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两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比较*
——基于语义分析的视角

2023-10-20 01:00张甲胜刘奕宏张含笑
地理教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标课程标准语义

张甲胜 刘奕宏 张含笑

(1.厦门外国语学校, 福建 厦门 361026; 2.郑州市二七区实验中学, 河南 郑州 450015)

语义即语言文字符号所包含的意义。内容要求的语义对“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等课程实施的基本问题有着系统的要求。[1]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上述基本问题有何新的变化、如何理解这些变化是当前亟须研究的问题。教师只有分析内容要求的语义结构、核心关键词,才能理解这些变化,落实课程标准的新要求。[2]为此,本文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11版课标”)和《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2版课标”)内容要求的语义要素进行了数量统计、内容比较,从整体、具体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两版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的差异,得出了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走向的启发。

一、内容要求的语义结构组成与蕴意

分析内容要求的语义,首要任务是明确内容要求的陈述方法。两版课程标准对内容要求的陈述均采用行为目标法。[3][4]行为目标法源自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一书。[5]利用行为目标陈述的内容要求的语义结构一般由四要素(A、B、C、D)构成:行为主体(Audience),即学习者;行为动词(Behavior),即学习者所表现出可测量、可观察的行为;行为条件(Conditions),即学习者产生学习结果的约束条件;表现程度(Degree),即学习者学习表现所达到的最低标准。以上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内容要求的语义结构,蕴含着不同的课程实施意义,如表1所示。

表1 内容要求语义结构组成与蕴意

单个陈述要素也蕴含着课程实施的意义。例如,不同的行为动词蕴含着对学生认知领域、操作领域及情感领域不同水平的要求。通过对比两版课标内容要求上行为动词的变化,可以帮助教师理解课标内容要求在学习目标要求、地理学习过程与方法要求上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再如,不同的行为程度词既可以在行为动词前作副词,表示学习程度的最低标准,也可以在行为动词后作形容词,限定学习内容范围的最低标准。通过对比两版课标内容要求中行为程度词的变化,可以帮助教师把握2022版课标对学生内容要求掌握程度和范围最低标准上的变化。

二、内容要求语义整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本文对两版课标内容要求的语义要素关键词进行了数量统计,从整体上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内容要求的相关变化对今后地理课程实施的启发。

1.行为条件整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如表2所示,本文将两版课标出现的行为条件词进行了统计和分类。从整体上看,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行为条件出现频次增加,甚至出现了一条内容要求有多个行为条件的情况,这说明22版课标更重视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指向性更加明确。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中具体方法的行为条件出现频率提高,方法类的行为条件在表述上更加具体。22版课标中“实例”“某区域为例”行为条件的出现频率提高,这说明22版课标更重视通过以区域为载体的真实案例来设计学习情境,更重视情境的真实性。在图文资料的应用上,22版课标中“影音资料”“相关图片”出现的频率提高,说明其更重视相关图片与影音资料在地理学习上的应用。

表2 11版课标与22版课标的行为条件出现频次与频率对比

如图1所示,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操作类、地理实践类行为条件的占比更高,这说明22版课标更重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方式学习地理知识,提升地理实践力。

图1 11版课标与22版课标的行为条件类型占比

2.行为动词整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内容要求通常使用两类行为动词反映学生的学习行为:一类是可测量的成果性行为动词,如记住、说出等;一类是描述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行为动词,如感悟、树立等。本文统计了两版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理论,对行为动词所蕴含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的学习要求进行了对比。[6]

如图2所示,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对学生操作、情感领域的学习要求占比增大,说明教师要更加重视地理实践力的培育和情感态度的教育。从认知领域的角度看,22版课标降低了理解、识记、了解层次的学习要求占比,增大了应用层次的学习要求占比,这说明其在对学生识记、理解有一定要求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2 11版课标与22版课标的不同类型学习目标占比

如表3所示,在识记层面,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降低了“说出”出现的频率,提高了“描述”出现的频率。“描述”更侧重于以文字或其他方式详细、形象地表达事物的特征,这说明22版课标提高了对学生用多种方式表达地理事物现象或特征能力的要求。

表3 11版课标与22版课标的行为动词出现频次与频率对比

3.行为程度整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从整体上看,22版课标内容要求中关于学习行为程度的表述词语出现频率略高于11版课标,说明22版课标更加重视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如图3所示,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删去了对学习行为程度不够具体、不易观测的内容,如“初步学会”“简单的内容”“简单的方法”等。同时,22版课标提高了规定学习行为程度词语的出现频率,如“简要归纳”“简要分析”“简要说明”等。这说明22版课标对较为复杂的学习内容、与高中学科相衔接的内容进行了降低难度的处理,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负担。

图3 11版课标与22版课标的行为程度内容对比

三、内容要求语义具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本文统计了以整句方式表达的内容要求数量,发现22版课标对的内容要求条目数有所减少。其中的变化包括合并(同一学习主题下多条内容要求合并为一条)、调整(学习主题不变,但表述的语义结构要素内容改变)、删减或新增。本文梳理了两版课标相同学习主题下被合并、调整的内容要求,统计了其单个语义要素的出现频次和频率,对变化较大的学习主题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获得了关于22版课标颁布后初中地理教学走向的启发。

1.行为条件具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通过对比两版课标相同学习主题下行为条件内容出现频率的差异,笔者得出了以下三点启发。

第一,要引导学生“做中学”。22版课标将11版课标中“活动建议”模块的内容融合到了“内容要求”模块,要求学生以使用操作性工具、野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地理学习的行为条件增多。例如,22版课标在“内容要求”模块中新增关于地理实践的内容;22版课标将11版课标中“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调整为“运用地球仪或软件,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运用模型或软件,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7][8]在对地图、聚落、乡土地理的学习中,22版课标加入了要求师生通过实地考察、观察、调查的方式进行学习的行为条件。传统地理学习重“识记”,轻“实践”,忽视了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过程,教师要结合行为条件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第二,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地理。情境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亦是地理学习中重要的行为条件。在内容要求的行为条件中,“通过举例、结合实例或生活事例来学习……”规定了地理学习必须在情境中进行。22版课标更加重视“结合实例”学习地理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地球运动的学习中,22版课标增加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内容要求;在区域地理内容的学习中,22版课标在11版课标的基础上,也加入了“结合实例”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案例情境中学习区域地理。[9]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搜集真实案例,创设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通过演绎或归纳的方式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生成地理知识。

第三,运用多元化的资料工具学习地理。除地图外,视频、图表等资料工具都是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的资源型支架,在内容要求中常以行为条件的形式出现。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中的学习工具类型更加多样。例如,在关于世界的居民、中国的交通等内容的学习中,22版课标增加了运用相关资料、图像资料的要求;在关于地图、地形等内容的学习中,首次提出了观看视频、运用影音资料的行为要求。教师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与学习内容相关、多元化的资料内容,并重构资料内容,加强资料的易读性、可视性。

2.行为动词具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22版课标对大部分学习主题的行为动词进行了调整,在认知领域、操作领域、情感领域的学习目标要求上有如下变化。

第一,降低了“地球表层”主题的学习难度。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减少了该主题内容要求中理解和应用层次行为动词的占比,降低了学习难度。

第二,增强了区域地理学习的理解性要求。相比11版课标,22版课标降低了该主题内容要求中识记层次行为动词的出现频率,提高了理解和应用层次行为动词出现的频率。这说明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应更重视方法的运用,从整体上理解区域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而不是机械识记知识点。

第三,增强了情感领域的教育。22版课标大幅度增加了情感领域学习的要求。例如,在“地球的表层”主题下“居民与文化”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在“中国地理”主题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有“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10]这说明初中地理教学应重视德育与智育的结合,渗透关于“人地协调观念”“家国情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行为程度具体比较分析与启发

行为程度在内容要求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降低了规定学习行为程度的难度。22版课标在“归纳”“说明”“分析”前加上了“简要”的限定,以降低理解层次的认知水平,如“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等。[11]

第二,缩减整合了规定学习范围。例如,22版课标缩减了“地球的表层”主题的学习范围,删去了简单天气图等内容;缩减了“认识世界”主题下“认识地区”的学习范围,删去了某地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缩减了“认识中国”主题的学习范围,不再要求学生学习家乡地理事物变迁、自然灾害及自然资源等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整体把握学习内容,重点体现地理要素间的关联性、逻辑性,以培育学生的综合思维。

第三,增加了规定学习范围。例如,22版课标在“地球的表层”主题下“居民与文化”中增加了关于人口数量增长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内容,使得学习内容更有指向性、学科性;在“认识中国”主题下“认识中国全貌”中增加了描述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掌握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安全防护技能等内容,旨在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猜你喜欢
课标课程标准语义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语言与语义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