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思考

2023-10-30 16:28郭洋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农林就业指导西藏

郭洋

(西藏农牧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一、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现象

(一)“向体制内卷”现象依然普遍

2011—201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体制内就业人数占到当年毕业生人数的50%以上。这种就业方式使高校大学生形成了一股“考公热”,部分藏族学生甚至在刚入大学就制定了毕业后进体制内工作的职业目标。2017—2022年,西藏自治区体制内单位人员饱和,每年提供的岗位只能解决当年20%~30%的毕业生就业,但西藏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西藏自治区结合市场经济变化,调整大学生就业政策,鼓励大学生面向市场,双向选择,多渠道就业。6年来,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但转变较为缓慢,45%的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毕业前仍然在等待体制内考试,一般体制内组织的考试彻底结束后,大学生才会陆续着手下一步就业计划。

(二)“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就离职”现象逐渐突出

以藏族学生为主的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学习底子薄,专业素养不高,学习当中理论学习多,实践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倦怠,职业规划意识差,未认识到就业综合能力对未来就业的影响,求职过程中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求职预期高,不能结合个人兴趣、性格、职业能力以及职业价值观主动寻求适合自己的工作。部分西藏农林院校毕业生在考研或者体制内组织的考试失败后选择在家继续复习“二战”;部分大学生在不具备创业条件、没有社会经验的情况下,以创业考察的名义在家待业;部分毕业生因家庭条件较好,待在家中不主动就业,成为了“啃老族”;部分大学生走上岗位以后,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欠缺吃苦耐劳精神,工作不久就准备离职。

(三)不愿意“走出去”就业

西藏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经济发展与内地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市场容量小。2011—2022年,为了促进西藏地方发展,各高校纷纷扩招,毕业生人数翻了近3倍。西藏就业人员除大学毕业生外,还有进藏务工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农牧区富足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相当大。为了缓解西藏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各援藏省市分别响应国家号召,每年为西藏高校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区外就业岗位,这不仅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可以在维护西藏社会的稳定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但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存在自身能力欠佳、饮食习惯不同、文化差异大、工作地离家太远等众多适应性顾虑,除了援藏省市提供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具有吸引力外,大学生一般不愿意“走出去”就业。

二、西藏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实现多渠道就业

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在职业选择和初入职业时都会产生众多迷茫和困惑。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当前国内外发展形势、就业形势,了解国家以及西藏就业政策,能够帮助大学生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当前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实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调整就业预期;引导大学生自觉将个人选择和个人理想建立在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到党,到祖国,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施展抱负;使大学生认识到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在何种岗位,都要心怀国家,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培养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实现大学生多渠道就业。

(二)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政治站位,练就过硬本领,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西藏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处于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国内外反华势力总是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制造事端,进行分裂渗透和破坏活动。近年来,境外反华势力猖狂地打着为西藏高校大学生提供创业资金、境外读研机会等幌子拉拢腐蚀青年一代大学生的事件越来越多。就业指导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国外反华势力的丑陋嘴脸,提高政治站位,与分裂势力划清界限,帮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新西藏来之不易,要将青春之我融入青春之西藏,大学期间努力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练就过硬本领,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专业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将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勇挑时代担当,从而为实现大学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打好基础。

三、当前西藏农林院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困境

(一)就业指导课程师资力量受限,课程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西藏农林院校就业指导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主要实施途径为就业指导类课程。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职业,结合自身实际锁定职业目标和制定实施规划,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程序以及进行创业风险和环境分析,进行简历制作、职场礼仪、笔试与面试等求职技能的指导。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类课程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课程处于边缘化,目前课程主要由辅导员以及就业指导中心的行政人员兼任。辅导员大多数是毕业后通过公招考试步入高校就业,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只能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在国家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今天,西藏农林院校就业指导教师没有系统地挖掘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利于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当前高校较为突出的大学生就业实际问题结合不强

学生接受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主要依托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教学工作应该向就业导向倾斜。目前,西藏农林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仍然以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模式为主,课程实践少,学生认识不到课程的重要性,觉得只要期末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拿到学分即可。只有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当前高校较为突出的就业实际关联起来,融入就业相关内容及案例,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让思想政治课增加一项实践抓手,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较为系统的融合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学生工作中核心教育任务,是贯穿学生工作、学生成长始终的,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有一席之地。在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对大学生的职业就业教育很多都是在毕业前夕进行突击性指导,缺乏科学的、持续性的教育。这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当前择业观念没有转变,无法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导致这种突击帮扶显得苍白无力,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显现它应有的指导作用,使得当前就业指导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任何改善[1]。要想解决西藏农林院校大学生当前就业当中存在的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员能完成的,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职业道德、求职技巧以及心理素质。这就要求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建立起系统的融合机制,高校思政工作者全员参与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

四、西藏农林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融合的策略选择

(一)提升师资水平,加强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

西藏农林院校需要增强对就业指导类课程的重视度,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通过培训提升授课教师就业指导能力,加强校企合作,就业指导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锻炼,企业优秀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作为高校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引进来”指导学生提升就业能力素质,招聘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提升教师队伍的就业指导水平。同时,学校要加大就业指导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西藏农林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当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就业指导课堂的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科学的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达到课程育人的目标。学校要将“五观”教育、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就业指导课程中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集体利益等相关联,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努力实现具有“博学为农、精业兴藏、家国情怀、创新精神、专业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全面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五个认同”,引导学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增强学生服务西藏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扎根西藏的人才队伍。

(二)建立西藏农林院校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要想实现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融合,就必须建立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其主要体现在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涯中有效融合。大一就业指导主要起到唤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正确人生观树立、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以及法治意识的养成教育;大二、大三就业指导课程旨在引导大学生了解创业政策,培养创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导大学生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当代青年大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使命和担当,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升职业综合能力,增强奋斗意识和志愿服务意识;大四就业指导旨在提升大学生求职技巧,疏导就业心理压力,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大学生尽快适应社会,如何从学生身份顺利转变为社会人,转变就业观念,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光和热。高校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融合还需要从管理层面以及制度层面进行保证,管理层面要加强注重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想政治的融合工作;就业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要定期集体备课,结合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融合;对于课程融合情况还要加大听课、督导以及考核力度,制定激励机制。就业指导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要在学生实习以及就业期间发挥一线实践作用,深入到学生单位了解学生工作以及生活状况,进行实地思想政治教育指导[2]。制度层面要建立具体的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精准方案,针对学生每个年级阶段面临的实际就业相关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相关就业内容,并根据学生实际就业问题开展数据调查,每年进行相应的方案修订。

(三)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形成育人合力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壮大,要充分发挥整个思想政治队伍在高校就业工作当中的育人作用。西藏农业院校党委书记、院长要深入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分析当前就业形势,积极“访企拓岗”,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及时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宣传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3]。校共青团干部要加强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针对学生就业实际,积极推送就业政策,宣传大学生就业典型,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展有实效的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专业课教师要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的前沿领域,不光要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加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参加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并结合行业发展要求加强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发挥“播种机”的作用,了解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实际困难,针对不同学生精准施策,进行诚信、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观的教育,积极宣传国家西藏就业政策,广泛收集和发布就业信息。心理健康教师要向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其承受挫折的能力,增强心理弹性,提升学生自信心教育,尤其在学生就业之际,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援助和疏导。

五、结束语

西藏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自信,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与专业素养,提高大学生政治站位,传承“老西藏精神”和“两路精神”,拥护党的领导,增强中国认同感,巩固社会主义新西藏奋斗成果,使大学生实实在在地成为西藏“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美丽家园的建设者”。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有效融合可以提高西藏农林院校就业竞争力、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就业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奋斗的目标,通过两者之间不断地融合与实践,西藏农林院校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新西藏发展实际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拥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社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西藏农林院校要结合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促进西藏发展,向世界讲好社会主义新西藏故事。

猜你喜欢
农林就业指导西藏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都是西藏的“错”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