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评价机制构建探析

2023-10-30 16:28黄萍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师范类民办高校考核

黄萍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

一、师范专业认证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提出的要求

2017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在教育政策法规等方面对师范类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支持,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全国范围开始启动。对师范类专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能否达到预定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都有了考察、评估和审定的标准。

(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

“学生中心”,即强调老师的教学方式从原先的以老师“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老师必须按照师范生成长与发展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的个性成长为核心进行教学,并以用人单位的客观评价为衡量师范生质量的重要依据[1]。

“产出导向”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的质量体现了学生学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这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先制定目标和学生毕业需求,然后以目标和学生毕业需求为起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法和教学大纲,配套相应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时反馈和改进,保证师范毕业生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的达成。

“持续改进”,就是聚焦毕业要求,对师范类专业整个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全过程跟踪与评价,并把评价结果反馈于教学,用于教学改进,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形成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和文化,推动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不断提升。

(二)强调育人功能

师范生毕业要求强调“一践行三学会”,要求在实践中教育,在实践中教书育人,在实践中全面发展。遵守师德规范、具备良好的教育情感,是一个师范生需要在成长中一直坚守并提升的。因此,老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教授各类学科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还必须将思想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教育与学科的双重专业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总体目标应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实现“立德树人”各项基本任务,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全面展开教学需求调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积极衔接国家区域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快速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我国教师教育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改革规定;要立足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真正反映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反映学前教育发展新动向,并具备一定可行性和前瞻性。

(三)强化实践育人

实践育人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实践平台等,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掌握实际技巧,培育创新能力等的新的教书育人模式[2]。师范专业认证制度在着力强化实践性教育团队建设、完善实践性教育内容、强化实践性教育活动、推进实践性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等方面,都反映了师范类专业实践性教书育人的特点。例如,学前教育专业三级认证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掌握幼儿园教育专业规范、幼儿教师课程标准等幼儿园教育教学知识,而入职满5年的幼儿教师,必须具有1年以上幼儿园教学服务经验,具备领导、研究、处理幼儿园教育教学实际的基本能力,并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二、师范专业认证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要求“双导师制”

专业认证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除了数量、结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外,还要求具备幼儿园教育或管理工作经验,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学前教育专业要建立“双导师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请学前教育专家来校指导;另一方面,要求学前教育专业老师到幼儿园挂职,学习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和管理经验,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专业认证制度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教学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并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将培育学生专业知识、核心素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使学生不但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拥有教育情感,还要懂得教育、学会育人、懂得成长,从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三)注重专业建设的规范性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首先,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一定要清晰,既要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又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还要能反映出学生毕业5年后的发展,有具体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及时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修订人才培养目标。其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必须以目标为引领,课程设置要合理。最后,学前教育专业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三、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现状分析

作为师范类认证的学前教育专业,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评价模式虽然向师范类认证标准靠拢,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一)评价标准无法与课程目标、专业毕业要求对接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每一门课程的评价都是就该门课程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有部分来自公办高校的兼职教师,师资结构复杂,不易用统一的标准来评价。

(二)评价主体单一,有效的反馈机制没有形成

教学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和学。但民办高校由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许多老师要么年龄大,要么又太年轻,从公办学校来的老教师没精力指导,年轻老师自行制定评价方案,评定教学结果,缺少多角色参与评价[3]。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人才培养如何持续改进没有办法通过考核发挥作用。

(三)评价内容及方式单一,缺少对学生多样化学习成果的评价

民办高校大多办学历史不长,办学经验不足,许多工作都在不断摸索之中,所培养的学生从业理念、情感、知识以及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的能力相对欠缺。

(四)考核方式改革动力不足,缺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质量监测

考核方式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传统的闭卷考试方法,从命题、施考、判卷、成绩评定容易做到规范。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工作量大,过程繁杂,过程规范难度较大,存在失范隐患[4]。首先,对于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加大平时成绩比重的课程,成绩评定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大多数民办高校的课程评价以期末的考试或者考查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偏向于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人文素养的培养目标达成度无法实现。其次,针对学生成长需求的指导与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本科层次的人才优势无法凸显。最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五年后的发展预期收集机制尚未建立,毕业生的跟踪与服务支持无法进行。

四、构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策略

(一)夯实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考核方案,增加多元评价理念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应该具体化并落实、分解到课程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传授给学生知识、培养技能,形成一定的素养。因此,学校得明确课程目标,必须建立与多样性考核手段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以及健全的质量控制、评价和反馈体系,力求手段多样、制度有序、考核有章、公平公正,增强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指标上,提高知识探索、创新能力的考核比重;在方式上,部分科目将考证作为测试方式,并在常规卷面考核基础上,结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教学辩论、“第二课堂”等方面的成果加以全面评价,逐步形成技能和学习评价兼顾的多样化评价制度。学校要注意把能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人际交往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纳入考核方案,使得考核的结果更加客观、全面和科学。

2.制订符合学生专业实际能力的课程评价标准

注重能力培养,坚持以能力为产出导向是师范认证标准特别强调的。因此,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学校要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能力为核心,构建多维内容、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性考核。比如,在教育戏剧这门课的教学中,老师必须对教学戏剧中包含的内容进行分解,制定适当的评分标准,以便合理考核学生教育戏剧内容的组织、编剧、演出能力。老师可以通过教育戏剧的课程目标,在提高幼儿口语水平发展、培养幼儿表演审美以及幼儿创造性开发各方面(舞台设计、表演性、新颖性程度等)确立评价指标,设置评分标准与得分点。

3.推进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学业考核评价制度

学校要逐步加大过程性考核在总体评价中的比重,改变唯分数论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课外学习的考察。例如,在舞蹈课的舞蹈理论课上,老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网络精品课程,让学生自主在线学习、训练、答疑,老师实时线上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习效果进行测评。舞蹈技能的测评可以课堂表现为基础,考核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舞蹈技能的掌握情况等,还可以通过技能比赛、外出慰问演出服务地方等方式考查学生的舞蹈技能和专业素养。

(二)引入社会评价,创新课程考核机制,丰富专业课程评价主体

民办高校可引入社会评估机构,以适应自身发展需求。民办高校的高层次人才中很大部分是从公办高校中引进的,是具有多年教育、技术、管理等工作经历的离退休老师。他们基本了解了民办高校的办学机制与模式之后,除了积极利用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教育教学方法,指导青年教师教学技能,还可以发挥自身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组建老教授评审团,对专业建设的质量进行评价。例如,学校可组织老教授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审核,对期末技能课程展演进行评分等,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什么都可以评,如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试卷等。通过老教授们的评价,学校可及时对薄弱环节进行调整。这样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人才的高质量发展。

(三)注重评价结果应用,努力提升课程质量

课程评价不是教学活动的终结,而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阶段。评价结果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发挥好了,就能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首先,老师通过对课程进行评价,就所评价项目在课程的总成绩上进行分析,看课程目标是否实现,看哪些目标达成度较高、哪些目标达成度较低,哪些因素直接影响了课程达成度,以此改进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其次,老师要对各评价结果进行一次综合评价,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以后的改进措施。再次,老师通过对课程评价结果的总体分析,主要从目标确定、课程评价方式、教材对学生毕业设计目标的支持以及评分权重是否合理等方面加以综合研究,从而分析当前课程评价中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最后,老师可以对学生个体评价进行纵向和横向分析,依据学生的成绩分布,找出成绩好的学生,找机会让这些学生展示,发挥模范作用,帮助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共同提高。

总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前进路上,应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根据专业实际,主动适应学前教育的新发展,积极创新评价理念,以评促教,双线并举,构建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评价融合体系,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师范类民办高校考核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
浅析师范类高校化学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