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堂“思辨活动”实践路径

2023-10-17 02:10孙艳梅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落花生蜘蛛耳朵

孙艳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激活学生思辨活力的情境,探索学生参与思辨活动的路径,寻找适合学生进行思辨的抓手,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思辨的快乐,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

一、在深入对话中渗透思辨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多元对话是教师的共识。对话的推进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对话的过程就是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思维碰撞中,思辨活动是最常见的情形。

如教学《大象的耳朵》,课文讲的是大象的耳朵“像扇子似的耷拉着”,与多数动物竖着耳朵不一样,自然引起许多小动物的不解,甚至怀疑大象的耳朵有病;结果说的人多了,大象还真怀疑自己的耳朵有病,竟然“用两根竹竿把耳朵撑起来”,却招来了新的烦恼——小虫子经常飞进耳朵捣乱,最后大象还是让自己的耳朵恢复了耷拉的老样子。课文本身含有思辨的意味,教师如果直接问学生“大象为什么先要用竹竿撑起耷拉着的耳朵,后来又放下了耳朵就那么耷拉着呢”,学生就会按照文本故事发展的情形进行回答,这样的回答就难以体现思辨的意味。在教学时,教师让学生看看同伴的耳朵,再摸摸自己的耳朵,然后提出问题:“知道自己的耳朵为什么是竖着的吗?”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路径——竖着的耳朵与耷拉着的耳朵区别在哪里,各有什么好处呢?学生相互交流,比较竖着的耳朵与耷拉着的耳朵的利弊,初步弄清楚自己的耳朵竖着能够听得清楚,也很漂亮。这就是在对话中渗透思辨才获得的认知。

二、在文本研读中开展思辨活动

研读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开展对话的基础。教师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不是逐字逐句都要问个为什么就是思辨,而是在文本的关键内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教学《蜘蛛开店》,课文讲了一只蜘蛛开编织店时想卖那种看起来简单的编织物,如口罩、围巾、袜子等,但没想到来的顾客把它以为的简单的想法统统打破了,即卖口罩时来的是河马,改卖围巾来的是长颈鹿,再改卖袜子来的是蜈蚣。对于这样故事性强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如果只着眼于情节提出问题,如“河马嘴巴的特点是什么,给河马织口罩难在哪里”,学生不用研读课文就能够轻松回答,课堂上就看不见思辨的影子。如何才能借助问题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呢?教师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后,以课文中三次卖织物的共同结果为抓手进行提问:“从课文故事看,蜘蛛开编织店三次卖的织物口罩、围巾、袜子是不同的,但都没有获得成功,你认为造成蜘蛛开编织店失败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指向了寻找根本性的原因,需要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三次开店失败的关键,才能总结出具有说服力的观点。学生细读课文,发现蜘蛛在开店的出发点上出错是关键,它只想卖“简单”的织品,而且在选择卖品时,都只想到了一般对象的需要,没有重视特殊顾客的需求。特殊顾客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蜘蛛只卖“简单”织品的想法。对此,教师让学生为蜘蛛出主意:“怎样改一改招牌就能让蜘蛛把编织店开下去呢?”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学生研读文本,开展思辨活动,最后形成新的认识:在招牌上标注“特殊顾客价格面议”,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针对问题研读文本,不僅找到了蜘蛛开店失败的根源,而且轻松地帮助蜘蛛解决了问题,思辨效果很突出。

三、在分析比较中发展思辨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思辨活动,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一些关键语言进行辨别与辩论,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获得深入理解与感悟,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

如教学《落花生》,父亲在收获节上说花生的好处时,将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进行比较:“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由此,父亲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很显然,父亲的这些言语是《落花生》中最为关键的表达,但有人对此提出了异议:桃子、石榴、苹果也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好处,从营养价值来说更是有用的物品;言外之意是父亲的说法和观点都存在问题。如果真是这样,《落花生》就不值得学生学习了。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亲的说法和观点呢?在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和比较就是有效的方法。所谓具体语境就是文本中父亲在尝花生的收获节上,从所吃的花生出发,对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在孩子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后,父亲说出了那些话,不难看出,父亲的话是以花生为关注对象的,此其一;其二,父亲的话中,只强调了果实的呈现方式,也就是说父亲认为花生把果实埋在地里这种方式是最可贵的“好处”,否认的是桃子、石榴、苹果把果实“高高地挂在枝上”的方式,并不否认桃子、石榴、苹果自身的好处。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才能看清楚,《落花生》一课中,父亲在比较上是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这样才能看出比较的意义与价值;如果什么都比,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形。有了上述分析比较,我们能够认清《落花生》中父亲的话本身就需要从思辨的角度去理解,对孩子们的教育具有永恒的意义,值得学生学习。

四、在感悟意境中乐享思辨活动

意境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入所描写的景物,形成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析意境,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进入与作者一同思考的境界中。

如教学《惠崇春江晚景》,这是大诗人苏轼的一首题画诗,画早已失传,但苏轼的诗依然为无数读者所传诵,足见苏轼这首诗的魅力。诗的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虽然不是画面内容,却营造出独特的意境美。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突发奇想,写了画面上没有的东西呢?原来,诗人在表达内容上的从有到无,暗合了画家在表达艺术上的追求——以有现无,更重要的是这种想象中的事物,正完美地体现了“春江水暖”的意境,河豚有没有不重要,重要的是诗人透过画面内容,准确地感知到“是时候”了。这就是心与心的息息相通,也让读者进入那种美妙的想象世界。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思辨活动,让思辨助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落花生蜘蛛耳朵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耳朵在哪里?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小蜘蛛冻僵了,它在哪儿呢?
秋天,落花生
蜘蛛
借我用一下
落花生
大蜘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