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场地大利用”条件下优化小学体育大课间发展学生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3-10-24 13:02罗鹏
体育风尚 2023年1期
关键词:能力

罗鹏

摘要:大课间属于学生集体活动,内容形式灵活、丰富,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大课间活动合理有效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创设完善制度、激发改变观念、充实内容质量、打破场地限制,保障体育大课间的顺利进行与展开。

关键词: 能力;体育大课间;场地

近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体教融合、学校体育改革指明发展方向。强化体育评价、提高体育分值、开启体育高考研究、鼓励学校每天都上体育课、开展体育锻炼等一系列新举措的提出,引发各界关注。

目前体育课堂中的锻炼量受教育教学内容的难易、技能掌握水平的高低、学生身心发展快慢的影响,仅以体育课课堂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对学生来讲不一定到能达到相应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体育大课间作为推动小学生达到运动1小时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如何运用好相应的校园场地,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活动发展学生能力值得思考。最后,根据年龄特征,小学生是喜欢动、喜欢体育锻炼的,从实际来看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拒绝体育活动或借故请假不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几乎没有。但参加体育大课间发生挫伤、扭伤、擦伤的学生不在少数,特别是低段学生。因此如何利用场地划分各年龄段学生开展安全有效的运动,使得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学中得,促进能力发展也应当得到关注。

体锻时间与体锻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身体素质有待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现状堪忧。并且体锻过程中以大课间为载体内容单一,特色项目难以推广,没有系统的建立练习、评价相关体系,场地未得到合理运用,体锻效度难以考量。然而体锻的内容与评价关系直接体现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决定了体锻的效果。大量文献所研究的大课间体育锻炼较为局限,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跑操、如何跑操、跑操注意事项上,不够全面。因此,本文通过整理体育大课间存在的问题,再基于合理利用校园场地,丰富体育锻炼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的兴趣,从而促进大课间体锻练习、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研究意义

1.1 安全锻炼,保障时效

统一规范练习,开展场地划分,开展调度,及时评价、干预体育锻炼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保障每天1小时的锻炼时间,养成良好体育习惯,促进终身体育。

1.2 规范锻炼,减小差距

统一规范内容,开展体锻,科学引导、提升、量化体锻内容,关注过程,强化素质练习给予课堂更多专项学、练、纠、评的时间,促进课堂体育。

1.3加强意识,精神培养

创新模式强调意识培养,注重精神文化,口令口号、队列队形、榜样作用、团体项目、游戏的加入,强化品质,增强班级意识,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发展。

2.研究目的

2.1握核心,力发展

把握核心素养,利用好场地建设,助推、助力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利用体锻方式培养运动能力、养成健康行为、拥抱体育品德。

2.2运得法,立体系

除多种形式的跑操外,加入专业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国家体质测试、操化类项目、专项活动、团体竞赛项目等内容。丰富学生活动的同时,建立自身相关体系,促进学生建立“快乐运动,终身体育”的概念。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从中国知网、体育报刊,阅读、收集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做归纳总结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3.2实验法

通过课题组研讨,创新体育大课间练习内容,观察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的状态和反馈,调整体育大课间练习内容和运动强度。从而建立系统的体育大课间练习、评价系统。

体育大课间具体练习内容的部分指标及评价与干预方法:

锻炼内容:1、有氧跑操。练习指标为:80-100m/min(全体学生),方法过程为:口令、口号下伴随跑操,然后调整。2、口令口号、队列队形练习。练习项目:基本口令、原地转法、队列变换、特色口号等,方法过程为:下达口令、按口令要求做练习。3、操化项目。练习项目:广播操、徒手操等。方法过程:伴随音乐、口令,按旋律、节拍开展做操练习。4、体质测试。练习项目:立位体前屈、50m*8、跳绳等。方法过程:调整队伍在统一组织下开展练习。5、素质练习、专项活动。练习项目:高抬腿、开合跳、弓箭步等。方法过程:在统一口令下开展锻炼。通过以上5类练习内容,所获评价反馈为:加强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动作姿态逐渐优美、队列队形逐渐整齐、动作力度、精准度逐渐到位,提高了班级整体的精神面貌、提高了具体项目成绩。

4.体锻存在的问题

4.1认识不够,缺乏主动性

小学是年龄跨度最大的一个成长阶段,低龄的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主要以玩乐为兴趣进行参与,无法达到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而中、高龄的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过程中存在麻木性,体育大课间对于他们来说缺乏挑战。此外,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和家庭着重文化教育的发展,并且电子产品的增多,使得学生久坐时间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被忽视。此外,不少老师和家长对学时成绩的看重使得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多数学生思想上对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并且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薄弱导致不少学生对体育锻炼存在恐惧甚至于厌恶的情绪,会采取各种行为来逃避大课间体育活动,或者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采用草草了事的態度,这些均不利于体育大课间的发展。因此,如何提高家长和学校老师对体育大课间的重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大课间的重要性对促进体育大课间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2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

目前,大部学生在体育大课间过程中的体育锻炼活动内容十分单一,以跑、跳和广播操为主要内容。体育大课间内容的重复性和单一性使得大课间活动对小学生来说没有吸引力,直接对小学生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质量造成了巨大的打击。体育大课间内容上的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于学校未来建设高效性的小学生大课间活动也会造成阻碍。传统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早已无法适应当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体育大课间内容的创新性也对学校体育老师的能力提出挑战,因此,体育老师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自己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学校学生的整体情况出发,设计事宜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4.3组织单调,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体育大课间采取的模式比较固定和单一,组织形式缺乏趣味性,这就导致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没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当运动强度和运动量超过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就会对体育活动产生恐惧和厌恶的情绪,不但去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养成能少动就少动,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

4.4设施古旧,缺少安全性

从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来看,不少地区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仍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学校和体育老师对小学生的体育大课间不仅无法满足基本的体育活动,更无法进行创新型安排,比如:只有室外场地的学校,往往在雨天会采取教室内任课老师组织活动的方法来代替体育活动,还会出现活动范围少,加速跑练习撞到人的危险事故发生。面临这种实质性困难时,学校和老师往往采取漠视的方法,这对小学生大课间活动的有效进行造成了严重的阻碍。目前不少学校在不断的扩招,学生人数虽然增加,但场地设施和教育设施的受限,并无法满足小学生体育大课间的需要。因此,为促进体育大课间的落实和健康的发展,如何解决学生活动场地和设备等基础设备问题亟待思考。

5.体锻内容设计及应对策略

贯彻促进能力发展的理念,为合理运用校园场地,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以培养、发展核心素养为落脚点出发,拓展学生运动方式与能力。以跑操为主要大课间活动内容的体锻基础上,丰富其内涵。加入相关国家体质测试、操化类项目、专项活动、团体竞赛项目等七个维度设计内容开展练习,练习过程逐步推进,并且评价指标多样化,达到尽可能避免因年段、个人素质所带来的个体间差异性影响,减少因缺失兴趣而放弃体锻的人数。并及时进行相关干预,调整动作姿势、动作频率、动作内容及动作方法。做到不断充实,不断完善,建立“七色光”练习体系以及多元一体的评价体系,达到增强学生素质发展的目的。

5.1内容设计

(1)抓练习----阳光大道播撒“七色之光”

a.出操规划、跑操内涵。规定、规范出操入线,以安全、快捷为导向设计,安全疏散路线使用常态化。深化跑操内涵,丰富形式,及时调整练习问题,进行反馈干预,强化跑操意义。

b.团体竞赛、凝聚力量。迎面接力比赛、长绳比赛等内容的导入,在确保运动量的同时以凝聚班级体,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为目标,破除学生隔阂为目的。

c.健康常识、落实穿插。普及运动知识,细化具体理念,培养学生安全运动、正确运动的意识与习惯。

(2)擅评价——阳光大道孕育多元文化

a.结果评价、完成结果——关注项目内容的完成情况优劣。

b.过程评价、意志表现——关注完成过程中的效度好坏。

c.阶段评价、关注局部——就整体来看,各部分内容完成情况对比。

d.团队评价、协调互助——就个人来看,整体完成情况。

e.情感评价、突出事迹——有无特别突出的班级或个人,帮助他人或突破自我。

f.纪律评价、高调突出——安全由纪律维系,纪律好坏影响安全风险大小,及时强调。

g.安全评价、重中之重——关注特别案例,及时反馈解决、制止,安全第一。

(3)重反馈——阳光大道迈向慢慢长路

a.安全有序、丰富多趣。以安全有序为要义,跑操应当多样化,不断练习、发现、反馈,通過改变线路、速度、跑道、环境等丰富跑操活动,增添跑操趣味。

b.反应迅速、精气神佳。口令、口号等内容下达,静齐快为准则,不断练习、发现、反馈,通过评价、交互、榜样示范、点名整改等内容强化规矩内涵。

c.动作到位、精准有力。操化类项目反馈过程,反馈直接表现、精神状态、文化内涵。

d.敢于尝试、积极回应。指标化、量度化,建立同学教师心中标尺,趣味化练习手段与方法,沟通整改内容。

e.不断调整、精深学习。反馈以个人或班级的动作准确度及完成效度为主,不断倡导、练习、改正,达到精深。

f.竭尽全力、情感表达。关注于反馈成绩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意志品质以及情感特征。

5.2应对策略

当前体育大课间尚未发挥出自己的真正效用。因此,教师应该基于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大课间的活动情况,进行大课间活动的改造,以此激发学生活动的参与性,从而保证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发挥家校联合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大课间认识

大课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体育大课间具有群体性和固定性的特点,如果学校和家庭都正确认识体育大课间重要性,其具有巨大的潜能。学校要对体育大课间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积极的解决。并且,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纪律和组织进行积极的引导,并且体育大课间的特性,可以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发挥集体意识。教师也要发回去带头作用,积极参与到体育大课间的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为学生树立榜样,以此规范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的行为。

(2)创新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丰富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

在体育大课间活动中,应该充分考虑学校场地的状况,根据天气等因素安排不同形式的活动,确保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有效实现。比如场地大的学校可以增加一些投掷类,跳远等项目,而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可以采用健美操,武术等项目来代替基础的广播操,也可以增加踢毽子、跳长绳等项目丰富可见内容。面对雨天也可以采取室内播放运动视频大家跟着做的小幅度体育活动来确保学生的运动量。

(3)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起系统的组织练习和评价体系

当前体育大课间活动尚未建立起良好的管理制度,如何把控学生的请假情况是一大难点。此外,体育大课间建立起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或适当约束其行为。在具有一定计划的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可以单独设立一天为自由日,由班级组织自行进行体育活动的安排。通过不同角度的学生表现和状态对学生参与体育大课间活动进行评价。从而推动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学君.中小学体育的现状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243-243.

[2]毛伟华,管水法.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现状与对策——以杭州市拱墅区39所中小学校为个案[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67-70,78.

[3]张芯,宋逸,杨土保等.2010年中国中小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9):781-788.

[4]孟祥如.滨州市滨城区中小学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与分析[J].体育时空,2015,(5):56-57. [5]

猜你喜欢
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力起航
培养观察能力
幽默是一种能力
加强品读与表达,提升听说读写能力
培养观察能力
会“吵架”也是一种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能力提升篇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