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困境对策

2023-10-24 06:33陈思王立超
时代汽车 2023年17期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陈思 王立超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产教融合”,再次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贯彻落实现代学徒制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使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实用性,以便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与升级。而在多年运行现代学徒人才培养模式中,随着产业不断发展,校企双方也受到了诸多阻碍。要想明确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遇到的困境,就要透彻分析现状与困难,制定与之对应的对策,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发挥自身价值。

关键词:产教融合 现代学徒制 困境 人才培养模式

1 引言

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密围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促就业稳就业、推进产业发展应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定位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基所在,而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现代学徒制一直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现阶段在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实践产教融合最直接的手段,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抓手。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让行业、企业充分参与到职业教育中,监督和管理人才培养全过程,达到企业所需的精准化培养[1]。

2 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职业教育中实现产教融合,我国各职业院校大多选择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此培养模式也是促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路径。产业的不断进步是职业教育永葆青春的核心原因,也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更新迭代的标准,同时职业教育也为地区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院校在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后,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首先,在人口基数突出、就业困难的时期,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缓解就业压力。其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实践的过程,企业可将实际生产项目引入学校教学过程中,同时把岗前培训前移到学校进行,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绝大部分企业岗位所需技术技能,学生入企业开展实习后能够缩短企业再培养的周期和投入,达到减少培养成本的目的。再次,在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可以迅速转变并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技能标准的要求,达到企业个性化、定制化人才需求的目标。最后,在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热衷升级为职业本科的大环境下,可以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机制,推动“产、学、研、用”齐头并进,构建起产教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高质量储备人才[2]。

3 高校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已多年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产业不断升级和变化,这种培养模式在凸显培养优势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不足和缺陷,校企双方都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3.1 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仍有差距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适应的要求,而随着产业升级和转型,企业实际生产与学校教学过程之间出现了匹配度不高、内容偏差逐渐明显的问题,这也导致了学生在校学习效果达不到企业标准,不能够在入企实习过程中快速上手,企业还需要再次投入培养成本,最终导致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性有所下降。另外,职业院校受师资能力水平、设备设施等因素制约,服务产业转型发展,服务企业高精尖项目能力有限,很多院校无法给合作企业直接带来科研成果或经济利益,这也制约着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性[3]。

3.2 校内专业设施与企业实际情况仍有差距

在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初期,校企双方共同投入,在学校内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设备设施等能够满足当时人才培养需求。但随着产业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企业对原有设备设施再更新迭代意愿较弱,再次投入大量资金精力建设高水准校内实训基地可能性较小,导致校企合作实训基地软硬件设施更新较慢、功能陈旧,学生学习到的技术技能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已经过时,已达不到当下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的要求,导致出现院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现象[4]。

3.3 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部分校企合作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管理体系上的缺失。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时顶层设计站位高、定位准,形成了一批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在具体实施阶段,由于落实政策不彻底、管理松散等原因,出现了学生入企实习后企业不能兑现实习合同中承诺的相关待遇、学生稳定性不高离职率较高、学生下厂实践期间管理主体不明确等问题,给人才培养模式带来负面影响。

3.4 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传统职业教育的教学运行、管理、评价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考核评价体系缺乏系统性、合理性,已经显现出评价主体不明确、评价内容不合理、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制约了现代学徒制的发展。

4 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困境的对策

4.1 建立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平台

校企深入融合,以产业发展趋势为着眼点,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某一特定产业建立富有产业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平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订单班式教学形式,以学校课程为载体,企业需求为导向,整班级进行教学活动,整建制进行下厂实习工作,把产业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相互补充。

4.2 依据岗位需求搭建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职业院校在实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要坚持学校办学特色,从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出发,将职业教育功能定位融入企业价值链。要对行业和企业进行深度调研,掌握行业发展趋势的特点、企业人才现状和需求,以便精准把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向,合理搭建完善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制度体系。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签订《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共同商定《校企双方招生一体化用工制度》《现代学徒制学徒选拔标准》《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管理办法》等文件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合作企业遴选、学徒选拔、导师选拔和学徒培养,从入口处严把质量关,切实维护学徒、企业、学校三方利益,推动现代学徒制良性发展。在完善的制度体系指导下,要具体抓好实习的组织实施,在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明确实习目标、实习任务、考核标准、人才培养质量等,从制度层面、政策方向上压实校企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以校企共建的人才培养平台为指导,加快出台更有利于推行现代学徒制的政策和措施。

4.3 强化实习组织管理和保障

校企双方应遵循现代学徒制各项管理规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院校要做好实习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心理教育,按照教育部下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院校选派实习指导教师赴企业开展学生日常管理,同时接受企业技术和管理培训。企业要保证学生实习安全和职业发展规划,选派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师傅,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学生要服从企业师傅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管理,遵守企业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对于科研型工作,要遵守企业相关保密要求。严格执行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实习协议的签订,明确三方各自权利和义务[5]。明确院校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实习管理的主体,要建立实习运行保障体系。同时组织开展实习教学改革研究,以课题等项目化形式研究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4.4 校企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深度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全过程,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发展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培养规格等方面实现校企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得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内涵。针对现代学徒制学生岗位需求、毕业生能力需求,参考企业专家建议对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进行了更新迭代,突出各学科能力需求及多方位素质培养,通过专业学术委员会审核,使标准更加明晰、实用。在教学形式上,在校内采用车间式教学模式,搭建企业真实工作场景,与企业生产车间具有极高的相似度,使学生的技术技能、现场管理能力、行为习惯、职业素养等与企业保持一致,为学生尽快融入企业做好铺垫。在企业培养中,在企业师傅或专家的指导下,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对应岗位的操作技术技能,同时为了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培养,在实习过程中学生实行轮岗制度。实习中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融入企业文化,形成完善的企業人文素质。安排学生赴企业进行劳动教育,使学生体会社会责任,熟悉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在课程内容构建、教学方式方法选择等方面既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综合素质的养成。在学生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期间安排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既要尽可能做到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实现零对接,又要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既具备了企业生产所需的各种技术技能,同时生产现场管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升。这种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培养计划可以培养出技术精湛、管理突出的多能型技术人才。

4.5 建立合理的工学交替教学方式

根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校企双方实行合理的工学交替管理方式。例如:开展“一岗双徒、逐岗递进”的工学交替培养形式,实施“X+Y+Z”管理方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X周、岗位旧徒带新徒Y周,企业实践Z周,两班交替、定期岗位轮换。这种管理方式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与技术技能实践的融合统一。在X阶段,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为学生在校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培养,在校企共建的实训室,学生学习由企业实际工作内容转化而来的教学任务,包括岗位相关理论基础知识、企业文化、安全管理和技术技能实操。在Y阶段,两名学徒同时在岗,原学徒带新学徒期间,原学徒实现由学徒向师傅的转变,新学徒从理论学习转入实践操作,同时两名学徒又共有相同的企业师傅与学校师傅,教与学角色的转变过程中,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专业技能。在Z阶段,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双方系统设计学生实习教学方案,制定学生岗位实习大纲和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状况,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内容。特别是职业本科院校和有筹建职业本科计划的院校,鼓励企业开放一批科研型岗位,使一批学生以工程师助理等身份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同时可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项目,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产出一批科研成果。

4.6 依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动态跟踪产业前沿,紧密对接企业相关岗位群,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学徒课程体系,以岗位核心能力为重点,构建高度匹配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需求的“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图谱”,本着能力有需要、课程有配置的原则,动态升级课程资源,主动引进产业升级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针对“能力图谱”描绘“课程族谱”,架构起“基础-核心-前瞻”课程体系,形成指引课程体系诊断与改进的“课程族谱”。

4.7 构建校企互享的师资团队

企业专家与校内教师共同组成师资团队,实现师资互聘互享。建立校企双导师合作机制,对校企双方双导师进行统一选拔与培养,并对校企双导师进行教学与实习责任划分,强化校企双导师的管理。在现代学徒制平台的约束下,使学校能够调用更多企业资源,教师每年赴企业进行实践,了解企业文化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将工作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聘请企业专家担任专业的企业导师,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专业课的开发工作,并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开设讲座。通过强化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改革质量。这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输送适合企业岗位标准的毕业生,使毕业生不必经过企业二次培训技能达到企业熟练员工标准,减小企业负担和管理成本。在互利互惠、相互促进的基础上,保证现代学徒制得以顺利开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院校教师服务企业能力。着力在提升教师实践能力方面下足功夫,紧跟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迭代新技术、新技能。对于科研型教师,企业应当适当允许教师参与研究性工作,科研成果校企互享、互用,真正提高院校教师实践能力[6]。

4.8 依据工作过程搭建现代学徒制评价体系

校企共同构建全过程人才质量监控体系,学徒在校期间,企业定期进行过程督查,学校向企业反馈教学进程和实施结果,根据企业意见进行调整。学徒企业实践期间,考核及评价由企业进行,实行教考分离,围绕知识、技能与实践进行考核,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提升。企业人力部门基于员工能力素质模型对学徒进行绩效维度考核和素质维度的评估。学徒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企业的价值认同和对自身潜力的全面掌握。同时将工匠精神纳入学徒职业能力培养与评价,编制学徒综合训练项目,重点评价学徒职业认同感、职业承诺、职业创造力等职业能力,以评价拉动学徒工匠精神的显著提升。

5 结语

通过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将院校和企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专业技能和素养的认知,实现院校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相结合,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在我国大力倡导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职业院校不断深挖校企合作深度,通过工学交替等方式实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能够培育出一支具备企业“专家”能力的师资队伍、出版一批校企共用的工单式教材、构建出一个校企共享式课程体系,逐渐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研究课题:模块式双混合“红旗工匠”SPOC课程研究——以汽车生产现场管理课程为例,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GH21458。

参考文献:

[1]林华红.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现机制困境与出路[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36(09):12-14.

[2]贺蝶,杜萍.职业本科现代学徒制的现实困惑及纾解路径[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32(02):8.

[3]徐理勤,王兆义.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内涵特征与动因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3(05):71-78.

[4]王艳,鲍文,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试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考试改革的借鉴与启示[J].科教导刊,2023,48(06):16-19.

[5]孙宁,赵进.高质量发展视域下职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与路径[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3,39(05):21-24.

[6]徐燕.基于德国双元制浅谈汽修专业发展现状——以我校中德诺浩合作项目为例[J].汽车实用技术,2020,45(23):207-208+223.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艺术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防雷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