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探索

2023-10-30 16:28周静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职业道德医学生志愿

周静

(蚌埠医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

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深刻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仅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加入职业道德教育,理论性强,但往往效果不佳。而辅以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则可与第一课堂理论相互联动,提升医学生职业认知,使其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高道德修养。因此,在志愿服务中开展职业道德培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培育路径和策略,提升育人实效。

实际上,当前的志愿服务已经不是过去单纯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付出,也不是不为物质报酬的绝对崇高,在非营利性、利他性的原则指导下,志愿服务是力所能及的付出。当前发展背景下,志愿服务主要呈现为有组织的服务模式。志愿者们力所能及参与其中,与其他各类志愿服务相互配合协作,结合社会中大型活动开展,其服务内容、活动范围以及对全社会的带动性更强。在“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理念指导下,志愿服务将个人意愿与服务他人和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志愿者从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才能有充足的动力,积极开展志愿服务[1]。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重要性

对于医学生来说,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育体现了其特殊性,具体要求和标准更加严格。首先是由于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不同,具体以人为研究对象,医生这个职业与病患性命、社会健康相关,是人学、仁术。医学这个学科的专业性、技术性鲜明,但作为人类生命科学,要求医务人员先学做人再学行医。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不少对医生医德的规范,比如,《医说》中的医药之难、医不贪色等,《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等,反映了医疗科学对于医生的行医要求,即要仁爱救人、廉洁行医,形成一丝不苟的高度职业道德规范。当前,我们在培养新时代医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继承这些中华传统优秀职业道德,发挥医术乃仁术的精神,塑造高素质职业道德精神。

(二)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第一,不明确自身学医的目的。医生是特殊的职业,服务对象是相对弱势的病患,医生的处置与病人安危息息相关。因此,医学生须树立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学习目的,这样才能学好医、治好病,成为一名好医生。当前不少医学生的学医动机不明确或并不端正,不少是出于父母亲人的意愿和指导,或追求高薪稳定工作。这部分医学生往往存在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利于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等隐患。

第二,对医患关系缺乏正确认知。在中国当前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背景下,坚持以病人利益为首位,是对医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不少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实习期间,不能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对病人的治疗产生影响;部分学生反复给病人检查,只为提高自己的临床经验;还存在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等情况。这些现象都暴露出部分医学生思想、行动上未树立起病人利益第一的观念,不能独立处理医患矛盾等问题。

第三,对行业不正之风缺乏正确认知。当前医疗卫生界的不正之风主要是医生收病患红包,以及过度诊疗等。大部分医学生对此不良之风嗤之以鼻,也有少部分医学生不仅不反感、不谴责,反而在一定程度上认同和附和。甚至认为病患送红包是人之常情,是医生自身应得到的报酬,以及认为医生多开药、多做检查也是迫不得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医生都要追求个人经济利益。这些论点显示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危机,必须引起重视[2]。

(三)引发医学生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首先,一些医学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意识就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是支配和调控职业行为、活动的调节器。作为关系人身安危的特殊职业从业人员,医务人员应具备强烈的职业意识。当前,不少医学生存在职业意识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等情况,从医后则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

其次,医学教育部门对医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道德培育。当前,医学院校在教学内容中会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但其规范性不足。部分医学院校只重视专业课程教学,虽然设置职业道德课程,但用道德修养代替全部职业教育,忽视了培养医学生伦理素质,导致这些原本职业意识不足的医学生进一步陷入医患关系处理的误区。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比较保守和落后。新时代背景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需贴合社会对医疗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当前,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疗的需求逐渐增加和细化,对医院环境、设备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医护人员也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素养。不少医院、医学院校还处于转型阶段,在持续探索中尚未形成完善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机制,其把控和教育力度不足,无法切实满足社会对医疗人才的需求,不利于医疗改革成效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再次,社会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医学生生活于社会之中,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特别是医疗卫生行业内的不正之风,会对医学生产生影响和冲击。他们受不良风气的影响,认为自己不得不低头,或者觉得不低头就会吃亏,又想坚守自己的道德地线,做崇高的白衣天使,导致部分医学生突破道德底线,屈服于不正之风。

最后,将社会公德与医德错误地割裂开来。医学道德在一定层面可称为医学公德。不少学生谈及医德时,会忽略社会公德培育,社会公德是医学道德的基础。医德要符合社会公德要求。在从事医疗行业前,学生需树立起社会公德,掌握基本的为人处世准则,缺乏社会公德,也就难以培养医学道德。

二、志愿服务对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提供职业道德培育实践课堂

实践教育是进一步对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是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环节,医学生中对以志愿服务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接受度和参与度较高。参与志愿服务,医学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参与包括医疗实践在内的各类社会实践,真正体会到自身职业的意义,巩固和提升课堂上相关素养的理解能力。同时,志愿服务可以激发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实践水平、技能水平、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等,还可推动学生深层次理解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强化认同医学职业,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而努力[3]。

(二)通过志愿服务实现医学生自我价值

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可将个人成长成才与自我价值实现紧密结合,在服务社会和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水平,可实现自我价值,逐步树立起高尚的职业道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医学生更能够发现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完善健全人格,积极有效促进职业道德的培育。

(三)志愿服务利于和谐社会发展

志愿服务具有奉献性和利他性,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容易形成互助互爱的社会风气。同时,志愿活动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理念,其文化内核、功能定位、运行规律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在要求契合。医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实践锻炼,能更多体味社会百态和人情冷暖,提升自身共情能力,更能站在患者角度理解其痛苦,最终将职业道德转换为职业行为和实际行动。

三、基于志愿服务的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路径与策略

(一)拓展实践基地,加强校地协同

目前,各高校的社会实践基地存在数量不足、场域分散、延续性不强、与专业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志愿服务等实践形式的推广和育人成效的实现。医学院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各校各地实际,在各级医院、街道、厂矿企业等单位设立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基地,校地协同制定实践目标、服务内容和方式等,提升医学生实践育人效果。实施过程中,高校应重点在各级医院实践基地发力,力争各基地在保证自身工作需要的同时,提供医学生教育性学习体验,与学校共同规划学习目标、指导服务、总结评估,为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提供平台。高校可以在附属医院、市乡镇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设立基地,为学生提供教育和专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规范化系统化的志愿服务,近距离了解职业工作环境和特点,接触不同的患者群体,在医院符合时代要求和专业医学精神的氛围中,受其影响而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有机整合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我国不少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依托医学伦理、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职业道德理论,辅以高年级时期的见习实习,促使学生形成自身道德信念。此教学方式存在手段过于单一的问题,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教学新体系,因此,需整合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服务于社会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现实经验和案例解读等手段,注重临床实践检验和创新教学考评方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结合时代要求,对课程进行创新和整合。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指导,医学院校需结合社会对医疗人才需求、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各专业特点、临床实践常见职业道德问题等,整合课程形成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体系。

第二,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整合课程过程中,多角度建立起这两方面的联系,在理论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剖析案例后再回归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的认识。实践环节的设置需包含社会实践、专业课程模拟实践、开放性实践等内容,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促使学生强化职业认同,感受职业道德,提升责任感。

第三,要合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这是重要的教育途径。高校要依托网络教学资源,结合线上线下、理论与实践,减少学生重复性学习,以丰富的教学资源巩固医学生职业道德学习认知。

(三)开展阶段性职业道德教育

首先,在教育教学各阶段,高校需针对医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职业道德教育计划。每个阶段的学生特征不同,高校需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着教学的推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更加深入,临床技能愈加熟练,志愿服务内容也应从非医学专业型转入专业型。高校要将志愿服务纳入培养方案,明确志愿服务动态过程,要紧密结合课程体系,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学分管理,联动第一、第二课堂。高校要定期开展学生志愿者培训和志愿服务骨干培训,制定合理的志愿服务计划,设立志愿者通识课程,引导学生突破自我去尝试。高校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需大力弘扬职业道德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高校要从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知识结构出发,组织寒暑假各类型的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如急救知识宣传、送医下乡和医疗扶贫等,根据不同年级,合理配置志愿服务内容、时间等,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保证志愿服务效果。

最后,志愿服务需与国家政策结合。高校要定期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到基层医疗卫生结构做志愿服务,促使他们形成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现状更全面的认知,能够系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保证职业道德教育的系统性[4]。

(四)加强组织协调

对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业、生活与服务时间的冲突,及活动完成后对实践效果的实际评估。对此,组织方需要充分了解这些阻碍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调解。在活动前,高校需根据活动内容和方向选取相对应的医学相关专业,并根据课程等重要学习计划的日程安排志愿服务时间。活动后,高校要通过及时进行总结、量化调研报告和制作服务感言册等形式及时向其反馈服务效果,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高校还要鼓励专业老师参与指导,根据实践活动的需求,匹配专业对口的教师参与指导。比如,低年级的志愿服务偏向人文社科方向,应广泛动员辅导员、思政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而高年级专业整合培训阶段的志愿服务项目,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更加适合由临床专业老师参与指导。同时,高校要鼓励青年医师成为志愿者中一员,指导并融入实践团队,保证志愿服务有长期的师资支持。

四、结束语

志愿服务在医学生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目标高度契合,且志愿服务实践性强。合理安排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培养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职业责任感,提升技能水平,提高医学生职业发展的适配度和适应性。此项工作应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得到重视并积极发展。

猜你喜欢
职业道德医学生志愿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会计职业道德现状之我见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在弘扬职业道德中争创“青年文明号”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