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3-10-24 13:25姚召华朱菊香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工程师轨道交通伦理

姚召华,朱菊香

(无锡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江苏无锡 214105)

据《2021年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2021年,我国高速铁路和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里程均逐年增长。截至2021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0万公里,其中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75条、增加49条,运营里程8735.6公里、增加1380.9公里,增速达18%[1]。可见,近年来,全国高速铁路及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都得到了稳固的推进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发展,更加智能、绿色、可持续的轨道交通工程将会成为趋势,因而除了工程技术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外,对轨道交通项目工程伦理责任的思考,也将成为今后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更加重视的议题。

在国际上,工程伦理基本原则为“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2]。在美国工程技术类本科专业认证标准中,也要求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能够“理解并具有专业和职业道德,包括尊重多样性”[3]。即在工程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对工程技术人员不但应要求其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还需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伦理素养。这就需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来逐步形成,而非仅仅希望工程技术人员自觉养成或先天具有[4]。轨道交通作为当前人们出行的首选绿色交通,更是直接关乎乘客的安全和健康,因而加强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的工程伦理教育尤为重要。

一、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思路

开展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应明确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围绕该目标确定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进行详细的课程实践探索,实现对相关技术人员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将有助于在保持轨道交通工程稳定发展的同时,协调好工程与社会、工程与自然、工程与科学等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工程伦理课程教育目标的确定

在轨道交通领域,有的工程师在面对工程问题决策时会陷入伦理问题困境,并无意识地做出有悖工程伦理的决定和行为。这往往并不是因为工程师品行不好,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所面对的问题具有工程伦理性质,即缺乏工程伦理问题的辨别能力[5]。因而,这就有必要在相应工程师培养阶段,通过学校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其工程伦理意识,提高其对工程伦理问题的敏感性和辨识能力。

工程师需要掌握基本的工程伦理理论,以便在解决工程伦理问题时,具备初步的理论指导。工程伦理理论在其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不同伦理立场主要包括:正义论、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权利论和义务论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国家,工程伦理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工程师要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在掌握基本工程伦理理论的基础上,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工程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结合具体工程特点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避免因工程伦理造成的工程及社会问题。

工程师在面对工程伦理决策问题时,有时仅仅依靠基本工程伦理理论很难做出判断,还需要工程师具备更为复杂的、理性的综合决策能力。在当前轨道交通工程实践中,无论是具体工程技术问题,还是工程相关方利益关系都较为复杂,因而掌握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是对工程师的新挑战。这就要求工程师必须在掌握基本工程伦理理论的前提下,能够结合具体工程特点,开展充分调研,制定解决工程伦理困境的决策;并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工程伦理决策能力。

因此,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如图1所示三个方面,即培养学生建立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掌握基本的工程伦理理论和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从而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图1 工程伦理教育目标

(二)工程伦理课程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轨道交通类专业因其行业针对性强、工程产品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工程伦理课程可以专业工程认证为出发点,结合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开展课程建设,如图2所示。

图2 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基本出发点

第一,从专业工程认证出发,建设以成果为导向教育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工程伦理课程,提高学生工程伦理决策能力,有利于培养满足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6]。该课程的建设将有力支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可解决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认证需求。因而,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建设特点如下:

工程伦理课程内容方面,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项毕业要求指标中的“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作为工程伦理课程支撑的指标项,设置工程伦理课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和工程师的基本概念和特点,伦理与道德以及工程伦理的具体含义,基本工程伦理理论,工程师的职业素养,工程中的风险、安全和责任,工程师与环境等;同时在案例教学中突出轨道交通行业特点,强调课程知识与能力的交融。

工程伦理教学形式方面,将OBE以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课堂活动中,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及空间,从而全面推进工程伦理理论和案例的教与学。工程伦理课程的特点需要观看一些视频案例,如果是纯粹的线下教学,集中学生观看视频必然降低了课堂效率,同时一些优质网络在线课程资源也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如果是纯粹的线上教学,学生在学习后无法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这就需要通过线下课堂,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进行分析、讨论,甚至角色扮演,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故有效开展线上线下翻转,能进行优势互补,提高课程质量,并创新课程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二,我校轨道交通类专业工程伦理课程,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由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专业课程老师担任,因而可将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成为专业课程思政的排头兵。这就需要专业课程教师能够深度结合思政教育相关内容与工程伦理知识点,加强专业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通过工程伦理课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和引导学生秉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在工程伦理课程建设中,学校要注重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并重,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轨道交通类专业特点,注重塑造学生“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轨道交通职业伦理价值观。

三、轨道交通类工程伦理课程实践探索

我校轨道交通类工程伦理课程建设思路,现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几方面开展工程伦理课程实践探索[7]。

首先,教学内容设计中为学生搭建“理论—方法—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环节平台,综合工程认证支撑点和教学知识点,并融入课程思政切入点,从而服务于工程伦理意识、理论、能力教育目标的达成,实现对轨道交通技术人才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表1所示。

表1 工程伦理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其次,教学形式按照OBE理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即学生通过“学习通”软件对线上教学资源进行学习,通过传统线下课堂进行讨论和分享学习感受,并可根据轨道交通专业开展针对性案例补充和分析,从而加深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具体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安排

最后,合理的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效果的一个综合把握和反馈。我校工程伦理课程考核评价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平时成绩又分线上线下成绩,对于线上教学,主要从在线学习时长、任务完成率、在线测试成绩几方面完成考核;对于线下教学,主要从课堂考勤和案例讨论分析表现两方面完成考核。期末成绩则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通过选择、判断和案例分析题,检验学生对各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情况。各项考核评价占比如下图3所示。

图3 各项考核评价占比

四、结束语

本文立足我校轨道交通类专业特点,以OBE理念为导向并结合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开展了工程伦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完成了从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到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多方面的教学实践探索。从学的角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从教的角度,提高了教师课堂对课程知识点和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及效率,实现了对轨道交通类技术人才工程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了更好地完善工程伦理课程的闭环教育,下一步还将收集学生对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并进一步挖掘和凝练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与时俱进,服务于我国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工程师轨道交通伦理
《机械工程师》征订启事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Kenoteq的工程师研发环保砖块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青年工程师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基于CAN的冗余控制及其在轨道交通门禁环网中的应用
工程师变成“资本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