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书院社区育人的途径研究

2023-10-29 01:59陆宝萍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书院导师

陆宝萍

(北京理工大学 书院党委,北京 100081)

一、研究“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书院社区育人途径的重要意义

2017年,为了大力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教育部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三全育人”的提出旨在解决高校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不仅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需要,还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模式。

书院制是实现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力图达到平衡教育目标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指出,要支持和引导高校开展“三制”(书院制、学分制、导师制)。社区教育及“家”文化建设是“书院制”育人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深化书院制改革,探索高校书院社区育人的新模式、新路径,推动机制围绕育人改、资源围绕育人配、人才围绕育人汇,使书院社区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是目前高校“书院制”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对在“三全育人”视域下研究高校书院社区育人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书院社区育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书院学院协同育人机制运行不完善

“书院制”育人模式是高校面对高等教育新形势、新任务,对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的新的有益探索。实体书院社区建成以后,由于书院承担了教学以外的所有事务,学院与学生的接触交流自然就减少了,学生的专业、学科意识也随之淡化,从学生的体验上,学院在专业教育、专业引导方面有所弱化,师生联系沟通不足,从学院的体验上,想去引导和联系学生,但是缺乏有效的工作抓手,书院学院在育人方面的衔接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学生对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

目前,一些高校实施了“书院制”育人模式,但是资源调配不到位,书院学生没有实现以书院为单位的集中住宿,总体上呈现混居状态,一栋宿舍楼或者几栋相连的宿舍楼内住宿的学生来自各个书院,学生对书院只有概念上的感知,只是在参加书院、班团组织的活动中有所体验,缺乏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对于书院文化感知不足,直接影响学生对于书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有待进一步拓展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教育管理模式也出现了新问题,学分制改革导致同班不同学、班级集体活动不容易开展,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带来的学生从校园空间到网络空间的转变,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线上沟通变多、面对面交流变少等。目前书院社区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然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还是学生班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工作途径还须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拓展。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有待探索落实

教育部从2019年开始试点探索建立“一站式”学生社区,旨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开展学生社区“网格化”管理,推动学生社区教育培养模式、管理服务体制、协同育人体系、支撑保障机制改革,践行“一线规则”,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思想政治力量、服务力量压到学生中间,打造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思想政治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园区,推动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推进“一站式”书院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和落实。

三、高校书院社区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以学生党建为引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支部建在连上”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建设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将这一思想渗透运用于高校“书院制”学生社区工作,可以实现党的领导和组织的全覆盖。

以党建强化思想引领。当前,在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的情况下,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导航仪”,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书院社区为平台,科学合理设置党支部,做到党组织在书院社区中的全覆盖。加大党建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以“三会一课”为载体,构建“党支部书记—党小组—全体党员”的理论学习体系,实施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教育模式。在开展日常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基于书院低年级学生人数多、入党积极分子人数多、正式党员人数少的实际情况,在各党支部中组建“1名正式党员+几名预备党员+若干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实践小组,通过不同主题的专题学习、小组内交流分享、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习教育效果,引导学生自觉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一起来。

以党建构筑育人阵地。书院社区为网格化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载体,学生党建工作应充分发挥在书院社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纲举目张作用,通过设计各类党员责任训练的工作载体、划分党员责任区、建设社区党建工作站、开展覆盖全体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困难帮扶等,强化党员的实践锻炼和党支部的作用。将书院社区划分成各党支部的党建责任区,定期组织党员在责任区内进行安全巡查和宿舍走访,深入学生,及时关注学生宿舍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学生的突发状况;对于责任区内的困难学生,组织党员与困难学生结成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将定期开展帮扶情况和帮扶成效列入党支部工作议题进行专题研究,努力帮助困难学生脱困。通过党支部带动党员、党支部学习实践小组带动入党积极分子,将党建工作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相结合,实现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双促进的作用。

(二)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构建书院社区育人体系

书院社区的主体包括党团组织、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辅导员)、学生、家庭、校友等,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需要对各类主体进行梳理和有机整合,改革体制机制,推进双院协同、管服协同、家校协同、内外协同,才能达到更好地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书院在社区中负责素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和素质教育体系的设计,组织各类导师进书院社区开展导学活动、学生的教育管理、书院社区的日常运行等;学院在社区中负责专业教育资源供给,组织学院教师走进书院社区对学生进行精准的“滴灌式”指导,在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国际交流、就业等工作中给予支持和指导;党团组织在社区中负责党员、团员的教育管理和实践锻炼,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支部建成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战斗堡垒,发挥团组织的凝聚作用,将团支部建成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坚强集体;管理部门在社区中负责统筹教育资源,协调各类主体协同育人,将管理工作寓于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之中;服务部门在社区中保障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推进信息化的贴心的服务,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家庭虽然不直接参与书院社区,但是家校协同也是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固化家庭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等;校友在社区建设中不仅能够作为校外导师在书院社区开展导学活动时给予人力上的支持,还能够给予物资上的支持。

为充分发挥各类育人主体的育人作用,必须实施协同育人机制,达到1+1>2的效果。通过实施书院、学院“双院”协同,书院负责学生教育资源的供给,学院负责学生教学资源的供给,明确各项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职责和分工;通过推进管服协同,切实提升对学生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升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体验,发挥服务育人作用;通过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家庭、学生在育人中的互动和促进作用;通过优化校内校外协同,充分发挥各类导师和校友在人才培养资源中的优势,促进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变育人方式的由点到面为聚面成体,进一步加强了书院社区育人的组织保障和机制保障。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规范书院社区育人职责

规范化管理不仅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还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是降低工作风险的重要手段。

在制度的制定方面,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应覆盖书院社区育人的每一个环节,整个制度体系要协调顺畅、相互补充,不能出现互相矛盾和违背现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例如,为推进书院导师导学进书院社区工作,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建立并实施了《北京理工大学“三全育人”导师工作规范(暂行)》,分别对学术导师、学育导师、德育导师、朋辈导师、校外导师、通识导师等六类导师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并对各类导师开展导学工作的频次、内容等进行了细化要求;对导师的聘任、培训、管理、考核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明确了各环节相关部门的工作分工与职责,在制度建设上保障“三全育人”导师进社区开展导学工作“助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目标的实现。

制度建立以后,关键在执行。要加强对制度的宣传贯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观念上认同了制度的各项要求,才能内化于心;要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将制度的执行情况与管理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工作相结合。

制度的修订完善,是随着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要求以及管理工作的业务流程的改变和需要紧跟着改变的,对于在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漏洞”,需要及时通过修订制度进行完善。

(四)以发展学生为主线,制订书院社区育人方案

科学制订书院社区育人方案。对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高等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科学素养、人文底蕴、国际视野、自我管理、劳动素养、创新能力、健康生活等各方面的能力素养要求,以书院社区为平台,建立“专业课教师下社区、通识课教师进社区、学生辅导员住社区”的工作机制,通过顶层设计,将各类导师、通识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等教师群体引入书院社区开展导学活动。

优化学生素质提升路径。结合书院实际,把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教育实践环节,在学生成长需要提升的各方面核心素养上提供资源供给,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和有效激励。如复旦大学制订了《复旦大学书院立德修身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克卿书院在学校实施方案的指导下,设计并系统推进了“思想引领、学术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涵养、创新实践和领袖人才”等“六大计划”,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书院平台的协同育人能级,构建“五维育德”的教育体系,建立交流密切的师生关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1]。

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一方面,通过建立多元化、个性化、精准化、全方位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成长发展资源的供给;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检验学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和不足,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品牌,促进高校育人工作增质提效、迭代提升。

(五)以社区文化为依托,营造书院社区育人氛围

建设书院社区文化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和心理,通过优化社区环境,扩展文化空间,开展各类活动,为学生在大学学习和生活期间成长成才搭建平台;要覆盖全体入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次开展学习互助、创新创业、心理健康、职业规划、文娱体育、传统文化、手工工艺、摄影艺术等不同类别的活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活动,同时也可以主动参与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效。

要加强书院社区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要加强工作统筹,对社区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科学、长期的规划,对分散在各处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共享和优化配置,对于单一、分散、封闭、低效的文化建设体制,按照多元、继承、开放、高效的目标进行升级改造,有力地优化书院社区的物质文化、完善书院社区的制度文化、升华书院社区的精神文化和提升书院社区的行为文化;明确各书院社区文化组织的任务分工、工作职责,加强工作协同;加强对书院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指导,制订发展规划,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现有的工作载体。

建设品牌文化引领书院社区文化发展。从书院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现状、工作特色入手,将经济学领域中品牌化的概念与书院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相融合,通过建设品牌化,借助品牌化效应提升书院社区文化对入住学生的影响,从而提升入住学生对书院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和归属感。许多高校对书院社区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一见倾心”“深入人心”“别具匠心”“贵在知心”的“和家园”文化建设[2];南昌工程学院的“五彩社区”建设;山东建筑大学学生社区的先锋红、硕果橙、感恩黄、雅居绿、活力青、平安蓝和个性紫“彩虹社区”文化品牌建设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书院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朵云书院黄岩店
V eraW an g
导师榜
白鹿洞书院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