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德育教育的研究

2023-10-24 12:55蒲承玺
体育风尚 2023年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蒲承玺

摘要:立德树人作为现目前的时代背景,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思政建设,就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公共体育课程德育共同体,确保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与社会主义思政引导同步进行,在学校层面突出公共体育课程思政設计与学校德育协同一致,不断强化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引领当代大学生体育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德育教育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体两翼三融合:地方院校大学体育课程思政与特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223460)。

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20年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习近平在座谈会上讲话提出,在办学方向上坚持社会主义,明确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把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到及至,通过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化,加强并改进校园体育美育,使劳动教育得到全面发展,针对大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指体育课程与教学领域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理念、任务、方法和过程的总和,是学校体育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基础工程[1]。作为三全育人的主渠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融合,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形成合力,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培养当代大学生主动的爱国情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全面发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1.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在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不断完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同时还能逐步把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在两者充分结合下,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英国的Whitehead提出体育素养(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体育素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体育行为这6个方面[2]。把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可以为当代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不断形成顽强拼搏的体育意识、练就一致两项基本的体育项目的运动技能、发挥学生特有的具有某方面体育特性的个性、提升高尚的社会主义体育品德、逐步完善体育行为提供支持。

1.1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能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就是集体主义精神,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集体主义教育具有不同的内涵,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自己作为集体中成员的重要性和自己在集体中所应承担的责任。集体主义精神是凝聚个体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加强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对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勇敢等品质,体育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3]体育教师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需要提高自身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提炼能力,在不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针对在现实环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申和讲解。因此,在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要凸显集体的重要性,要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考虑到整个集体的利益,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从而不断形成在整个集体中的团队合作意识。

1.2在体育比赛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当代社会竞争无处不在,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竞争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越来约激烈,人们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具备竞争意识。只有具备了竞争意识才能不断的推进个人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不断给学生创造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充分的参与竞争,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学会从课堂走近社会,并逐步增强社会适应性。在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竞争意识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极为重要的素质素养。“学校体育应教育学生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锻炼身体,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友爱、朝气蓬勃,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等良好品质[4]。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加入一些对抗性的比赛,把德育教育融入进教学比赛当中,经过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培养,让学生知道体育比赛过程的重要性,不要只注重结果,同时培养学生在参与体育比赛过程中的勇敢和坚持的精神,对学生的竞争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

1.3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体育运动来减轻心理负担

一个人具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而心理素质作为其中之一,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的变化和受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较好的心理素质需要具备良好的个性、正常的智力、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积极而强烈的内在动力、健康的心态以及适当的行为表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必须有机结合,以实现二者的互补互动。”[5]公共体育课教学,除了传授学生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长处,认清自身的劣势。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寻找合适的机会鼓励学生挑战自我,克服体育运动中面临的恐惧心理,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耐挫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懂得当出现不良情绪和郁闷等心理负担时,主动到运动场上去参加体育锻炼,通过注意力和环境的转变,可以减弱不健康和消极的负面情绪,充分放松身心,主动调节心理压力,减轻心理负担。

2.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措施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既有其身体教育的相对独特性,同时又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一直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领域[6]。把德育教育巧妙的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实践教学课程中,顺应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发挥德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公共体育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要改变传统的只重视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常规运动训练的陈旧的教育观念,逐步重视德育教育在公共体育课中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从整个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评价体系、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德育教育融入到高校公共體育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学习过程当中,同时能够接受到高质量的德育教育。

2.1在公共体育课程设计中加入德育教育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具有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直接参与、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运用到智慧和运动技能,并从各个方面体现出生活、心理、社会适应和多元道德教育价值的特性。公共体育课程是一门以身体运动为主的课程,同时也是人类与健康的自然学科知识的课程,具有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调节感情的特点。在制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时,除了设计提高学生体质,传授体育运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强调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与习惯之外,还要设立发展性目标,强调体育文化素养、集体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力、探索精神等优秀情感意志的培养。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在体育混合式教学中的探索,可以从微观的资源整理、中观的课程设计、宏观的体系构建这三个维度进行整体性的规划与实践研究[7]。在课程目标设计中体现出公共体育课程“体”与“育”的双重功能。

2.2构建公共体育课程特有的德育评价体系

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学评价活动科学而高效,可以达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至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公共体育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其实就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体育德育评价体系,能够提升师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进而主动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8]。为提升高校师生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体育课教学,需要通过构建公共体育课程德育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让体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只注重发挥专项技能和锻炼健身,忽视体育的德育作用,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自身在德育方面教学的不足之处。在构建德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从整体育人的角度来督促相关部门建立体育德育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日常教学情况制定合适的评价内容,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调动学生参与评价。

2.3加强公共体育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

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的必备条件,只有在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的指引下,才能明确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除此之外,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业务能力和健壮的体魄也必不可少。高校体育教师要自觉砥砺品德修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在教育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砥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扎实学识感召学生[9]。体育教师作为公共体育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就需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政治素养,将自身的政治素养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促进德育教育有效的融入到体育教育中。高校的体育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专业,忠诚国家的教育事业,具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专业的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通过体育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同时接受到体育知识、道德、意志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3.高校公共体育课堂融入德育教育的主要方法

3.1改革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公共体育课程

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综合作用,将德、智、体等作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科学的课程设置是保障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良性开展的载体。在保证体育运动专项技术的课程基本学时的基础上优化课程体系,强化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意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大局观念。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德育机制改革需要从整体出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多方面的改革。在教学目标上着力突出思政导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和督导机制;教学内容上,要结合体育时事热点、体育历史文化等内容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不要局限于各个专项运动技术所教授的内容;修订考核标准,在实践考核环节体现出思政因素。

3.2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挖掘思政教育元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发掘德育精神。在教育中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与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传统文化的美德、礼仪、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掘到德育教育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心理健康等。除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创新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之外,还可以从学生的专业知识点中提炼思政元素。在教学中将体育精神纳入经济、管理、艺术、外语、中文等各个本科专业的专业知识当中,确保其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和兴趣爱好,准确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最终建立起公共体育课与德育的相互交融。

3.3促进师生课堂互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时代的育人课堂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教师应采用互动式教学设计,细致深入思考公共体育课的思政元素,鼓励学生自己挖掘课堂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主动形成创造性思维。在课堂互动环节中,教师引领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为学生创设出开放性和探索性的课堂育人氛围,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3.4通过课外渠道增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通过课外渠道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学习到的体育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的行为锻炼与情感体验,提高德育覆盖面。学生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获得相应的体育课程学分,通过课堂、实践形成合理,在学校层面实现育人立体化,最终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增强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4.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并能取得实际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效果还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为了使当代大学生的生命活力具有社会主义特性,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团队的集体合作能力,必须要确保德育教育更好的融入到体育教育中,并将立德树人目标与公共体育课程教育合理优质的结合在一起,不断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为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基础,就应该不断摸索和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寻找高校体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契合点,为日后的高校体育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夏贵霞,舒宗礼.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20,27(4):7-13.

[2]刘杰,杨军.终身体育思想理念下青少年体育素养培养研究[G]//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3.

[3]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50-51.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23.

[5]邵红艳,郭琳.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J].体育学刊,2007(4):114-118.

[6]常益,张守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目标指向及实践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09).

[7]谢意.融合课程思政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混合式教学中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2022.43.

[8]蒋建忠.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36).

[9]郭立亚,黄丽.新时代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关键任务与实施路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09).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德育教育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立德树人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以德立身 以德施教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