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文”视域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探究

2023-10-26 05:34孟文侠江苏省邳州市邹庄镇孟桥小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儿童探究语言

■ 孟文侠(江苏省邳州市邹庄镇孟桥小学)

“儿童的语文”是于永正教师结合自身几十年教学经验,对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教学进行的个性化解读。“儿童的语文”强调从儿童视角出发来设计与实施语文教学,通过情趣化、生活化、游戏化等教学情境营设,传播语文课程人文价值,激发语文课堂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读写能力迁移,进而帮助儿童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行为,强调儿童主观意识下的自觉自愿,通过儿童亲身参与、主动探究等方式获得语言知识经验,助力语文素养能力提升。“儿童的语文”视域下对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进行研究,并非对小学语文讲授教学方式的否定,恰恰相反,文章通过另外视角,以探寻学生语文学习内驱力,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有益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教学主旨殊途同归,是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有益补充。以下就以部编教材为例,结合课堂实践,谈谈“儿童的语文”视域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一、转变传统方式,树立情趣教学理念

“儿童的语文”强调从儿童视角、儿童认知、儿童兴趣等方面着手建构语文课堂形式,践行“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于永正先生将其归纳为“少些理性,多些情趣”,意在呼唤教师营设情感化课堂,通过情趣化教学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传统语文课堂受制于有限学时,掣肘于繁重教学任务,多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跟随为特征的授课模式,教师居于课堂中心,主导语文知识技能输出,掌控课堂教学内容进度,左右学生学习行为与思考。短期来看,这种模式有助于聚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教师的课堂引导产生学习依赖,丧失对语文课程学习兴趣,丢失主动学习意愿,缺乏自主探究精神,最终沦为语文知识的被动接收者,不利于形成语文核心素养。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为例。“识字”单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旨在通过对汉字的识记积累来增加学生语言基础,为后续阅读写作鉴赏等语言学习提供学习支架。在小学一二年级“识字”单元教材编设中,汉字识记内容并非简单罗列,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将汉字放在丰富语言情境或多种文化载体上面,以“情趣化”手段展开教学编排,在帮助学生增加汉字积累的同时,引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主动参与探究意识。对此,教师应善用相关资源,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从小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意识,为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坚实基础。如一年级下册“识字”单元《春夏秋冬》一课中选用了传统“扇面”作为教学资源,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汉字内容纳入传统“扇面”绘画当中,赋予识字教学高雅活泼的课堂情趣。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扇面画创作,将本课识字教学内容中的“青草”“红花”“游鱼”“飞鸟”等汉字学习融入绘画当中,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之后再通过学生对扇画的个人讲解,针对扇面画作品的评比选优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氛围。最后,教师可针对中国传统“扇面”文化进行课堂讲解,引导学生形成热爱传统文化、热爱中国汉字的思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热情。

“儿童的语文”视域下,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实施的前提是需要教师转变传统观念,参照班情学情,从尊重学生个性的角度出发,洞察学生需求,从知识、技能、方法、目标等方面着手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对话的和谐关系,在多元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二、聚焦课前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教学涉及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环节,“儿童的语文”视域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需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全程,课前设计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课前预习的巧妙设置,引发学生提前参与、自主探究、自由感悟是小学阶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应依托教材,融合重点,引导学生课前参与,以“课前预习单”教学工具促进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培养主动探究习惯,无疑是当前情况下小学语文课前设计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

以部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白鹭》课前设计为例。在课前预习设计环节,教师要事先研读教材,融合本课教学重点,规划导学方案,设计预习任务,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本课涉及生字词认读,单元阅读要素教学要求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这些均需在课前预习单上有所体现,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供正确引导,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感悟。结合课文《白鹭》教学内容,有教师进行了如下“课前预习单”设计(见表1),有效支持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取得了自主学习良好效果。

表1:部编教材《白鹭》课前预习单设计

表1中所列的预习清单不再拘泥于对课文内容的提前了解,摆脱了课前预习浅尝辄止的浅学状态,将学生带入熟读文本、掌握生词、阅读理解、课文赏析等深层自学状态,规避了学生课前偷懒的侥幸心理,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明确了自主学习内容,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预习状态,为课堂精准教学提供重要依据。

三、活化课堂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课前环节的精心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主预习习惯,课堂教学过程中构设自主学习情境,则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此时,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从趣味教学、活动教学、体验式学习等多元情境入手,通过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专注学习课堂内容,主动参与教学行为。学生积极主动开展独立探究,可极大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取提供有力保障和施展平台。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课文《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为例。课堂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小动物找妈妈”等课前活动导入来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教师可借助图片等工具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根据自我认知,以及不同动物幼年与成年样貌差异展开辨识与连线配对,帮助小动物们找到他们的妈妈。可供选择的动物包括蛹与蝴蝶、知了猴与蝉、熊猫幼崽与成年熊猫等等。在举手发言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获悉动物的成长具有渐进性,成年与幼年时的外貌体征差异明显,为接下来文本探究奠定认知基础。接着,教师可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自主整理“小蝌蚪变为青蛙”的成长经历。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自主梳理出小蝌蚪成长全程:从最初“大脑袋”“黑灰身子”“长尾巴”的蝌蚪状态,过渡到“先长两条后腿”“再长两条前腿”“尾巴变短”“尾巴不见”状态,直至最后变成“披着碧绿衣裳”“露着雪白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的青蛙形象。

通过开展有趣的教学活动,有助于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在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导入教学内容,可引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形成。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任务,组织以自主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生成。鉴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该阶段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课堂引导,课堂提问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教师要提升课堂提问质量,体现问题的层次性与启发性,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深入文本,在不断深化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四、引入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意愿,促进学习内驱力形成,提升教学效率,更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为保持集体进度而忽视个体差异的弊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好的途径。“儿童的语文”视域下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锚定学生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之间的天然差异,在独特的体验中彰显学生个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生成。其中,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教学行为,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延伸与拓展,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研讨、竞争交流等方式展开教学设计,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展示个性特长的同时发现自身不足,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均衡全面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军神》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透过医生沃克的眼睛去洞察“军神”刘伯承的人格魅力,这样的视角,极大激发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主动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兴趣。学生经过通读全文,找到了医生沃克和“军神”刘伯承相关的语言、动作、神情、体态描写,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分组研讨文中刘伯承具有哪些品格特性。经过激烈讨论,小组研讨得出:课文围绕一场手术展开,伴随情节发展,刘伯承的人物形象在医生沃克眼中先后发生了三次转变,从最初的“病人”到“军人”再到后来的“军神”,体现了刘伯承从容镇定、冷静勇敢、不惧疼痛、意志顽强的“军神”形象。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全员参与热情,有效培养组员之间的合作意识,促进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小学阶段分组合作学习需教师全面介入与支持,教师要事先制定合理分组策略,在学生分组研讨过程中担当支持者,在一旁进行引导,保障小组合作交流学习顺畅进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小组交流进程中,每组关注点不同,学习成果各有差异,通过交流分享并经语文教师的引导点拨,有助于弥补个体不足,促进学习的高效进行。

五、重视课外拓展,促进读写能力迁移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工具,实现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所谓“功夫在诗外”,自主学习能力的获得不应局限于语文课堂之内,更应将学习范围拓展至课堂之外,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促进读写有效迁移。

首先,学生要做好语言的积累。除了在课堂上要重视学生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朗读背诵。实现学生语言积累之外,教师更要重视对学生课外积累的积极引导,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坚持做读书笔记,读后留痕,在阅读笔记中标注阅读“符号”本身就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更是课外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俗语有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只有做好语言知识储备,方能做到随用随取,真正品尝阅读带来的快乐,获得自主学习成就感,促进自主学习习惯养成。其次,要做好课外读写迁移。于永正老师称阅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在课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借助课堂学到的阅读方法与语言感受技巧去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报纸杂志、卡通漫画等内容,获取更多知识信息,丰富语言素材,充实语言感受,提升语文素养。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样需要加强语言体验,重视课外拓展。常言道:“写作源于生活。”现在的学生大多与大自然割裂,与社会脱轨,课外活动有限,语用渠道单一、语言经验不多,这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此时,教师应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名胜古迹处,带到田野工厂里,通过多样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体验,增强人生阅历,提升生活感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内涵,在体验感悟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书写表达能力,促进自主读写能力形成。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语文课程教学的目的并非是将学生培养成一个语言认知工具,更期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实施灵活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在夯实语言知识、熟稔语言应用的基础上,促进读写交融,发展语文思维,提高文化审美,培养高雅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儿童探究语言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语言是刀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