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比安基《森林报》的动物书写

2023-10-27 08:57杨用新李君
今古文创 2023年38期

杨用新 李君

【摘要】小说《森林报》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维·瓦·比安基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俄罗斯森林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作家运用活灵活现的笔触不仅描写了森林里千姿百态的植物,还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小说中客观真实的描写使比安基笔下的动物书写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本文将从森林文化、动物之美、人与自然关系三方面对比安基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阐释《森林报》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助力深化认识比安基笔下的动物形象和正确理解俄罗斯的森林文化,以期为俄罗斯儿童文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森林报》;比安基;动物书写

【中图分类号】I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8-003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8.009

基金项目:2022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22363);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GJB1421351);2020年度黑龙江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35509161);齐齐哈尔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XM_QUG_2022008)。

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是“苏联大自然儿童文学的典范”[1],是俄罗斯动物文学的第一重要奠基人,享有“发现森林第一人”“森林哑语翻译者”的美誉。在父亲——俄国著名自然科学家的熏陶下,比安基从小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喜欢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他的作品洋溢着纯真美好的童心童趣,表达出“只有熟悉大自然,才会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愿和正确深入的生态观察思维。《森林报》是维·瓦·比安基的代表作,于1927年出版,到如今已有96年历史,入选“苏联儿童文学金色文库”,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科普文学之一。《森林报》一共十二章,每月一章,从初春时候的3月21日开始,以作家、森林记者、猎人等旁观者视角作为叙事视角记录有趣的森林故事,呈现一幅幅生动的动物生活画面。由于动物是《森林报》的故事主角和描写中心,动物在传达作者的创作主旨和表现小说主题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本文将从森林文化、动物之美、人与自然关系三方面对比安基《森林报》的动物书写进行分析。

一、森林文化的坚守

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为人类提供了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正是因为森林的存在,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发展。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丰富森林资源和悠久森林文化的国家。俄罗斯领土面积约1707.54百万公顷,其中一半以上为森林或其他林地,森林资源总面积为118368.2万公顷,占世界森林面积的20.4%。[2]一直以来,森林都与俄罗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俄罗斯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森林。森林以其博大的胸怀养育着俄罗斯,在它的怀抱中俄罗斯民族得以发展壮大[3]。古罗斯时期,俄罗斯人的祖先斯拉夫人就居住在人烟稀少的森林地区。森林不仅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品,还保护他们免受突厥和波斯等民族的侵扰,即使到了21世纪,森林仍為俄罗斯人提供大量的木材资源来修建房屋、制造家具,同时,也提供大量的浆果、种子、菌类等各种食物。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贝娄认为的那样,艺术源自森林,而俄罗斯森林的神秘、寂静而孤独的艺术气质为俄罗斯作家营造了一种深沉而幽深的精神氛围。[4]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美丽而神秘的森林或是围绕着森林而开展,作家们的笔下也不乏称赞森林的文字。可以说俄罗斯作家笔下的森林形象集中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对森林的丰富记忆和想象,同时,这一形象一般都与社会道德联系在一起,甚至有时更直接作为道德伦理的象征。总而言之,俄罗斯文化中的森林不仅仅只是一个生态形象,还肩负着道德、美学等功能。正如列昂诺夫所说:“只要稍微回顾一下历史,就可以看出俄罗斯的命运从来是与森林的命运息息相关的。”[5]

《森林报》中可爱而有趣的动物们生活在充满灵气的大森林之中。通过森林里郁郁葱葱的树木、婀娜多姿的花朵的描写,比安基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生机勃勃的森林世界。作为动物们的乐园,森林自然不是阴森凄凉的,而是五颜六色的。如,《在四季常青的森林中》一节中灰绿的小松树、松软的绿色青苔、叶子闪亮亮的石楠的淡紫色小花、蜂斗叶的深绿色叶面和白色叶背,以及玫瑰红的铃铛花……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绿色也不是单一的,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绿色:灰绿色的小松树,绿色的青苔,深绿色的蜂斗叶,这层次分明、充满变化的绿色展现了植物各自不同的品性。而万绿丛中的一抹艳色——铃铛花的玫瑰红则预示着温暖的春天即将到来。《林木大战》一节中,比安基用拟人手法将白桦树和白杨树人格化,生动鲜明地描绘出充满活力的森林形象:在没有风的日子里,森林里也不会安静,“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晚,白桦树和白杨树都不会停止它们的舞蹈,总是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窃窃私语”[6]63。这给貌似安静的森林增添了一丝生气。

《森林报》中的森林不仅美丽而富有活力,也是永远忠实的守护者——保护着大地,保护着俄罗斯人,保护着生活在森林里的动植物。《绿色的朋友》一节中,森林如勇士一般,挺起魁梧的胸膛,用高大的身躯替河流、池塘和湖泊遮挡烈日,无怨无悔地保护着它们;森林也像一道铜墙铁壁似的,阻挡狠毒的干风的侵袭,保护着我们的农田。森林在稳固土地,拦住沟壑,加固河岸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绿色的朋友》一节中,森林“用强大的根系牢牢抓住我们的土地,阻挡凶狠的峡谷,抵御可恶的沙漠,不给它们吞噬大地的任何机会。”[6]166《我们的点子中》一节中,“我们在高高的河岸上栽种树苗,可以发挥巩固河岸的作用”[6]340。总而言之,森林对大地、对俄罗斯人、对森林中的动植物的重要性不可小觑。

二、动物世界的美丽

作为《森林报》当之无愧的主角,动物形象在传达作者创作意图和表现小说主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森林报》里活泼可爱的动物们在森林里快乐地生活着。比安基通过善于观察的双目,用心去体验森林里的生命,从平凡之中,发现别人未见之新鲜事物,以简洁、轻快、传神的笔触向孩子们展现了动物世界的新奇瑰丽,正如比安基所说:“它们都很漂亮,我们也很美丽,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很可爱,这给我们带来了喜悦和快乐。”[7]

森林里的动物是艳丽多姿的,尤其是鸟类,它们拥有各种颜色的羽毛,这些五彩缤纷的羽毛搭配在一起呈现出惊人的色彩和多样的图案,展示出鸟类独特的魅力。通过丰富的色彩描写所产生的强烈美学效果,比安基打造出“高颜值”的鸟类画卷,让孩子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动物世界的美丽。如,《农事日记》一节中的“浑身灰色,上面夹杂着白色的花斑,两颊和脖子是橘黄色,眉毛是红的,而脚是黄色的”[6]67灰山鹑,《最后飞来的鸟儿》一节中,身穿“祖母绿、棕色、淡蓝三色相间的大礼服”的翠鸟,“粉红胸脯的伯劳鸟、五颜六色的有羽毛蓬松领子的流苏鹬,绿色与淡蓝色相间的佛法僧鸟”[6]95,以及《候鸟开始远行了》一节中“像一只麻雀,但是头和胸部特别红”的朱雀和“浑身上下是纯金色的,带着两只黑翅膀”[6]395的黄雀。

为了呈现出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之美,比安基经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动物的差异性。如,《游来了什么动物》一节中,描写了田鼠和水老鼠不同于家鼠的外观特征,“有一只老鼠从小溪的底部被冲了过来,它不是那种长尾巴、灰色的普通家鼠,而是身上长着条纹、尾巴短短的、棕黄色的田鼠……最后,游来了一只小兽。它浑身都是褐色的,很像家鼠,但是尾巴更短一些,原来是只水老鼠。”[6]14介绍各种禽类时,在第三章《歌唱舞蹈月》一节中,比安基会围绕它们各自的习性写道:“白天,家燕和野燕在空中翱翔;雕和鹰在耕地和森林的上空盘旋。云雀等在田野上抖动着自己的翅膀,就像它们的身子被细线吊在了云彩上……所有的动物都在那里唱歌、舞蹈、做游戏,地上的琴鸡、水里的野鸭、树上的啄木鸟,还有鹬鸟——天上的小绵羊,也在森林的上空歌唱。”[6]86比安基也会巧妙地将动物声音音译化,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各种动物的独特声音,使孩子们可以更加容易凭借声音就将其区分开来,如,《空中喇叭声》一节中,野天鹅的“克尔鲁——鲁呜,克尔鲁——鲁呜”,《求偶飞行》一节中,勾嘴鹬的“刺儿克,刺儿克,霍尔——尔——尔”,《松鸡的交尾场》一节中,松鸡的“嗒克、嗒克”,《森林剧场——琴鸡交尾场》一节中,琴鸡的“啾呼—啡,啾呼—啡”。

秉持“世上最坚定、最美好的东西,就是对万物的爱和万物本身生长、成长、繁衍的生机”之理念,比安基将自己对自然的感情倾注于《森林报》的字里行间,森林中的飞禽走兽全部都生机勃勃,热热闹闹,一如《把蘑菇都忽略了》一节中,从森林记者的视角所看到的鸟儿们在森林里飞来飞去,以及随处都可以听到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声音。动物在森林里不仅可以唱歌跳舞,偶尔还会牙齿发痒,想和别的动物打一架,处处洋溢着灵性之美。如,《欢快的五月》一节中,比安基从森林里茸毛、兽毛、羽毛漫天飞舞的场景中,联想到森林里动物们充满活力的打架画面,动物们都想通过打架来展现出自己的勇猛、力量和灵活。即使在冬日的夜晚,森林里的动物依然活力四射,在《冬季的书》一节中,比安基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冬天铺上了一层白雪的大地比作一本摊开的大书的洁白的书页,而把动物的足迹比作书页上各种各样神奇的符号——条条、点点、逗点等等,巧妙解释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在雪地上的脚印,说明夜间动物们“在这里走走停停、东奔西跑、跳来跳去,肯定在这里做了些什么。”[6]463比安基在作品中巧妙地使用各种艺术手段——色彩修饰、对比、比喻等,向孩子们展示了一个多种多样、美丽多姿的动物世界。

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著名作家叶广岑曾说:“能感受快乐和痛苦的不仅仅是人,动物也同样,它们的生命是极有灵性的,有它们自己的高贵和庄严。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尊重。”[8]森林是人类和动物共同赖以生存的家园。作为森林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人类不仅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家园,还应该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在《森林报》繁多的故事中,比安基对应该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人应该敬畏生命,拥有普世之爱,理解尊重动物,以友善仁爱的态度,平等面对一切动物。比如《误打误撞的猎物》一节中就告诫猎人:法律禁止开枪猎杀春天来到岸上产卵的鱼。哪怕对经常在花园或菜园里挖洞,然后扔出一堆堆的泥土,又总是破坏花朵和美味蔬菜的欧鼹——比安基在《欧鼹》一节中,也只是劝人们不要去伤害它,尽量以理解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在地上插上一根长杆子吧,在这上面安装一个小风车”[6]113,因为土地会随着风车的转动而震颤,这样一来,鼹鼠就被吓得四散而逃了。到了严寒的冬季,鸟儿们找不到足够的食物,为了让鸟儿们免于挨饿受冻,《提供免费食物》一节中,城市居民就为鸟儿们提供了免费的食物,他们有的将食物摆在自家院子里,有的将小块面包之类的用线拴上后,挂在窗户外,还有的在花园里放上了一个盛满谷粒和面包的小筐。甚至于在《动手为鸟类做食堂》一节中,人们动手用薄木板做了一些浅浅的木槽,然后挂在树上,每天早晨都往木槽里撒各种谷粒,鸟儿们就可以飞到这里吃人们准备的各种免费食物。在这里,人与动物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互帮互助的关系。鸟儿在冬天接受了人们的帮助,所有的鸟儿都已经习惯了,不再害怕这些木槽,而是很乐意飞到这里吃人们准备的食物以度过寒冬。转过年来,鸟儿也会帮助人们消灭害虫。《庆祝会的门票》一节中,学生们为鸟儿们建造房屋,然后将做好的鸟窝挂到学校花园里,好让鸟儿能在这里住下来,帮助人们“保护苹果树、梨树和樱桃树,让他们不受害虫的侵犯”[6]16。

森林里的动物与人类的友谊也是感人的,《喜鹊》一节里通讯员从孩子们手里救下一只小喜鹊,并给它取名为魔法师,小喜鹊从此就和通讯员一起快乐的生活,甚至有时还会帮助通讯员拔草。而《红胸脯的小鸟》一节讲述的则是“我”在森林里救了一只红胸脯的小鸟,并将它带回家里照顾,小鸟就这样陪伴“我”度过了一个秋天,在鸟儿不小心死掉后,“我”为此大哭一场的故事。甚至在危急时刻,动物也会挺身而出保护人类。《英雄救美的刺猬》一节,讲述了小刺猬赶走蝰蛇,勇救到森林里采草莓的小女孩玛莎的故事。《打灰鼠》一节中,北极犬是猎人最重要的伙伴,它不仅可以帮助猎人打到猎物,而且在猎人遇到猛兽攻击时,它也不会丢下猎人不管,而是会献出自己的生命來保护猎人。

比安基意识到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人类终究会自食恶果。在《森林报》中,他认为森林是我们绿色的朋友,并正视人类之前“十分懒散,没有一点责任心,不知道珍惜和爱护森林,毫无节制地砍伐森林,消耗土地”[6]165的错误,向人们发出植树造林的倡议,因为只有栽种树木,才能保护农田,不让农田受到一丝侵害。而对生态危机的遏制,需要从孩童做起。只有从小知道如何保护或改造大自然,人们才能知道应该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报》中叙述了许多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故事。如,《森林储蓄罐》一节,讲述了六年级的小学生也都知道当前的国家大事是植树造林,他们自发的收集种子,将采集到的枫树种子、桦树种子和橡树种子等等放进教室里的一个大箱子里,然后将收集到的种子上交,用来建设新的树木苗圃;他们平时还会帮助整地、照料苗木、守卫森林、防止林火的发生。《绿棒接力赛》一节则讲述了优秀少年园艺选拔赛的故事。比安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每年植树造林这项工作比作“一場长距离的接力赛跑”,少先队员们则像接力赛选手一般,“从1947年的春姑娘手里,接过美丽的绿色接力棒出发了,然后把它交给了1948年的春姑娘”[6]572,年复一年,少先队员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为保护森林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他们栽种了好几百万棵果树和浆果灌木,增加了几百公顷的森林、公园和林荫路。

四、结语

小说《森林报》是一部真实记录俄罗斯森林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从森林记者、猎人等旁观者的角度,运用活灵活现的笔触不仅描写了森林里千姿百态的植物,还描写了各种各样的动物,向孩子们展示了一年四季之中森林的不同魅力,以及动物世界的美丽。客观真实的描写使比安基笔下的动物书写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比安基完全抛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认为人与植物、动物等其他生命在本质上是平等的,“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9],竭力在孩子心中埋下敬畏自然、珍惜生命的种子,让他们在敬畏中感悟生命,教导他们学会和动物友好相处,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韦苇.俄罗斯一枝独秀的大自然文学[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1-5.

[2]姚予龙,张新亚.俄罗斯森林资源开发潜力与中俄合作的重点领域[J].资源科学,2012,(09):184-186.

[3]董冬雪.生态视角下的《俄罗斯森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4]巩志达.通过俄罗斯的森林看其独特国民性[J].青年文学家,2011,(22):221.

[5]朱宇琦.浅议俄罗斯的“森林情结” [J].俄语学习,2011,(02):20-23.

[6](苏)比安基.森林报大全集[M].戴光年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1.

[7]Бианки.В.Отчего я пишу про лес//В.Собр.соч:в 4-х т.-Т.4.М.:Дет.лит,1975.С.203-204.

[8]叶广岑.老虎大福[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226.

[9]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的沉思[M].侯文惠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201.

作者简介:

杨用新,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李君,通讯作者,博士,齐齐哈尔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