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材料主旨 寻找写作方向

2023-10-18 01:23王丽华
中学生报 2023年40期
关键词:补题野花作文题

王丽华

原题呈现

(202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

每一朵野花都有一张干净的脸/我轻声喊着它们的名字/黄蒿、野菊、小飞蓬……/还有许多我实在喊不出它们的名字/只知道它们都是野花装扮山野

最后我轻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我也是它们中的一朵/在天空下,在山坡上尽情开着……

(1)请以“喊出         的名字”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600字左右;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上面的小诗耐人寻味: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开着……它能引起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600字左右;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解析与指导

2023年河南省中考作文题继续延续了去年的命题形式,即先给出一则材料,然后从材料出发,设计两道作文题目,一道命题作文,一道材料作文,并且指定文体,让考生任选其一进行写作。要想写好此类作文,前提是深入解读所给材料,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个题目的具体要求,寻找合适的写作方向,最终完成写作任务。

我们先来看今年所给的命题材料。这则材料是一首赞美野花的小诗,诗中的野花们都有一张“干净”的脸,都在“装扮山野”,说明它们虽然开在野外,却质朴无瑕,都有着一种本真的美,都在奉献自己。很显然,这里的“野花”,象征着平凡、细小,代表着现实生活中那些心灵纯洁、默默奉献的人。而材料中的“我”先是轻声喊出野花的名字,然后喊出自己的名字。第一个“喊”,包含着一种喜爱、赞扬、敬佩之情,第二个“喊”则表达了一种自信和自豪。读懂了材料,再来看两道作文题的写作,就显得容易多了。

题目一“喊出        的名字”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要求写记叙文。这道题目由材料中的“我轻声地喊出了自己的名字”变化而来,由于没有其它限制,既可以围绕材料进行补题写作,也可以跳出材料,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补题写作。补题之前,先要结合自身素材积累,想清楚三个问题:一是喊出谁的名字?二是為什么要喊出他的名字?三是“喊”的前后经过是什么?第一个问题对应补题,第二问题对应立意,第三个问题对应构思。比如你想喊出一位邻居的名字,他平时总是在暗中帮助别人,不求任何回报,你发现了他的“秘密”后,他反复嘱咐你不要把事情告诉别人,你本想坚守住诺言,但还是忍不住在社区举行的“我们身边的好人”演讲比赛中,高声喊出了他的名字。以此为素材进行写作时,就可把题目补为“喊出他的名字”,然后以赞扬这位邻居助人为乐的品质为主题写作,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交待清楚,一篇作文就完成了。

除了以人作为写作对象外,其它事物也可作为写作对象,比如“喊出黄河的名字”“喊出雄鹰的名字”“喊出思念的名字”,都是很好的写作方向。除了正面立意,“喊”出赞扬、“喊”感出感动外,也可反面着笔,“喊”出批评、“喊”出愤怒。

为了吸引读者,叙事一定要曲折,描写一定要生动,切忌平铺直叙、波澜不惊。

题目二是材料作文。先给出两点阅读感想,然后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即使不起眼的小花,也有自己的名字;即使我们是小花,也能在山坡上尽情地开着……”这启示我们,再卑微的生命,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因为它们同样会奉献自己,同样可以创造出别样的美丽。换句话说,每一个如野花一样普通平凡的人,只要热爱生活、心怀明媚、积极向上,就能让生命像花一样绽放,就能梦想成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具体写作时,可先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受提取观点;然后设计论证思路,选取论证材料,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结。“意”新文自胜,立意时力求新颖别致,别人都写“请尊重每一个生命”“平凡的人生也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你却写“你只管绽放,自有人欣赏你的美丽”“欣赏别人,也要欣赏自己”,自然令人心头一亮。论证时,方法要多元,证据要充分,语言既要严谨,也要生动。拟题时既可直接以论点作为题目,也可以结合论点,拟一个更为形象化的题目,比如“野百合也有春天”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题目。

最后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二选一”作文题,一定要结合自己平时的写作特长,以及对考场文题的理解和把握,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写作。建议首写记叙文,如果感觉到确实能写出一篇不错的议论文,那就写议论文。

猜你喜欢
补题野花作文题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野花(外一章)
《野花也妖艳》
“补”出一片精彩来
“补”出一片精彩来
风中的野花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半命题作文“我真想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