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田径训练中“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运用

2023-10-25 09:46林新舜
新体育·运动与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田径体育教师动作

文 / 林新舜

◆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属于一种新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高校田径训练中应用该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田径成绩,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田径知识以及田径技能,同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田径训练模式现状,随后分析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运用意义,同于提出了“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具体运用策略,希望对高校田径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高校体育;田径训练;一体化教学

传统高校田径课堂教学理念主要是“师本教学”理念,即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体,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田径教学不断改革,体育教师开始不断优化教学理念,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备受诸多体育教师与学生的青睐,因为该教学模式是一种合理科学、高效率、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高校田径训练的模式现状分析

高校田径训练的主导者是教师,导致学生主体性难以充足发挥,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更侧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和“练”,同时田径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田径训练强度大、负荷高,比较枯燥,田径考试考什么,就对应设置什么训练内容,不符合素质教育目标。当前的高校田径训练过于强调结构框架,训练流程基本上都是准备、开始、过程和结束,训练结构完全取决于训练时间与训练内容,导致训练结构过于死板,过于突出过程训练部分,整节课基本上都是学生在单一的训练,训练后的意见反馈不到位,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情况了解不全面,不利于学生技术动作的改进,学生感觉整个训练比较枯燥,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1]李朝成.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灌篮,2021(7):73-74.。另外,教师设置的田径教学目标和素质教育契合度不高,将运动技术的掌握作为主要或是唯一的教学目标,该教学目标引导下的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训练中的运用意义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包括了课程教学的四个重要环节,这四个环节具有独立性,同时又互相关联与统一,唯有恰当融合四个环节,才可以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的整体效能,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课堂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感受课程的魅力,接受并喜欢课程。“学”指的是课程教学内容,也指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一个过程,侧重于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2]盛强.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1):162-163,166.;“练”指的是基于“学”展开的一种综合性练习,学生将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互相融合在一起,在多元化、重复性的练习中,实现知识和技术的统一,促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赛”指的是比赛,比赛也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练习熟练程度的一种检测方式;“评”指的是对学生学习和练习状况的一种评判,主要评定的是“学”“练”“赛”三个环节[3]周艳丽,陈旭,周珂.运动教育模式下篮球学、练、赛、评教学设计[J].体育教学,2021,41(3):18-20.。

“学、练、赛、评”教学模式有利于高校田径训练的转型,能够提高教师田径教学主动性,调动学生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有利于田径的一体化训练改革,能够将田径训练内容和田径比赛项目有机结合在一起,有助于师生教学与学习能力的充分发挥,采取的学习与比赛双重评价功能,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学习以及比赛中的实际状况,促使学生实际田径项目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结果的展示。“学、练、赛、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丰富田径训练内容,利用该教学模式优势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促使体育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共同构建高质量田径训练课堂。传统田径训练中,学生的考核内容主要是单项田径技术,这种考核和测评范围比较有限,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考核结果不全面,“学、练、赛、评”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都是作为独立个体参与到训练与比赛中,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和测评范围比较广,测评结果比较全面,教师的训练工作和田径项目比赛形式比较相近,对田径训练教学具有强化作用,同时可利用田径训练的趣味性与综合性,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还有助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强化、团队精神的培养。因此,“学、练、赛、评”教学模式应用在高校田径训练中具有较大作用,该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互相影响、互相递进,属于一个教学整体,教师唯有将四个环节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

3 高校田径训练中“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3.1 以学为本,完成基础知识教授

对于高校田径而言,“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体育教师需要精准把握田径教学内容以及学情,采取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在理论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对应的田径动作技术,为后期的学习环节奠定基础[4]吴劼.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7,7(16):116,118.。田径包括走、跑、投掷、跳跃等多个运动项目,走、跑等都属于相对比较简单的运动项目,而投掷与跳跃等则属于比较复杂的运动项目,相应的教学内容、技术动作也比较复杂,为了提高学生对复杂技术动作的技术度和熟练度,教师可通过“学中练、练中学”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比如,体育教师在讲解跳跃的田径动作时,可将跳跃时的步伐、手型、技术要点等一一讲解给学生,教师采取“学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为详细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同时可以在练习中发现自身对技术的疑点,学生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或其他学生帮助解疑答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降低了技术的复杂性,增强学生对技术的理解效果。另外,体育教师还可采取“练在前,学在后”的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让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进行技术动作演示,随后教师再演示一次技术动作,学生观察自己的动作和教师的动作有什么不同,教师对学生做出的一些正确的典型动作或是错误的典型动作进行一一说明,教师讲解后学生再次练习和体验,学生再反复练习和体验中掌握技术要点。

传统田径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讲和学生的学互相独立,上课后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解,随后进行动作演示,学生练习几节课后,教师采取考试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思考,在课堂参与性不高,师生和生生之间缺乏互动等,这不利于田径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体育教师应当突出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定位为课堂的引导者和辅助者,优化田径课程内容设计,设计利于学生自主思考的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两两划分成一组,一个学生练习、一个学生观察,充当观察者的学生对练习者的动作进行点评,双方还可以就技术动作进行探讨,不统一的地方可以请教教师。

3.2 以练促学,巩固所学知识

“练”的目的是让学生基于技术动作,展开合理的体能与技能的组合练习,体现的是高校田径训练的实用性,有效、巧妙的练习对学生的技术动作具有巩固作用,同时可以促使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将单一的田径技能动作转化成一种自身具备的“能力”,有助于达到培养学生田径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例如,蹲踞式跳远包括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基本动作,各个动作的要领各不相同,教师在讲解时可以采取动作分解的方式,一一讲解动作要领,随后让学生进行动作组合练习,学生可以先将助跑和起跳组合练习,随后将助跑、起跳、腾空与落地四个动作组合练习,学生在多次练习中将助跑和起跳有效衔接在一起,做好空中的屈膝、伸腿,协调配合上下肢,保障学生学习效率。此外,体育教师需要采取分层教学,通过因材施教体现田径的个性化与针对性教学,学生的基础运动知识、运动能力、爱好兴趣、性格、性别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学生的学习能力、体验感、参与度等都会存在差异,例如很多女生由于体力较弱,田径运动对体力考验比较大,女生可能会抵触田径运动,田径动作完成度不高。因此,教师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兴趣采取分层教学,可通过组合练习降低动作学习难度,帮助学生较好完成田径内容,增强学生田径动作训练信心,促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训练体验感,再因材施教中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比如在跳高教学中,有些女生或是男生受身高、体力等各方面影响,倘若用标准高度去练习,学生可能很难跳过,多次练习学生依然跳不过,学生可能会对练习产生较大挫败感,认为自己再怎么练习都跳不过,直接就抵触练习或是放弃练习,教师可以较低难度,例如将学生按照技术熟练度划分成A、B、C三个等级,A类可以直接按照标准高度练习,B类可以降低5~10cm,C类可以降低15~20cm,当学生通过练习达到该标准后,可以再逐渐增加高度,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完成动作练习,同时有助于巩固学生的跳高动作,促使学生体会到跳高的乐趣,让学生带着热情参与到练习中,进而实现跳高动作技能的掌握。

3.3 以赛促教,实现技术迁移应用

“学”和“练”的目标舞台是“赛”,学生田径动作的主要检验方式之一是“赛”,有效的“赛”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有积极培养作用,所以发挥“赛”的作用有助于构建高效田径课堂[5]陈翀.教会是基础,勤练是关键,常赛来体现——学校田径队训练的绝佳诠释[J].亚太教育,2022(12):40-42.。体育教师可以采取对抗赛、闯关赛、挑战赛、小组赛、个人赛等丰富多样的比赛,比赛一般都有输赢之分,学生为了取得一个较好的成绩,会通过努力提高自身动作技巧,教师可结合田径项目改变比赛规则,增强“赛”的趣味性,同时不断改变比赛内容与要求,增强“赛”的综合性与挑战性。“赛”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比赛这一特定环境中对田径技能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善用以及能用能力,真正意义上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比如田径项目对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有着较高要求,教师为了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可以安排“四人五足”的项目比赛,即四个人并排站立,用绳子将邻近两个人的小腿绑在一起,形成四人五足的样子,四个人为一个小组,四到五个小组同时起步跑,优先到达终点的胜利,这个比赛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小组合作才能取得胜利,一个人跑得快不行,需要配合队友的跑动节奏,迈着和队友一样的步伐才能保证不摔倒,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4 以评统领,凸显学习价值

“评”通常和“赛”联系在一起,学、练、赛都是过程,而评是导向,对前三个环节具有指导和优化作用,所以田径训练中评价过程也很重要,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评价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在学、练、赛中,教师需要及时反馈学生所表现出的技能、体能,以及学生对单一身体技能练习或是比赛内容、意义的掌握情况,防止单纯用胜负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或是比赛情况。特别是在比赛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健康安全、体育品德等,实现体育育人教学目标。比如教师组织一场跨栏比赛,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跨栏技巧以及跨栏比赛规则,同时要掌握一些跨栏时的健康安全知识,让学生明白安全第一、比赛第二,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规则意识的人。再例如,教师组织一场50m接力赛,让学生意识到接力赛是一个团队协作比赛,引导学生将重点从比赛结果转移到比赛过程,促使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团队精神的人。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练、赛、评”教学模式有助于构建实效性和适应性的高校田径教学体系,为学生的学和练创造了真实环境,提升了学生在田径训练中的兴趣与主动性,促使学生在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田径技能。高校田径体育教师应当在思想上理解“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内涵,在教学行为上落实学练结合,练赛结合,赛评结合,促使田径课的不同环节有效衔接与融合在一起,真正意义上在田径课上始终贯穿“学、练、赛、评”教学,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强化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最大程度发挥一体化教学的作用。

猜你喜欢
田径体育教师动作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从第15、1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透析我国竞技田径的发展
动作描写要具体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如何进行高中田径教学改革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
借助实心球进行田径训练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