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NVivo质性分析的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3-10-16 01:07杨丽华马立红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职能部门应用型要素

杨丽华,马立红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要求: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十大育人体系,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关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研究,受到全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和学者的广泛关注。“三全育人”不是某一个机构、某一个人从事的某一项任务,而是许多组织、机构、人员所从事的一系列任务的综合体现,最终目标是让全校各单位、全体教职工都切实承担起育人的职责。在“大思政”的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职能部门更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职能部门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1 文献回顾与问题提出

1.1 理论基础

1.1.1协同论

协同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作为一门倡导合作的科学,协同论着重强调自然和社会现象中的“合作”活动和规律。系统内部各要素为实现某一目标相互联系、组成一个整体,通力合作,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实现整个系统的最优化。协同论在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新的整体状态或趋势。协同理论强调整合、协作的一致性,以及在某种模式的支配下,事物或系统产生不同于原来状态的质变过程[2]。

1.1.2系统论

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整体性。系统论要求既要认识系统的特点、规律和层次结构,又要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

“三全育人”就是要充分调动高校各方面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资源,构建完善的育人系统,推动各方力量同向同行。职能部门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管理和服务部门,应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作用。

1.2 研究现状

朱平从全员育人的视角,探讨了十大育人体系协同和长效机制的建构[3]。周序倩等在探讨全员育人的本质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从高校基层院系的实践视角,提出全员育人的“5F”协同机制,即:学生工作人员(Student Affairs)、专业教师队伍(Faculty)、服务管理人员(Staff)、家庭教育环境(Family)和自身朋辈队伍(Friend)[4]。郑雯斐等提出了“五类人员、四类组织、三类课堂”相互协同的“三全育人”模式[5]。

综上所述,已有学者从全员育人、组织育人的视角,尝试构建高校协同育人的框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参考。关于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多为理论研究,质性研究较少;多从全员的视角,即协同育人的主体角度开展研究,对协同机制的构成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多从高校院系的角度开展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对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较少;多从平面视角来探讨高校育人的模式,从三维立体角度研究协同育人机制的较少;多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较少。

本文以应用型大学的职能部门为研究对象,以协同论和系统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调查法来收集协同育人的一手资料,通过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索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的横向协同、纵向协同和空间协同3个维度的要素与关系,进而建构职能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的协同育人效应,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目标。

1.3 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必要性

依据协同论和系统论,应用型大学的“三全育人”工作需要发挥其教育主体作用,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作用,形成育人主体的统合力,在整个育人过程中实现不同环节的有效衔接,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是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是教育过程协同育人的发展需要,也是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的联动需要。

1)教育主体协同育人的现实需要

在“大思政”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大学的职能部门虽不是一线的育人主体,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管理服务部门。“大思政”要求大育人主体,即作为管理服务的职能部门也是重要的教育主体,在实现全员育人合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2)教育过程协同育人的发展需要

“三全育人”的重要思想贯穿全过程育人,在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生涯中实现有序衔接和完整育人。应用型大学的职能部门应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同作用,突出协同育人的层次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3)教育资源协同育人的联动需要

职能部门在应用型大学内外部均拥有独特的资源平台,高校应充分整合职能部门的资源,形成育人的有力支撑。此外,不同职能部门要打破各自为政的壁垒,突破孤军奋战的工作模式,加强校内外协同联通,形成良性互动、同频共振的全方位育人局面。

2 研究设计与实施

2.1 研究设计

本文以协同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访谈调查法,对职能部门协同育人进行质性分析。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初步调研结论,围绕职能部门育人的横向协同、纵向协同和空间协同,确定3个不同类型的协同内容,结合协同育人实践,拟定访谈提纲的框架和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访谈提纲

2.2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2.2.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质性研究方法是从微观角度对事物进行统计性描述的主要手段,通过开放式或半结构化方式对研究文献、人物访谈、调查问卷、视频音频等资料进行收集和调查,从而把握研究事物的内在复杂性并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6-7]。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中的访谈调查法,对应用型大学的10位职能部门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每位访谈对象的访谈时间约为1.5小时,共形成8万余字的原始访谈材料,访谈对象情况详见表2。

如表2所示,总访谈人数为10人,学生管理部门的访谈对象为3人,占比30%;后勤保卫部门的访谈对象为4人,占比40%;组织宣传部门、综合办公室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访谈对象共3人,占比30%;部门负责人为6人,占比60%;男性访谈对象为7人,占比70%;处级干部为7人,占比70%,另外3人为科级干部。因为处级干部协同育人的经历较多、感受较深,对该问题的思考较多,因此在选择访谈对象时以处级干部为主。

2.2.2研究工具

NVivo 是功能强大的质性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之一,可以进行编码[8]。本研究采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记录、编码和分析,梳理出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要素和关系类型等重要内容,通过词频分析和探索功能的运用,绘制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模型,形成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编码

首先将10份访谈材料导入NVivo软件中,对每一份材料的内容逐字逐句进行分析,根据访谈提纲内容,建立节点框架,然后对每一份访谈记录根据内容进行凝练,形成三级编码;将观点相似的三级编码进行分类,形成二级编码;最后对二级编码进行归纳和提升,形成一级编码。

本文采用开放式编码和关联性编码方式对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利用NVivo软件对职能部门人员访谈的原始文本进行逐行编码,再对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概念化、层层梳理和编码标记,得到104个子节点。通过关联性编码对104个节点进行合并和聚类,初步识别出10个类别,包括:协同要素、协同育人的难点、可持续育人的保障、避免互相推诿、制度约束与考核、专门的保障机构、最重要的协同要素、关系类型、校内外协同和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根据10个类别具体的访谈内容,重新进行聚类整合,形成10个二级编码和3个一级编码(如表3所示)。

表3 各级编码内容及对应的参考点与覆盖率

3.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本文依据访谈内容进行编码和分层整理,将协同育人分为要素协同、关系协同和空间协同3个层面,内容涉及协同的要素、协同的关系类型和协同联动。

3.2.1要素协同

本文从协同要素、协同育人的难点、避免互相推诿和最重要的协同要素4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访谈。根据访谈资料,对协同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分为人的要素、工作本身的要素和保障要素。

首先,人的要素是要素协同中的核心要素,根据NVivo质性分析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覆盖率较高的要素为价值认同(27.15%)、态度(19.68%)、观念意识(8.55%)和积极主动配合(8.55%)。根据访谈记录,受访者认为价值认同是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职能部门对协同育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职能部门对协同育人的价值认同会影响育人实践的投入度和协同度。在不同职能部门进行协同育人时,最关键的是要解决价值认同问题,让职能部门充分意识到协同育人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解决人的态度问题,让职能部门的人员有积极协同的态度,才能提高协同育人的效果。

其次,与工作本身相关的要素。工作氛围、职责明确、工作难易和协同收益是访谈对象谈到的影响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与工作相关的要素。影响最大的要素是职责明确,参考点数为20,覆盖率为23.68%,表明:对工作本身而言,职责明确是影响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最关键要素。如果职责分工明确、协同的工作内容难度适中、协同育人的收益较大,在这样的前提下,不同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效果较好;反之则协同的积极性较低,直接影响育人目标的实现。

最后,制度保障要素。覆盖率前三位的要素为沟通反馈机制(16.42%)、加强考核与惩戒(13.98%)和制度完备(10.1%)。数据表明:在所有制度保障要素中,沟通、考核、制度3个要素对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影响最大。在协同育人的机制中,应重点加强上述3个要素的保障。

3.2.2关系协同

依据协同理论和访谈内容,本文将关系协同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依存关系、网络关系和伙伴关系。依据NVivo质性分析的数据统计,伙伴关系是访谈对象比较认同的关系类型,覆盖率为2.5%。由于各职能部门的独立性较强,职能任务分工差异较大,因此存在兄弟式依存关系的可能性较小。职能部门间的关系在协同育人中非常重要,只有像伙伴和朋友一样才能同心协力、协同育人,为实现大学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育目标服务。也有访谈对象谈到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依据工作交集的程度而定,交集较少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互动较少,称之为网络关系。在不同部门之间,关系最亲密的为伙伴关系,即访谈对象谈到的“朋友”“合作人”等,这种关系的前提是职能部门之间的交集较多,工作往来与合作较多。

3.2.3空间协同

依据协同理论和访谈内容,本文将空间协同分为校园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和智能生态空间4种类型的协同。首先,校园空间的协同侧重以育人为本,将育人作为根本任务。其次,社会空间协同强调家校合作,在必要事件中将家庭教育与高等教育结合,建立回访机制,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作用,从而实现合作共赢。其中,回访机制的参考点为3,覆盖率为2.11%,在该维度的要素中影响最大。再次,网络空间协同强调要发挥校友、信息和项目的网络作用,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实现“三全育人”。项目网络的覆盖率最高,为3.4%,项目形式为校内外协同育人中较为理想的协同方式。最后,智能生态空间协同强调校内外长久合作、对合作育人的效果进行风险评估、辅以时间与经费的保障,其中风险评估的覆盖率最高,为7.04%。在校内外协同育人的智能生态空间维度中,要着重进行协同的风险评估,进而开展协同育人,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4 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基于协同论、系统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同时,在NVivo软件分析质性访谈内容的基础上,建构了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应用型大学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即职能部门之间通过合力育人,自发形成有序运行机制,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实现整个系统功能的最大化,提高职能部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三全育人”融合的深度和广度。

如图1所示,将“三全育人”作为建构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逻辑起点,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3个层面分别进行协同建构,共同建构了3条协同链:第一条为全员育人的横向要素协同;第二条为全过程育人的纵向关系协同;第三条为全方位育人的联动空间协同。3条协同链分别侧重主体要素、时间要素和空间要素,通过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模式,突出“三全育人”的动态性、持续性和系统性特征,从而实现教育主体协同、教育过程协同和教育资源协同,从汇合、融合到整合,最终实现职能部门协同育人质量的提升。

图1 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图

4.1 协同育人机制框架的解读

4.1.1教育主体协同链

教育主体协同链强调全员育人,属于横向要素协同,突出动态性地人人育人。协同论的有序效应理论认为,系统能够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状态的前提是开放性和系统性,因此,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的主体要体现系统性特征,不局限于教学部门,职能部门也可以发挥管理育人的作用。此外,协同育人的开放性表现在育人部门从高校扩展到企业、社区机构和民间组织等,构成了育人主体的系统,促进人才培养从无序到有序,充分体现了协同论中的系统性特征。

全员育人强调育人单位中每个人都要树立育人意识,强化育人责任,结合岗位工作,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合力。全员育人作为协同链的切入点,侧重协同育人的主体要素,这里的主体是广义的主体,既包括人的要素,也包括工作要素和制度保障要素。要实现人人育人,突出动态特征,需要协同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因此,育人主体要根据协同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来调整顶层设计,进行统筹管理,调整责任分工,形成积极主动的协同态度,完成工作目标,实现全员协同育人。

4.1.2教育过程协同链

教育过程协同链强调全过程育人,属于纵向关系协同,突出持续性地时时育人。协同论的伺服原理强调序参量是对系统演变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是育人的重要序参量。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要贯穿大学生学习、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大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实践,突出时时育人,形成持续育人的特点。职能部门协同育人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同职能部门之间在教育过程的协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建立坚实的合作基础,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习惯,进而实现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发展。全过程育人在时间上体现了开放性的特征,在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中育人。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学习生涯中,职能部门要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互相协同、持续育人,将协同育人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4.1.3教育资源协同链

教育资源协同链强调全方位育人,属于联动空间协同,突出系统性地处处育人。协同论的有序效应理论强调开放性是系统能够从无序到有序的前提。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看,应用型大学要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企业等校内外网络资源的优势,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职能部门主要从管理和服务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纳入空间协同的要素,让育人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走出校园,与校外的企业、机构以及家长等建立联系网络。如定期与校外企业联系,采用召开会议、走访、电话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实习、试工等情况,针对部分学生容易产生的不适应情况负面情绪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再如,适时召开新生家长会,在新生起航阶段得到家长的助力,通过多种方式建立联动空间协同,发挥学校与校外机构合作的优势,形成合作共赢机制。高校应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校友网络和项目网络进行联动协同育人,形成比较稳定的持续合作,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形成有效的协作方法。高校应充分运用校园空间、社会空间、网络空间、智能生态空间,形成创新有序的协作结构,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4.2 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机制特点

以“三全育人”为逻辑起点构建了3条协同链,将“三全育人”与协同育人进行交叉融合,形成了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突出了协同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有序性,彰显了协同的动态性、持续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从汇合、融合到整合的目标。

4.2.1突出协同的开放性、自主性和有序性

开放性是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根本要求。开放性体现在育人主体人人育人的开放、育人过程中时时育人的开放、育人空间处处育人的开放。协同育人既包括校内育人,又包括校外空间的协同育人;既包括人的要素、工作相关要素,又包括保障制度与机制的要素。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到全方位育人,均体现了协同育人的开放性。

自主性是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内在动力。通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的育人子系统之间自发形成比较有序、稳定的育人结构,通过系统内部的自主运行,彰显了育人系统的自主性。

有序性是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特征。职能部门协同系统内部各成员之间相互协同,自发形成有序运行的机制。协同论的伺服原理认为:对系统演变起决定作用的是序参量,其他对系统有影响但未构成决定因素的变量称为状态变量[10]。职能部门在育人中形成较为一致的观念意识,并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凝练协同育人的经验和方法,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运用教育资源推动育人的协同,促进“三全育人”形成有序的协作结构。

4.2.2彰显协同的动态性、持续性和系统性

随着育人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变化,职能部门在协同育人中的理念和举措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协同中要关注育人的动态性变化和要求,彰显协同的动态性。此外,职能部门的协同育人并不是分散性、个性化的,而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育人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应用型大学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系统就是要协调人的要素、工作相关要素和制度保障要素,促进职能部门伙伴式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发挥校内外多种网络资源的优势,实现协同育人的目标。

4.2.3实现协同的汇合、融合、整合的发展

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整合,这包括以目标、资源、行动和价值为特点的要素整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协作关系[11]。在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中,从全员育人中的多方力量汇合、全过程育人中的关系融合到全方位育人的资源整合,经历了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不断提升协同的深度和效果,逐渐形成不受外力干预、具有自主性和自发性的协同习惯和行为。

4.2.4在实际工作中不断调整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大思政课”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抓手和重要体现。高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同行,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协同联动的作用,在管理服务工作中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落实育人工作,不断深化对“三全育人”的认识。

首先,坚持育人导向,升华育人理念。从协同链入手,强化职能部门人员政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突出价值引领,完善多层次及系统的理论学习。在工作中,发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作用,规范党支部学习,坚持部门每周一次的理论学习和每月一次的创新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三全育人”和“大思政课”的思想认识,将协同育人理念转化为内在驱动力,提高职能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职能部门人员应自觉主动地探索和推进“三全育人”实践,不断提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本领和能力。

其次,坚持问题导向,营造育人环境。强化规范管理与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各职能部门查找在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部门间定期召开联席会和研讨会,如学生主题教育协同。通过学生从各渠道反映的诉求处理及改进方面的协同联动,梳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问题清单,查找漏洞,逐步完善协同育人相关的规章制度。

最后,坚持责任导向,明晰育人元素。明确职能部门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各职能部门梳理育人清单及协同育人的横向、纵向及空间协同的主要内容。在“三全育人”过程中,各职能部门要共同合作,互相沟通,汇聚育人合力,建立有效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协同育人的最大效能,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职能部门应用型要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检察版(十)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也谈做人的要素
安徽省合肥市政协首次邀请政府职能部门旁听大会发言
轮胎企业职能部门的设置和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