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匹配度”的研究与实践

2023-10-27 09:01杨婧宋青洪林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9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课程思政高校

杨婧 宋青 洪林

摘 要:如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正视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发挥好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知难而退”“生拉硬扯”“人为分化”等问题,可以尝试基于“四维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匹配度”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習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一堂思政课讲得好不好,关键要看教师能不能用情讲,真正把道理、学理、情理讲进学生的心里,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目的。这就要求思政课要有面向新时代、适应新时代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构建并完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特点的教育教学体系。因此,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要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现实关怀和社会实践性。同时,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让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需要正视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发挥好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前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知难而退”。有些专业课程受限于课程特点,其中的显性思政内容较少,思政元素挖掘起来有一定难度。比如,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介绍各种测量方法、测量原理以及相关专业应当具备的测量技能为主,对行业背景、技术规范涉及不多,与行业精神、职业道德关联也不大。如何在测量技术课程“有形”的专业知识中挖掘思政元素,需要教师花费精力研究探索,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不强。还有些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不够明确,缺乏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认知,未能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

二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生拉硬扯”。部分教师在设计和建设课程思政时,存在思政元素“泛化”的现象。他们在讲专业知识时,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生拉硬扯”地融入思政元素,缺少春风化雨的细腻情感。还有部分教师错误地认为自己所教的课程需要覆盖课程思政的全部要求,想做到面面俱到,却失去了教学的重点,导致课程思政教学很难走深走实。还有部分教师对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把握不准,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也给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三是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人为分化”。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将思政元素刻意独立出来讲解,导致课程教学出现了内容分化的现象。这既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也不能保证思政元素在课程中的系统呈现。比如,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中,部分教师认为在传统的“模版式”教学中穿插思政元素,可能会影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于是就出现部分教师特意在实践环节结束后,以训导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的情况。这种“人为分化”的课程思政教学,不仅难以培养学生整体性的系统思维,更难以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二、基于“四维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

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又称为成果导向教育、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需求导向教育。以成果为导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要求教师对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元素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要以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内容,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成果为导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要将课程思政理念真正融入课程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中,将课程思政内容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定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等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布置等各环节。要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课程思政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试题。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将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研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要运用新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使课程思政动起来、活起来、实起来。要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想要做到以成果为导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可以尝试在教学评测上发力,从宏观的政治觉悟和微观的个人涵养、宏观的社会责任和微观的专业能力四个维度进行。经过教育引导,只有当学生的政治觉悟与个人涵养都高时,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度才会高;也只有当学生的社会责任与专业能力都强时,专业课程的目标达成度才会高。而在具体的评测过程中,还应坚持指导性与发展性相结合,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相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符合以成果为导向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匹配度”的建设初衷。

将课程思政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学习目标、教育目标进行对比后不难发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宏观的政治觉悟和微观的个人涵养两个维度去测评;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则可以从宏观的社会责任和微观的专业能力两个维度去测评。课程思政离不开“课程”,否则课程思政就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政治觉悟、个人涵养、社会责任和专业能力“四维”出发,能够将思政元素恰到好处地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

从政治觉悟维度看,大学生应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具有为家乡服务、为国家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这一讲话精神是对全体中国青年的殷切希望,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觉悟的具体要求。从个人涵养维度看,需要聚焦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情感意志、合作精神等个人品质。有研究者曾对我国工科院校学生在个人涵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过总结,认为学生存在人文修养不足、学术眼界不宽,学校存在办学目的功利、素质培养欠缺,整体存在社会要素共性制约较强、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调查也表明,78.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改变教育方式、特别是要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来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涵养。从社会责任维度看,在我国各项事业取得全面突破的今天,如何走好下一个发展周期极为重要,而不断取得发展进步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才、在于能担当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人才。这就需要今天的大学生具备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开拓创新的个人能力,具备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各项素质。从专业能力维度看,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成为新的通用技术,它驱动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掀起了新型工业革命。作为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不同的新的生产要素,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服务数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需要数字技术赋能课程教学,从培养目标、知识体系、培养方式等方面重塑专业教育,以满足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提升课程思政元素“匹配度”的实践探索

(一)工程类课程

在工程类课程中,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可以尝试以中国的发展崛起为案例,讲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成功由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工业门类齐全的现代制造大国。从这样一个铁的事实出发,穿插各种工程建设的具体案例,以此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真情实感,增强他们为中华之崛起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应承担的责任,明确社会的进步需要广大青年在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中不断精进、不懈努力。此外,还可以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组织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对工程领域专业教学中涉及的工程材料及选用、工程结构设计、产品的动力和传动设计、产品制造工艺、产品装配和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现代信息技术与控制技术,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程伦理、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客观细致的分析,把其中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筛选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帮助专业课程在学生的学业规划、生涯设计和个人发展上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

(二)人文类课程

人文类课程应着力构建“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以课程为基、文化为媒,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要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强化人文类课程的实践应用。要将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育人目标相结合,推动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升人文类课程的学理深度、人文温度和思想高度。一是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内容模块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为主线,以文化认同、价值塑造、社会责任、礼仪修养、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元素为分支,优化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打造优质的思政元素“资源库”。在此基础上,紧扣人文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思政元素精细化,深度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设计、知识点讲授之中。二是善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梳理与课程相关的MOOC资源、网络资源,拓展知识的广度,提升课程思政学习的趣味性与前沿性;可以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事热点,及时向学生提出问题,积极与学生互动交流;可以从专业性、知识性和价值性角度,合理应用相关案例,将分析讨论与生动讲解相结合,并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总之,提升人文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需要依托相关案例,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三方面综合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人文类课程教学的模式与路径。

(三)管理类课程

管理类课程思政教学可推行“1+N”模式。其中,“1”即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N”则包括修订培养方案、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及教学案例、开展教学竞赛、做好学生导师等多维支撑。通过多种路径,使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实现课程育人、培根铸魂。让思政教育如盐入水、润物无声,从而推进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在专业课教师集体备课中,可以围绕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发挥团队合力,凝聚智慧,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同时,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等教学环节中,深度融入思政元素。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可以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提炼人才培养的德育目标,科学合理地嵌入思政元素;可以在教学创新大赛中,以港珠澳大桥项目投资回报率计算为例,展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中国人的自豪感;可以通过讲解特殊价格订货决策,让学生知晓企业家除了追求经济利益,还应具备企业家精神和爱国情怀;可以在财务与会计案例分析中,以新颖、生动的案例展现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财务手段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可以结合时政热点,在增值税新规的讲解中,讲述疫情之下国家对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减免与扶持政策,让学生体悟国家出台政策的初衷,感受党的爱民之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2]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EB/OL].(2021-03-06).https://lianghui.huanqiu.com/article/42Cmks0B2U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EB/OL].(2020-05-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

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责编:司 哲

基金项目:江蘇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地方高校质量文化建设研究”(编号:20JYA00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面向地方产业的新工科人才跨界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编号:2021JSJG019);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工科时代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9SJA1767)

作者简介:杨婧(1982— ),女,盐城工学院教务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宋青(1976— ),女,盐城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校发展规划;洪林(1961— ),男,盐城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院校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课程思政高校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