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辽阔的草原?

2023-10-26 01:12丨刘志超
旅游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草原摄影维度

丨刘志超

要想拍好草原,提前做好功课

草原是众多摄影人特别喜爱的拍摄目的地,但去草原决不是带着设备说去就去的,而是得事先做好功课,比如到了草原重点拍什么、怎么拍,等等。换言之,事先应有创作的选项。一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定时节,拍好自己长期关注的专题,如骏马印迹、牧民生活、草原生态、文化遗产等;二是选择典型季节、典型环境,虽不谋求专题,但能一次性或多次性拍好自己追寻的草原故事与生命万象,如草原经典盛会、风土民俗、人文趣事、万种风景等;三是选择情有独钟又区别于众人的单项创作,如民族舞蹈、服饰、古物器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文化遗址、人物肖像、牛羊骆驼光影等;四是选择自己擅长的创作优势、风格与艺术表达手段,如传统的纪实摄影、个性的艺术摄影、跨界的创意摄影、超凡的当代摄影等。

寻找草原拍摄新角度

笔者认为,多年来由于传统地拍站位高度的局限,人们普遍对广袤草原元素、要件、观看视角以及维度发掘缺乏新的认知,海量的草原摄影作品,过于传统、过于唯美、过于雷同、过于同质化,草原作品的创作亟待于理论突破、思路突破、维度突破、深度观看与厚度表达的突破。当代的数字化、融媒体化、智能化以及无人机航拍的时代化为摄影创作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宽广的路径和更丰富的文化反思。

当你站在大草原上,放眼望去,入目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肥壮的牛羊,低矮的丘陵,碧野万顷,显得格外壮观

当无人机在晨曦、夕阳的草原上,升到过去难以企及的高度来俯瞰草原天地间的品质气韵,笔者认为传统草原拍摄,缺少维度的变化与奇思异想。我们不仅缺少草原的腾云驾雾、群山叠嶂、气壮山河之民族底色,还缺少草原千年中华文化、游牧文化、民俗文化、龙马精神在影像话语中的诗情画意与家国情怀;不仅缺少作者拓荒之力开辟的新眼界与独到的新蹊径,还缺少丰满大地肌理的纪录性物象从何处转化为有血脉温度的创造性影像。笔者静下曾躁动不已的心,数十次不满意的草原摄影采风,深切体悟到自己竟在草原深处也缺文化之“氧”,由此理解了文艺创作有“高原”缺“高峰”的精辟内涵。

拍本土草原的深度思考与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是文化寻根铸魂的涵养、是本心尊民崇德的学养、是底色守护尚艺的积养。虽有四十余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沉淀与经验积累,但归结在影像文化层面,我们仍然滞后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经常还在追随西方已过时几十年的摄影风潮,甚至全盘套用西方价值观而模仿摄影创作。我们不仅要摆脱来自境外文艺霸道话语权的迷惑,还应走出国内固守老套、一花独放的怪圈。

草原摄影创作与其它摄影门类、题材、项目创作均存在同样的弊端,甚至许多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尤其多数景区演绎化、商业化、装饰化、标签化的情调场景,让贴近生活、贴近心灵、贴近真实的瞬间更难遇、更难寻、更难拍了。

摄影人应激发自己创作的多向思维,做一个“逆行者”,增强另类意识、独行意识、原创意识。力求做到: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进草原牧场家园,走进牧民生活习俗,走进民间百姓故事。二是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艺术观,坚守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坚守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根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借鉴,坚守崇德尚艺、培根铸魂的意识形态与向上向善的影像传播。三是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精品、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服务宗旨,促进摄影理论创新、创作思路创新、多门类摄影多样化创新、影像传播现代化创新。

与此同时,摄影人还应勤于奋斗、勇于奉献、敢于担当,以草原摄影的新思想、新观察、新维度、新影像迎接祖国草原新的春天。

乌珠穆沁草原,水草丰美,山川秀丽

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一种传统民居,蒙古族世世代代都是游牧民族,随着水草的丰茂程度不断迁徙,因此,这种便于拆卸和安装的帐篷就成了蒙古族居民最适合的房屋

万马奔腾

西乌珠穆沁旗,被誉为“游牧文化之源、民族服饰之都、蒙古长调之乡、摔跤健将摇篮、蒙古搏克胜地、北方华丽草原”

猜你喜欢
草原摄影维度
讲解《草原图》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可可托海的草原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人生三维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