其次,尽管中学生物学中会有环保方面的内容,但一些老师并没有很好地运用环保方面的知识来指导学生,从而使他们无法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这样,我们就有了很强的环境意识。部分老师在开展生态伦理教学时,通常以环境保护为主,但此活动形式缺乏创新,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家庭教育对儿童生态伦理观的养成具有直接影响。现阶段的初中学生中,一部分同学的父母本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尤其是一些农村学生的父母,几乎没有受过相应的教育,这导致他们对子女生态伦理观的形成没有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念。目前,一些媒体对正确的生态伦理观的宣传力度不够,并且,我国现如今已有的各种机制中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的部分仍然不够完善,一些监管措施只是权宜之计,而广大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也不高。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念的重要因素。

4.生态伦理教育在初中生物课教学中渗透策略

4.1 挖掘教材内容,渗透生态伦理教学

4.1.1 认同“所有自然物,渗透生态伦理教学”

教科书是对浩瀚的知识系统的精炼和概括。生物教科书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概念,它不仅是学生获得生物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教师对其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该先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并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时,教师可以对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例如:水生生物、空气生物、陆地生物、泥土生物等的种类、特点和习性进行详细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圈是一切生物的故乡,每个生物在自然界中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利,进而建立起“生物平等”的生态学伦理学观念。又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生物的进化》这一节课,教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生物的演化过程,并将原始鸟群的特征与现在的鸟群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与现在的鸟群之间的异同,从而让同学们归纳出鸟类的演化过程。接下来,老师也会将其与人类的演化相结合,让同学们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中,他们在生活习性、姿势状态、工具使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而让同学们去思考人类进化的原因。在对生物演化的过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人与其他生物是同源而生的理念,并意识到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价值,进而培养出“尊重生命、热爱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另外,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这一课中,教师向学生展示了生态多样性曾经的繁盛,与现在的食物链的断裂,动物的栖息地的消失,从而使学生意识到了人类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从而形成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生态伦理观。

4.1.2 认同“生命物种平等”的观念

人们的幸福与权力以及所包含的各种利益是传统生态伦理学所关注的重点,而新的生态伦理学则提倡将伦理学的视角由人扩展到万物及自然,强调“人须将善恶、良知、正义、责任等观念运用于自然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人对另类物种的善,也就是人的终极道德”。人应该从生物与物质的关系出发,认识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价值平等,确认生物与自然生物在自然界中平等存在的权利,并努力培育出一种与其它生物共存的理念。

比如,在《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这一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并深入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组成、以及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辩论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扮演,其他小组可对此进行辩论、攻击。这种活动可提高学生参与性,让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学会倾听,加深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知。在“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这一单元里,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成千上万的物种,像水里、地里、空气里、土壤里等等,各种各样的物种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各种各样的环境之中,这些都有着与我们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形状和结构,而这些形状和结构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

在这一点上,每个种族都是一样的;在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这一节中,我们要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可被发现的有生命的行星,并意识到,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家园。每种生物和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权在其自然状态下平等地继续生存下去。

4.2 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感悟体验

对初中生来说,生物学理论虽然比较抽象,但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大部分都是一种纯理论式的授课方式,教师通过融合和渗透自己的专业知识,单方面地将其传授给学生,学生只能理解到一些肤浅的理论,而不能感受到其背后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用课堂上的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森林植被和渔业资源没有被开采之前到现在的变化,并分析自然资源的消耗给人们带来的冲击。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直观、生动地感受到自然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也让学生们认识到,过度开采自然资源最终会反噬人类自身,进而让学生们明白,什么是人与自然共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的生态伦理观念。再比如,在《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中,老师可以通过一幅图片让学生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再让同学们就对方的生活方式发表评论。与此同时,老师也可以通过录像来展示不良生活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让学生明白,长此以往,自己的生活和身体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3 利用生态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学课本中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知识很少,且相对枯燥,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具体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教材中《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一章中,就提到了每一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拿草地来说,在早春季节,因为没有足够的青草可以吃,有些草食动物就会迁移到更好的环境中去。通过这种调控,可以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然而,外来物种的入侵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就像一开始,有人为了清洁鱼缸而将清道夫引进到中国一样,但也有人把清道夫放到了河里,对河里的生态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教师要求学生就此个案展开讨论与分析,有些同学认为,把清道夫放入河里,初衷是好的,另一些同学则持异议,并通过澳大利亚野生动物泛滥的事例,指出,在放生动物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其对生态的影响,不然就会打破生态平衡,酿成一场生态浩劫。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也能提高自身对生物的兴趣,树立自身的生态伦理学。

4.4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为此,老师要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仅仅靠着理论上的传授,还应该让学生们参与到一些社会实践中去,让他们去关注一些与生态伦理有关的社会问题,并让学生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难题,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例如,在学习《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动物园去亲身感悟,了解每个动物,学会爱护自然环境,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又如,在学习《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这一课程时,让学生从身边的垃圾环境做起,并针对此问题做出相应解决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学会爱护环境,从小事做起。再例如,当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本书时,学生对其有了一定的理解,并意识到了其重要意义。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带着学生到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去参观,让他们更好地了解物种的多样性。老师可通过以上路径,既能让学生明白目前的环境现状,又能加强学生对生态系统发展的趋势,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

4.5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外读物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其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动物的多样性》时,重点介绍了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引导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较好的理解。这样既能增加学生对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了解,又能让学生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体会到动物和植物的美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自然的审美情感转化为热爱自然的情感,使他们真正成为德育的主体。在此基础上,还可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外读物,并对其进行适当地引导。比如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就是一本科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它的文笔非常的漂亮,非常的吸引人,非常的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等观念。在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同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以生态伦理观发现生活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生态伦理教育,既能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老师要对初中生物课本深入研究,根据生物教学的各种资源,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针对性地展开生态伦理教育活动,提升学生生态伦理文化素养,使学生把遇到的生态伦理问题 用生物知识去解决。

猜你喜欢
伦理生物生态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12话 完美生物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