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成效的评价方法探析

2023-10-21 12:00孟娜王胜刘衡顾雅祺党武刚
时代汽车 2023年18期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评价方法

孟娜 王胜 刘衡 顾雅祺 党武刚

摘 要:本次研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针对此课程理实一体的特点,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在实施过程中探析如何构建包含课程思政评价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最终形成“双主线、三结合、五位一体”的三全育人评价途径,以达成课程思政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 评价方法

1 引言

在工学科专业中,其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学课堂作为工学科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同时肩负着“育人”本质。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加强了思政课对继续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使得思政课程与工学科课程在育人上同时发力,构成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将思政课程内容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限度实现德技双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可以检测课程思政的落实程度,是课程思政思政实施成败的直接反映,是推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创新和改革的巨大动力,评价结果有利于教师按照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和思政实施的改进。本文以学生为中心,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原有课程评价基础上,构建包含课程思政评价的全方位评价体系,利用“双主线、三结合、五位一体”的科学评价方式,对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进行评价。

2 工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工学科课程内容包含较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学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既有理论知识的要求,更有实践能力的需要,所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坚持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工学结合的项目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个问题。一方面,工学结合是对学生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多维度培养,另一方面,在教学中也蕴含了职业素质、劳动精神、工程思维、工匠精神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课堂内容中蕴含的技术和科技元素,也可以很好的联系到国家高精尖的行业发展,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浸润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很好的呈现工学科的育人功能,其中,作为指挥棒的教学成效评价显得更为重要。但是目前的教学评价还存在一些缺陷,一方面评价模式还比较传统,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比较单薄,且缺乏理论层面的系统性;另一方面,部分课程思政教学实施之后并未体现在评價体系中,造成了思政课程教学和评价“两张皮”的现象。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2.1 评价方法单一化

课程思政自2016年提出以来,工科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工学科中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与途径,涌现出了很多的新思路、新方法,但是六年来,大部分学校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试卷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体现思政考核的很少,甚至于很大一部分,只是在课堂中融入了思政元素,在考核评价中注重的是知识理解、知识运用情况,未体现包含价值观、思想修养等方面的教学成效考核,这样就造成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不明确的现象,同时也很难根据实际情况去调整和改进思政融入方法。

2.2 评价主体不细化

传统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是以教师为唯一的主体,完成评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但是课程思政实施之后,学生思政学习目标包含的内容比较复杂,单一的依靠任课教师评价是不够的。比如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构建的思政主题是“以匠人之心守护产品质量,以技能之光照亮强国之梦”,重在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还浸润了劳动精神、科学精神、价值观、职业素养、情感意志等多方面的考查。因此,这些方面的考查就需要辅导员、企业导师、同学之间的共同评价,应该通过细化评价主体,以不同标准来进行科学合理和规范的评价。

2.3 评价过程不全面

通过研究发现,目前的评价结果,倾向于结果性评价,忽略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不够全面。而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对于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思政的评价,学生思想的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育人的过程,慢慢发生转变的,这就体现出了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各个评价主体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去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思想等方面的情况,以达成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

2.4 评价结果阶段化

学生价值观的考查,应具有持续性。大部分课程的学习周期为一学期,对于知识点的考核评价以学期为周期比较合理,但是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甚至偶然事件发生转变,所以对于思政的考核评价不应拘泥于阶段性考查,需要辐射到课程结束后的长久发展之中,深度考核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以及是否达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可以通过跟踪调查、企业反馈等进一步手段考查学生是否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整合更多的有效数据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效。

3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思路

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思政设计理念,是以“思政+”的思维推进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和人人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结合课程思政实施理念,在其考核评价中,也从三全育人的角度出发,构建“双主线、三结合、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评价路径。

3.1 课内课外全方位,同发力共评价

课程思政在实施过程中,要打破课程内外壁垒。工学科的课内育人更多的是体现隐性育人过程,即在课程知识点中挖掘思政元素,把课程的育人目标、思政元素、德育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之中,达成课程思政“进专业,入课堂”。另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中也要重视第二课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所以,在第二课堂也要开展多形式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根据工学科的特点,可以结合有特色的教育基地,进行行走课堂法,比如可以通过参观劳模馆活动,浸润无私奉献,劳动光荣的思想教育,延续课内的育人效果。

第二课堂的课程思政育人实施效果也要体现在教学成效评价中,主要评价方向可以通过学生在活动中的行为观察,完成观后感的态度和思想深度,以及活动参与度等多方面。同时结合课内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进行科学专业全方位的育人。

3.2 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评价

针对课堂教学的特点,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教学法,同时在三个阶段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活动,将育人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比如在讲解充电桩内部供电电源时,融入“碳达峰,碳中和”的思政元素,首先通过课前线上发布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什么是“3060双碳目标”,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学习,并将学习结果上传至云班课后台。课中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通过二十大的报告视频,深化双碳目标的意义,培养学生心中的责任感。课后让学生谈谈自己能为实现双碳目标做出哪方面的行动,达成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实施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教学中,在进行教学成效的评价时,也要根据每一个教学过程的特点开展评价,主要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其中的诊断性评价是在课前和课后进行,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性作业,设计能够对学生的思政内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价”的问题,判断学生的思想状况;过程性评价是通过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过程的记录、行为学观察进行评价、反馈;结果性评价是通过表格量化考核、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并结合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结果,给予学生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3.3 全员参与,构建五位一体评价体系

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思政设计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主体,双师型教师为主导,校企双元为辅助,实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全员育人,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中贯彻全员育人工作的同时,同样在教学成效的评价中也要全员参与,着眼于全视角检验人才培养效果,保证科学全面的评价。因此,构建了教师总评、学生互评,辅导员参评、企业导师点评和大数据评价的五位一体评价体系。

4 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的具体措施

4.1 创建多元多维的课程考核评价内容

评价机制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知识、技能、素质、思想素养多方面考查教学成效。考核过程中,不局限于专业知识学习的成效考查,还关注到思政教学是否达到了入脑入心、见行见效的目标。对于思政主线的考核,一方面由任课教师、企业导师和辅导员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表现,进行实践维度的评价,另一方面,在试卷中,融入结合思政元素的考题,从理性维度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实现学院内全员、全方位育人,力争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真实全面。

4.2 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过程

在考核評价过程中,注重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比重,将考核评价分为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三大部分,其中增值评价属于附加分数,占20分,在考评中,过程评价占60%,结果评价占40%,与此同时,在各个评价指标中都融入思政评价,例如,在课前预习中,加入思政相关的问题,并测试学生的理解情况,作为诊断性评价;课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思政相关的问题回答情况考察思政实施的效果,并在实践练习中考察学生的职业素养,成果展示环节,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课后,布置包含思政的拓展问题,达成价值升华。结果考核中,在理论和实操环节,都加入思政考核要点,并结合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和课中的过程性评价,形成科学规范的思政评价结果。以其中一个任务为例,考核实施标准如下:(表1)

5 结束语

课程思政作为推动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不仅仅要研究如何在工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要加大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本文围绕如何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形成科学专业的思政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究,提出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对现有的课程考核进行优化和改革,建立融入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通过科学专业的评价结果,打通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的渠道,促进持续实施和调整课程思政实施方法,高质高效的推进工学科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

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大思政”视域下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项目标号:2023SZX348);陕西工商职业学院2023年教育改革重点项目——“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专业群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编号:GJ2306)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电子技术基础》( 项目编号:GJ2213) ;陕西开放大学2022年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研究项目——基于CIPP模式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构建—以《电工电子技术》为例( 项目编号:sxkd2022zx04)。

参考文献:

[1]陈权.高校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中国成人教育[J].2021,15: 41-45.

[2]王新华,王娜.论课程思政改革的价值引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21,2: 52-54.

[3]浦玉学,许海燕,胡宗军. “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教育教学论坛[J].2021,2: 105-108.

[4]王琴,潘放,刘江.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及评价体系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22,11: 72-75.

[5]陈桂林.实施“课程思政”要解决好五个问题.湖南教育(D版)[J].2021,6: 44-45.

[6]王刚,朱家存.新时代课程思政:价值、目标与路径.课程.教材.教法[J].2021,5: 4-10.

[7]刘雅文,朱霖龙,王冠伟,李刚,梁文宏.机械专业实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工程测试技术》实验为例[J]. 财富时代.2021(04).

[8]张帅,江静.试析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决策探索(中).2021(10).

[9]李振委.新时代高等继续教育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1(12):186.

[10]黄丹华,胡丙杰.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现状及关键性问题分析[J].广东教育,2022,3:67-80.

[11] 万卫.基于OBE理念的营销策划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设计与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07).

[12]郭晓瑞,杜树新,杨婷婷,许虹怡.“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02).

[13]韩蕊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现状、问题和对策分析[J].吉林教育.2021(29).

猜你喜欢
电工电子技术评价方法
电子技能大赛推动教学改革的研究
程序设计类课程多维评价方法探索
商用车动力性、经济性评价方法研究
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在高职专业基础课中的改革与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浅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