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3-10-14 21:59
今天 2023年23期
关键词:课堂教师学生

严 娜

(山丹县清泉学校 甘肃 张掖 734100)

引言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学生在课堂上或多或少会表现出一些问题行为,导致学习效率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错失学习知识的良好机会,进而不得不在课下甚至周末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弥补,但却往往难以起到实效,致使其学习成绩达不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课后学习压力繁重,身心健康受到明显影响。基于此,教师必须要从多个方面分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然后追本溯源,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调整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和态度,使学生能够渐渐克服问题行为。

1.小学中年级学生常见课堂问题行为

1.1 发言不积极,课堂参与度低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的常见问题行为之一即为课堂参与度低,基本上不怎么发言,很少会主动发问或是在教师指名道姓提问之前就起立回答问题,甚或是即便教师点名其回答问题,也会支支吾吾、不言不语。这样的行为虽然远谈不上恶劣,但却会严重影响教师的教课热情,并且会破坏课堂氛围,使课堂变得沉闷死板,降低课堂效率[1]。

1.2 注意力分散,容易胡思乱想

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喜欢走神,看似在认真听讲,表情认真严肃,但实则早已游离于课堂之外,在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中天马行空。这样的行为往往最难以被发现,但却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掩盖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增加教师教课的难度。这部分学生往往只在课堂练习或教师提问时才会严肃对待学习,否则不知不觉就会胡思乱想。

1.3 纪律性较差,喜欢交头接耳

有的学生纪律性较差,缺失严明的纪律意识,在课堂上不能做到自觉遵守规矩,喜欢与同桌或前后桌交头接耳,通过哑声交流或侧移身体来闲聊、说笑,私以为教师注意不到他们的行为。这不仅会直接影响这些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到其周围的学生,导致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降低,且容易破坏教师的教学节奏,影响教师情绪的稳定性。

1.4 小动作频繁,心绪不够平稳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上,有的学生心绪容易波动,易于被脑海里或现实中纷杂的事物所影响,比如被飞进教室的小虫子干扰注意力,被室外的交谈声所吸引等等。同时,有的学生控制不住做小动作,比如频繁地抓耳挠腮,用挠痒痒或戳动等动作干扰同桌或前后桌,摆弄抽屉里的小玩具或其他小物件等等,从而难以集中精力学习,错过吸收知识的宝贵时机。

1.5 其他常见的课堂问题行为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会偷偷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趁此机会来补作业,以期能按时上交作业;有的学生会损坏教学用具,在课本上乱涂乱画,用小刀在桌子上刻字、刻画;有的学生会趁着小组讨论的机会大声喧哗,或者在教师暂时离开教室时故意大声说话,扰乱课堂纪律;还有极少数学生会顶撞教师、甚至辱骂教师,纪律性极差[2]。

2.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分析

2.1 教师方面

2.1.1 教学方式较为单调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上,有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基本上只使用教材和板书,讲述知识时只是灌输式地给学生传述理论,而没能对现代信息技术予以充分灵活的应用,并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精彩纷呈的教学方式,继而导致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足,很容易对学习感到枯燥,并因此走神、交头接耳或做出其他问题行为。

2.1.2 未能有效引导学生

有的小学中年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是自顾自地讲课,却并未把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意志,几乎不与学生进行提问之外的交流,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自身与教师之间的联系,增强了学生独立于课堂之外的心理感受,并且使得部分学生的负面心理得不到及时的纾解,从而影响其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3]。

2.1.3 缺乏有效奖惩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予以适当的惩罚与奖励。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放任不管,缺乏责任心,有的教师又过于严厉,体罚学生,甚至于打骂学生,导致学生对课堂产生心理阴影,难以自持地做出问题行为,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必须要制定严明的课堂纪律,并施以合适的奖励与惩罚,从而才能有效限制学生的问题行为。

2.2 学生方面

2.2.1 学习兴趣严重缺失

有的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不具有学习的兴趣,这可能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可能归因于学生自身。个别学生可能生性过于贪玩,思维方式偏感性,难以对逻辑性的理论知识产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很难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也就容易分神,做无关于课堂的事。还有的学生虽然对学科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怀有强烈的排斥感,因此难以集中精力认真学习。

2.2.2 学习观念不够成熟

对于小学中年级阶段的学生,其多数都还不具备成熟的学习观念,对于学习、教育以及知识的意义还停留在极为表面的层次,没有明确的学习意识以及为了什么而学习的意念,这就导致不少学生轻视学习,不能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学习,把学习视作并不紧要的任务,继而就会在课堂上做出一些问题行为,诸如看课外书、交头接耳等等,难以保持认真专注的状态[4]。

2.2.3 心理或性格的问题

有的学生天生性格内向,在人多的地方很容易感到紧张、焦虑,因此在人数众多的教室里就会因为紧张焦虑而被分散注意力,难以把思想聚焦在知识上,面对教师的提问更是不敢主动回答,不愿在人前表现自我,生怕被他人所耻笑。还有的学生性情活泼,但不善于为他人着想,因此在课堂上总是捣乱,这些心理或性格上的因素都是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重要原因。

3.小学中年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管理路径

3.1 巧用信息技术,增强课堂趣味

在小学中年级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塑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就会变得更加端正,不会再走神、交头接耳、看课外书等等,而是能由衷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专心致志地聆听教师、阅读课本和思考问题,并且能在兴趣的驱动下更加主动地回答问题、提出问题[5]。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新教学方式,要能灵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丰富学科知识的表现形式,使其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内在性的新颖性和趣味性,继而以形式来吸引学生,并使其对本质性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意趣,最终有效改善学生的大部分课堂问题行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讲到《盘古开天地》一课时,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对这篇课文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播放以“盘古开天辟地”为主题的动画片,借助动画形式及生动的场景、语言与画面来吸引学生,激发起学生对这篇神话传说的探索兴趣。在带领学生读入文本时,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播放与文本内容相契合的图片,比如在读到“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时,就播放描绘盘古顶天立地的彩色图片,从而赋予其漫画的形式,增强阅读的趣味性。类似地,教师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进而借助兴趣的影响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

3.2 注重交流互动,积极引导学生

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而言,要想改善其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与其建立互动关系是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首先,教师要通过随时与全体学生或个别学生互动来发挥监督约束的作用,使学生能够对自身的问题行为提起警惕,充分利用学生害怕惩罚的心理;其次,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互动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方面不能过于严厉,以免给学生制造焦虑,适得其反,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随意、温和,以免学生毫不在意,选择集体沉默;最后,教师要通过交流互动来时刻牵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思想,使其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教材以及教学内容上,继而使学生的课堂行为规矩端正,提高其学习效率[6]。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讲到《呼风唤雨的世纪》一课时,教师要注意多与学生交流,在互动中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比如在让学生默读课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一对一的互动方式,依次与那些平日里课堂问题行为较突出的学生进行悄声交流。再比如,在提问学生未来的科学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为了使学生能踊跃发言,集中注意力思考问题,教师可以以聊天的形式与全体学生互动,并挑选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比如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挑起学生的探讨兴趣,使其能自主加入到交流过程中,对本课的重要问题进行积极思索,使其表现出应有的课堂行为。

3.3 渗透德育教育,改善学生观念

为了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不逾矩、不懒散,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一定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观、生活观和道德观发生积极变化,继而使其从内在心理上对自身在课堂上的应有行为发生改观,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7]。为此,小学中年级教师应当在讲解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导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因为自身原因而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或教师的教课心情;要教育学生爱国、爱民族、爱文化,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奋斗的信念,使其明白学习的意义等等,从而使其自愿发奋图强,在课堂上保持良好行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在讲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合上书本,提问学生学习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然后为学生创设情境,给学生播放有关十九世纪末期我国被洋人欺辱的视频,以及在抗日战争中八路军为了国家的光明未来而不畏牺牲、奋勇抗战的视频,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激荡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的思想开始向祖国的过去与未来靠拢,接着教育学生学习读书不是单纯为了吸收知识的养分或是将来的工作,更是为了不负先辈,完成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其将学习读书视作光荣而严肃的事情,以改善其行为。

3.4 加强心理疏导,培养自管能力

在小学中年级阶段,不少学生还不善于进行自我管理,包括自己的行为、情绪和思想,因此总是超出界限、逾越规矩,做出不符合课堂秩序的问题行为。作为教师,有必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克服焦虑、紧张、自卑等负面情绪,让学生的身心放松下来,不把学习当作艰巨繁难的任务,并且要善于激励学生,振奋学生的自信[8]。其次,教师要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监督自身的行为或让学生间相互监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最后,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其能越来越有效地管理自身的行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讲到《乡下人家》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状态,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情境,展现我国乡村的美好图景,表现出陶渊明所描绘的田园之美,使学生感到惬意、放松,然后告诉学生在课堂上不必紧张,课堂学习正如同乡村生活一样,应当是放松的、愉悦的。在带领学生读入文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比如挑选心理状态不佳的学生阅读某句或某段文本,然后给予其肯定,当众予以表扬,使其能重拾信心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此外,教师可以利用番茄钟或其他类似的应用软件并结合课堂练习,训练学生的自律能力。

3.5 制定行为契约,健全奖惩机制

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所作的问题行为,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继而制定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不过,考虑到小学中年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接受能力不够强,自律性和自觉性也往往较差,因此教师还是有必要借助于强制性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9]。为此,小学中年级教师可以与学生制定课堂行为契约,为学生明确在课堂上所应遵循的基本规矩,将之张贴于教室内显眼的地方,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某些问题行为在多媒体设备上调取契约内容,然后按照奖惩机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惩处,而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则也要予以应有的奖励,以此来改善学生的课堂行为。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在讲到《琥珀》一课时,教师要在讲课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行为,一经发现有学生作出违背课堂契约的行为后,就要挑选合适的时机进行批评教育,比如在让学生小组结合课文内容探讨琥珀的形成过程并在原文中圈出相关的字句时,发现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有的学生在课本上涂鸦,有的学生沉默不语。对此,教师要及时中止小组探讨活动,从多媒体设备中调取行为契约的相应条例,然后对作出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如罚抄课文、罚扫卫生等,同时对认认真真探讨琥珀形成过程并在原文中圈出依据的学生予以奖励,颁发小奖章或文具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中年级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行为,包括发言不积极、做小动作、交头接耳、走神、故意捣乱等等,这些行为都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乃至于基本的课堂秩序,教师必须要予以重视,认真分析成因,基于此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诸如运用信息技术去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改善学生的学习读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制定课堂行为契约,健全对学生的奖惩机制等等,从而有效改善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行为。

猜你喜欢
课堂教师学生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