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研究

2023-10-25 01:09滕功成
体育风尚 2023年2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湘西传承

滕功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也成为一种综合国力。非物质文化是一个国家的魅力所在,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更体现着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伟大的创造力,是我们赖以骄傲和自豪的宝贵财富。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也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全球化和外国文化入侵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本文以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为研究,探讨湖南省湘西自治州体育非遗传承在学校教育传承中的困境,探索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

1.相关概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源自特定社区并以传统为根基的集体创作,包括所有形式的传统的和民间的化。本文给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文化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及文化空间。体育非遗教育:通过教育的手段实现体育非遗认知与保护传承非遗。

2.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包括:龙山、泸溪、永顺、古丈、花垣、保靖、凤凰7个县和吉首市。湘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从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公布的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情况表统计,湘西州非遗项目278项,其中68项为省级以上项目,210项为州级项目。设有392个保护单位,111个为省以上保护单位,281个为州级保护单位。其中体育非遗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锣鼓、土家族摆手舞、湘西苗族鼓舞、高脚马、舞狮、舞龙等在学校组织的演出中最为常见。

3.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现状分析

3.1学校体育非遗项目教学开展情况

学校开展体育非遗项目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校教学课程资源,也可以有效唤起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责任感,强化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學校教育是传承非遗的重要方式,在湘西部分学校根据其所在地区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创编自己独特的特色课程或独特课间操。在湘西本科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开展舞龙类项目、传统舞蹈类项目和民俗类项目,本科和高等专科学校开展体育非遗教育传承项目种类相对中小学比较丰富。在湘西高中部一般以开展摆手舞进学校、进课堂,项目比较单一。湘西部分中学、小学逐步将湘西苗族鼓舞、打苗鼓、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等具有运动特殊的项目,经过创新改编纳入学校教材。形成了鲜明的个性与特色。为弘扬湘西少数民族特色非遗,保护湘西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较大的努力和贡献。

3.2学校体育非遗教育参与情况

校外活动:本科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非遗教育的学生参与情况不是很乐观,参与体育非遗教育校外实践活动少,校外活动一般是学校组织的竞赛队出去比赛或演出。还有少数部分是随着非遗宣传队出去做宣传。对体育非遗的认知度很低,有的并不知道什么是非遗。基本以前都没有参加?过非遗活动。来参加非遗宣传,纯粹是觉得有趣想出来看看。出来之前没有经过学习和培训。认为自己去就是帮搬东西。湘西州城市中小学学生外出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实践活动相比镇、乡中小学学生参与实践交流得少。其原因是在湘西有很多特殊的传统节日,例如苗族的节日三月三、六月六,土家族的“舍巴节”、赶秋节等一般都在乡镇举行,因此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有幸参与其中。

校内活动:本科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体育舞蹈学科与体育科学科的学生一般参与非遗教育实践活动比较多,因为两院有自己的体育非遗教育课程。而其他院学生参与人数不多,非遗教育形式是由选修课,但是课堂限制人数,因此只有少部分人参与校内体育非遗教育实践。而且选修以后一学期课完后,学生不会再修同样的课程。选修课一般只上几周的时间,每周只上一节课。因此,学习时间短暂。非遗理论学习,全体学生参与理论学习情况不佳,一般在上非遗课前教师简介一遍来源。学习程度知识:是那个民族的什么东西。例如对摆手舞的认知“摆手舞土家族;苗鼓,苗族。”中小学有非遗项目特色的学校,一般以课间操或大课间的形式组织学生,只是单一地练习某一种项目,学生表现为学校组织学就学。初、高中以及小学学生校内参与体育非遗活动是比较单一,以学校组织的课间操为主。而且大多数不知道什么是非遗。

由此可知,学生对非遗认识不清楚,高校学生校内体育非遗活动参与度比较低,参与次数少。对外参与非遗活动更是少之又少。中小学生校内体育非遗参与度相比高校学生较高,但对非遗的认知度较低,校外非遗教育传承活动参与度也很低。

4.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存在的问题

4.1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出现断层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受教育的地方,学校的非遗文化教育更是对学生参与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起着引导。据调查学生从小学升初中,大多数学校小学部和初中部不在同一个区域,特色课程有所不同,有的甚至不设置非遗课程。还有的学生会选择其他学校。学校非遗教育没有衔接,同学们以学习为主,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自主接触与非遗有关的知识。从初中升高中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地区对非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同,有的学校设有非遗课堂,有的则没有。因而出现学校非遗教育断层现象。

4.2缺少教学管理,影响体育非遗教育发展

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湘西州学校体育非物质文化教育没有统筹计划管理,缺少教学目标。缺少教师管理,没有正规的体育非遗科研队伍。缺少教学思想、质量管理,湘西州本科及高等专科学校体育非遗教育课程,一般以选修课为主,主要的目的是教授学生们一种技能,没有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非遗学习的概念。学生选修的原因是为了获取一定的修学分,没有保护和传承体育非遗理念。缺少创新性。缺少系统的教学管理,体育非遗教学没有形成一条线。体育非物质文化教学课程没有贯穿,课程开放有的不是专业的教师,没有专业的教学水平。有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一门课程,以试教为主,教学不好下个学期就取消。课程开放是以学期为单位,不是连续性学习。教学内容范围窄。普及没有形成一个面。当前研究缺乏整体的视野,更是鲜有学者?从?“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学术评价体系”“培养体系”“工作体系”等方面对非遗进行系统的研究[2],非物质文化教育没有专门的部门管理。

4.3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体育非遗教育传授

师资力量不够,影响体育非遗教育传授。教师是教授体育非遗知识重要的力量。师资力量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文化水平、自身道德修养和其他为人师不可缺少的综合素质[3]。教师的专业文化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没有专门教授体育非遗的教师。体育非遗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使上课的效果不明显,达不到非遗专业老师的教学水平,减弱了课堂教学效果。非遗理论教学的专门教师没有。师资力量影响一个学校的教学科研队伍,师资力量的不足影响体育非遗教育的开展,没有好的师资就无法把非遗的精髓发扬光大。

4.4金投入短缺,影响体育非遗教育推进

如教育经费短缺,不仅造成专业教师缺乏,教学仪器设备等办学基本条件不足等。还造成非遗教育体系不完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非遗教育教学内容陈旧和课程体系的不合理现象存在,学生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机构脱节。非遗教育没有重点建设,点面结合,全面统筹,整体推进。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有待提高课程质量,和购买必要的资源和教学软件、视频信息等。非遗教育不能为学生提供教材、民族文化博物馆没有发挥其作用。

文化非遗教育课程、非遗教育校外宣传普及、非遗竞赛、没有构成小体系。实验教学体系,没有非遗教育监督机构,没有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学校开展活动单一,缺乏资金,极少与民间非遗组织与当地政府联合起来。“政府支持,民间进入”。得到政府支持,投入一定资金,开展活动。与民间组织交流,邀请他们进校园表演。联合一起进行非遗宣传活动,不是仅仅只限于非遗日,可以经常性地进行宣传活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与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之间的矛盾,限制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资源与教育研究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少是影响体育非遗教育研究的重要因素。由于高校对非遗教育投入资金少,不能够鼓励、推动学生与老师对其重视。从而忽略了非遗。资金投入短缺,影响非遗教育体系建设。

5.湘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发展对策

5.1保持文化自觉,加强保护意识

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在文化中的觉醒。它意味着一个民族对民族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对其发展规律有着清晰的理解甚至全面掌握,并能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在面对学校体育非遗教育出现断层现象,当地政府或相关部门应加强思想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认识,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体育非遗产的魅力,弘扬本土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能自觉地投入到非遗的建设中去,成为非遗产传承的接力者,从而促进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繁荣。

5.2制定竞赛体制,构建体育非遗人才培养机制

非遗教育人才培养,与学校知识文化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高低,赖于一套完整并能够体现公平的非遗竞赛体制的建立,非遗竞赛体制是贯穿非遗活动发展的核心。竞赛体制的建立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体育非遗的目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还能充分地展现出非遗独特的竞赛魅力。非遗竞赛体制的制定影响学生体育非遗的健康开展,以致影响我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推进非遗的发展,相反不健全的竞赛体制会阻碍学生非遗传承与发展前进步伐。

目前,中国非遗竞赛体制正处在初级探索阶段,没有完整体制。竞赛体制的制定将成为推动中国学生非遗传承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

5.3加大资金投入,推动体育非遗教育发展

各种体育非遗教育活动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的投入就无法实施一切活动。资金是实施一切活动的基础。非遗教育应该增加各种经费投入。

(1)加大体育非遗教育教师资金投入。教师是传播体育非遗教育的传承者,没有教师的传承就无法推动非遗教育的发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在教师资源方面应该先培养在校的老师,增强在校老师的体育非遗教育的技能,教师需培训进修,迅速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开设培训班,培养骨干教师。其次,鼓励老师们外出学习,深知其文化知识的渊源发展,视野开阔,且具备教师职业素质,教学经验丰富。鼓励老师们进行非遗方面的学术研究,鼓励老师们编写符合学校教育的有关教材。以教师为主体,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这所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生的还好和需求,开发或选用适合学校的课程。最后,用高薪引进非遗传承人进校园。

(2)加大对学生社团活动经费投入。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为学生非遗教育的提高提供了宽阔的平台。首先学校要开展体育非遗文化建设,健全社团制度建设,鼓励学生参加非遗社团,对其社团投入一定的资金,使其能运转。其次聘请一些有关专家或学者对学生社团进行相关的指导。多开展体育非遗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档次,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鼓励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定期开展非遗宣传活动,进行体育非遗教育学习。

(3)加大体育非遗教育课堂设施建设的投入。课堂设施的建设决定体育非遗教育的教学质量。教材与场地器材是体育类非遗校园传承的重要辅助工具。加强非遗教育的课堂设施,改善教学条件。增加课堂设施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建设,购买学校非遗所需要的器材,把那些有损坏的器材进行修复。购买相关教材,增强学生阅读。修建非遗教育场地等。优秀的教材,能提高教师对非遗的教学质量。健全的场地设施,能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对促进校园体育非遗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材的缺失与场地器材不健全,将会制约类体育非遗校园的传承。相反,教材与场地器材配备齐全,有利于体育非遗校园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夏冬,李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体育传承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1,29(11):26-28+45.DOI:10.19379/ j.cnki.issn.1005-0256.2021.11.009.

[2]谭宏.非遗学科化建设问题与对策[J].民族艺术,2009(4):9-4.

[3]辛玫琦.高校体育教師职前职后一体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23):219-220.DOI:10.16655/ j.cnki.2095-2813.2019.23.219.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湘西传承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红色歌曲与高校主流文化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