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与探索

2023-10-29 01:59杨旭东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8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育人思政

石 婷,雷 飞,奥 顿,杨旭东

(北京工业大学 信息学部,北京 100124)

一、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培养奋斗精神,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不怕困难,勇于开拓,顽强拼搏,永不气馁。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对青年提出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等六点期望。2020年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对思政课建设都作出过重要部署。”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环节,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好课程思政,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实验实践类课程介绍

教育部新工科建设,尤其是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为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全新的发展思路。以“学科串”和“串工科”为核心发展理念的新工科建设思路,强调人才培养的教研融合和产教融合,通过加强校政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创新环境和育人机制,实现传统专业转型升级,使实验实践类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继承传统工科的历史积淀和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等多维立体的全过程。通过细致的教学流程设计,使相应的科技竞赛、开放性实验、企业导师讲座、分阶段深入企业实践等环节合理流畅地融入教学过程,有心无痕地实现理论知识出课堂、实践理念进课堂的双向良性促进,并使其延伸到本科四年培养的全过程,逐步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实验实践类课程的育人模式。

本科教学中的实验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实践训练、毕业设计,广义范围还可包括认识实习、工作实习和毕业实习。实验课、课程设计和毕业实习是大学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三大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着眼于通过实验验证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课程设计则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所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毕业实习虽然也是一种综合性训练,但不针对某一门课程,而是针对本专业要求进行的更为全面的综合训练。这些课程通过实验验证理论教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课程中学到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际地进行设计、安装和调试等,或是结合前期的理论课学习和实验训练,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在知识面、综合性和自主性方面有进一步的加强。所学内容更贴近实际,更需要清晰、正确、高尚的思想觉悟指导生产实践活动[1-4]。

在教学过程中,将部分教学内容创设一种模拟工程情境,让学生从学习、生活及参与相关工程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通过收集、选择、分析处理信息,再综合应用到工程实践中,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和体验知识,进而了解知识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程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与合作的思维和能力。部分实验教学内容采用虚拟仿真和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方式进行,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扎实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较高的政治觉悟,保证实验实践教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教师要具有思政意识

开展课程思政改革,要调动各学科专业课教师的育人积极性,增强育人意识,提高育人能力,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可以通过入职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研讨、集体备课等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技能培养。要切实增强教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每位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学问、爱学生、会传授、做榜样,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教师要具有正能量

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具备专业知识,还应有正确的三观和正能量的态度,以及能够正向影响学生的人格魅力。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课堂、班级、团队、一群渴望未知世界学生的引领者,教师的言行态度会直接并深刻地影响到学生的言行。因此,教师本身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积极沟通,营造健康、良好、阳光的教学氛围和教学环境。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

专业教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除了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协同备课外,还需要通过党支部理论学习、会议讨论、自主学习、自主阅读、学习强国App、深入基层、深入红色根据地等方式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还可规划一定的学时时间完成此项工作,并不只停留于纸面和口头,切实可行地落到实处。只有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思想素质,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思想政治内容嵌入教学大纲和教案

目前很多课程思政停留在平时的课堂或口头交流中,在大纲和教案中的体现有限。因此,需要及时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满足授课目标的基础上,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途径,加入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思政教学案例,才能在不断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五)申报思想政治研究相关课题、发表论文、撰写教材

通过申报课题不断思考、深入研究挖掘好的思政元素及优秀的思政案例,通过发表论文及时总结研究成果,通过撰写教材对各门、各类课程进行归纳总结,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形成系统性知识脉络。还可通过其他方式总结教学成果和思政建设内容。

(六)参加国内课程思政相关主题学术会议

各门课程小组可定期进行交流讨论,并与国内其他大专院校交流借鉴,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查漏补缺,开拓新思路,开拓新领域,促进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对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内容进行改革。

(七)参加国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类的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案例比赛、教学创新比赛等能够全方位提高师资队伍能力水平,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案等文字内容的提升,又包括教师的讲授水平、课堂活跃度,师生交流互动、课后讨论复盘反思等多项教学技能的提升。这类比赛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再次深入了解所教课程,另一方面与同行交流可及时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了解最新实验教学案例和最新课程思政案例。

(八)多与企业、公司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类交流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收集学生对实验实践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思政工程案例和项目学习的意见和建议,并邀请相关企业、公司的专业人员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合教学过程体验、学生反馈、公司反馈,对教学设计方案、思政工程案例、授课计划、课程教案等进行完善、补充和优化[5-8]。将前期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应用到下一届学生的课程过程中;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后习题等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总结和优化,形成课程的案例集、习题集、学生的学习报告集等学习资源;建立实验实践基地,开放实训训练,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培养产—学—研—赛的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

(九)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和教学团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新工科理念下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拟通过加大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合作、技术成果转化等形式与企业合作或进入企业进行培训等方法,促进教师熟悉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十)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网络资源的建设

目前的网络课程资源以理论课程为主,实验实践类课程比较少,而实验实践的课程思政类内容更少。本文拟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一套可行、高效的课程讲授和学习方案,通过建设课程网站,将相关资源和案例上传共享,建成基于网络的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营造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协作学习的氛围与条件,并将之应用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中,通过该项目的研究促进实验实践类课程内容改革、技术提升和思政觉悟的深化。

结语

课程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的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本文积极深入地开展并讨论了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向,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的大环境背景下,致力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的正能量课堂教学环境,拓展实验实践类课程内容广度和深度,探索实验实践类课程思政师资培养的新模式,同时通过不断总结经验,为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有益参考。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翻译硕士师资队伍建设的反思
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