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第三框 同步检测

2023-10-18 01:47崔保福
关键词:遗文文化

崔保福

一、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媒体融合在实现从“相加”到“相融”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先后涌现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新型媒体集团,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由此可见,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应()

①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②创新应用现代传播技术,不断拓展传播阵地

③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力量

④有效整合各种媒体资源,赢得广阔市场空间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在社会各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自2002年起,每年从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全社会各行各业中推选出十位人物,至今已评选出100多位“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们温暖着中国,感动着我们,可谓“亿里挑一”。评选“感动中国”人物()

①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②见证了道德模范高尚人格的感染力

③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方向保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2023年6月1日是第63个“六一”国际儿童节,恰“接棒”第7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各地科技工作者们走出实验室,走到广大青少年儿童身边,为他们送上了精彩的科普大礼。开展科普活动的目的是()

①传播科学知识,助推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②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传承传统美德,助推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

④弘扬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 球员是本地村民,啦啦队表演则是传统歌舞,球场是村里自建的,没有门票位置靠抢,奖品是香米鲟鱼麻鸭……近日,由当地“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的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因火热的现场氛围和“接地气”的办赛风格,在网上成功“出圈”,被网友戏称为“村BA”。“村BA”的火热,主要得益于它的()

①公益性,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②网络性,借助信息网络渠道激发观赛热情

③群众性,贴近当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④乡土性,依托本土传统习俗营造体育氛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2023年1月30日,S市H区集中发布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2.0版政策及区域十大文旅品牌、十大精品旅游路线,启动一批媒体创意、人才孵化等领域项目,力争用3年时间打造成该市乃至该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些举措有利于()

①提高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

②维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文化生活

③坚定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④提供高品质文化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6. 近年来,中国纪录片面向海外讲述中国故事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在传统的阐释性专题片模式之外,还出现了短视频等形态;创作方式较为灵活,兼有独立制作与中外合拍方式等模式;创作主体由主流官方媒体、制作公司拓展到自媒体的个人内容生产者。这一变化逐步破除了西方媒体塑造的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这说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①关键是要有灵活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

②需要不断推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③有利于不断夯实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

④能够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7. 文化自信对年轻人意味着什么?文化的自信自强和传承,是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抹中国红,是巴黎街头蓦然流淌的古筝声,是四海同庆中国年,是孩子们朗朗诵读的唐诗,是墨笔下的一撇一捺,是木雕里的历史人物,是我们心心念念的家乡美食。这说明()

①优秀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

②文化自信决定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③文化自信是在肯定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④文化自信就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23年3月6日,由河南日报社出品的“文明探源·彩出中原”之《我陪国宝瞰老家》系列节目正式开启。第一期聚焦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点和基石——安阳殷墟,融入手绘地图、3D特效复原等手段,引导人们跟随后母戊鼎、甲骨文、妇好鸮尊等国宝的指引回到“老家”,沉浸式走进考古遗址现场,感受中华文明的璀璨华光。该节目的可取之处在于()

①立足现代科学技术,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②创新国宝的展示方式,更好涵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③丰富中华优秀文化内涵,增强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④从古老厚重的国宝文物中萃取精华,激发观众共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月22日,“2023长三角地区非遗文创产品展”在上海虹桥世界中心开幕。栩栩如生的金蟾、小巧精致的银壶、紫光檀嵌银丝书签……各种做工精致的非遗文创工艺品琳琅满目,充分呈现了民间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近年来,非遗文创产品频频“出圈出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看得见、摸得着、用得到的方式走近百姓、融入生活,屡屡掀起消费热潮。不少地区加快推进“非遗+”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非遗文创集市,为非遗产品搭建线上线下展示、销售平台,让非遗文创产品火起来、洋起来,收获了海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发展非遗文创产业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

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江西各地在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坚持在形式上融合创新,在内容上守正创新,在服务上优化提升,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明显。

“革命摇篮”井冈山推出的“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走一趟红军路,读一本红军书,听一堂传统课,扫一次红军墓”的“六个一”活动,既有体验,也能寄托哀思,内容丰富的“套餐式”旅游融合产品,深受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的欢迎。

围绕“突出红色,坚守红色”的主旋律,“共和国摇篮”瑞金推出的系列情景再现项目,重现当年“一苏大会”“扩红参军”等情景,变传统的静态展示为动态的互动参与,创意十足,令游客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推进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因。

(参考答案见第15期)

猜你喜欢
遗文文化
乡村振兴视角下增城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春暖花开:书籍设计》《粤东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实践研究:文遗复兴,梅州好礼》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旅融合背景下常州非遗文创发展路径研究
文旅融合视域下的广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非遗文创雕版作品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