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思想与战略方针
——以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为例

2023-10-30 16:28舒兰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凉山彝族策划

舒兰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四川凉山 615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具有抢救文化遗产,保存各类文物,保存民族记忆及弘扬中华文化的功能[1],应肩负起自身研究、探索、分类、展示、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作用[2]。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以下简称“奴博馆”)在发展中已清楚意识到“以物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开展了一系列以地方文化为基础的社会教育活动。下文,主要结合奴博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实例,探讨具体实践策略。

一、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博物馆乃至中小博物馆的文化传承,主要在物质层面及精神层面进行“转移”[3]。于博物馆而言,文化传承并不只是纯粹的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道德、精神、思想等方面的传承。通过社会教育活动,博物馆能描述和展示具有一定历史背景和历史文化特征的文物,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目标。同时,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本馆或者本地域特色文化策划以及参与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这样能使他们对地方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这种方式也可以促进广大受众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提高民族文化认同,建立民族自信心,并为人类社会精神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有利于推动社会教育事业发展

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相比较,尽管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是非正式的,但其对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有极大作用。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具有较强引导功能[4],可以作为第三种社会资源教育大众。同时,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也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教育方式。在我国历史和文化发展进程中,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既能增强人民文化素质,又能丰富人民精神生活[5]。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民群众呈现出了“外向性”“物质化”特点[4]。此种形势下,博物馆尤其是中小博物馆可通过多种社会教育活动,令民众得到心灵上的熏陶,从而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及发展。

二、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现存的问题

(一)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专业人才匮乏

中小博物馆基本都是市县级博物馆,编制有限,一般没有设立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部门,也缺乏专业的社会教育活动策划人,多由其他工作人员兼职,导致岗位的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活动也缺乏计划性和统筹性。而且中小博物馆很难招募到志愿者来协助开展社会教育工作。

(二)中小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流于形式

近年来,各中小博物馆纷纷开始探索与基层学校的馆校合作机制。多数中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在规划和执行方面依然受到学校课程安排的极大制约。随着学校教育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并没有精力和博物馆合作共同开发社会教育课程。因此,馆校合作多数流于形式。例如,奴博馆从2019年开始探索馆校联盟合作,先后与凉山州多所基层中小学签订《馆校联盟协议》,但是由于各种复杂原因,社会教育活动依然是由奴博馆单方面策划和实施。

(三)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并没有对各类受众群体的需求予以充分、细致的调查研究,策划活动也没有针对性,仍然以传统的基本陈列讲解、文物图片流动展览等为主。

三、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策划思想与战略方针

(一)围绕馆藏文物,策划具有本土特色的多元化社会教育活动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主题要立足于现实,围绕馆藏文物,深入挖掘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创新内容和形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受众群体是多样化的,如何满足受众群体多元化需求,让不同受众群体平等地享受公共文化发展成果,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均等化,提高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覆盖率,是值得我们文博人深思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在对受众不同年龄阶段、教育背景、兴趣爱好、特点等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之上,设置不同的活动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笔者以奴博馆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具体分析。

1.“你眼中的奴博馆”社会教育活动

此次活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和教育背景的参加者设置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首先,带领参加者近距离观摩文物,深入了解凉山彝族文化;其次,根据不同年龄,将参加者分为涂鸦组、创意手工组、写生组,分别进行现场创作,参加者以他们自己独特的视角创新设计了彝族漆器和月琴,绘出他们心中的奴博馆;最后,进行现场“说画”,让参加者说出自己的创作灵感和意图,以此来锻炼参加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灿烂的彝族文化”社会教育活动

为了对“你眼中的奴博馆”社会教育活动的成果进行展示,奴博馆借机策划了“灿烂的彝族文化”绘画大赛。

首先,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全州征集关于凉山彝族风俗、文化等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其次,将征集到的作品连同“你眼中的奴博馆”社会教育活动中的作品一起,进行初评,筛选出几十幅作品在奴博馆微信公众号进行展示并组织网络投票;最后,按照年龄段分组,综合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并在当年国际博物馆日,为评选出来的作品现场颁奖,在奴博馆的临时展厅展出获奖作品。

3.凉山本土红色文化类的教育活动

奴博馆为配合宣传红军长征过凉山的历史,策划本土红色文化社会教育活动,但是该如何满足不同层次的群众需求?如果针对单一的群体来策划此次活动,那社会教育服务覆盖率、凉山红色历史的宣传力度将大打折扣。怎么能让红军长征过凉山的历史得到最大限度的宣传?怎么让不同受众群体都能了解这段历史?最后,经过调研与分析,奴博馆确定以红军长征过凉山这段历史为素材,策划设计了流动展览《重温红色记忆 追寻凉山红色足迹》,并以此流动展览为载体,根据不同受众群体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进行再设计。

针对小学生,以该流动展览为依托,通过对奴博馆特定红色文物及背后故事进行梳理提炼,设计一堂课,即“行走的奴博馆——凉山彝族的革命足迹”。

针对幼儿园小朋友,以该流动展览为依托,根据幼儿的理解和接受能力,结合幼儿园教学软环境,策划设计“闪闪的红星主题晨会”,建立幼儿对“红军”“长征”“毛主席”的初步概念。

目前,中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活动比较普遍地呈现出一种“同质化”现象。因此,中小博物馆在规划社会教育活动主题时,可以将重点放在特定本土文化领域,提炼社会教育活动主题,策划具有学术性、通俗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保证所设计的社会教育活动既别具一格,又充满趣味,并且根据受众的不同,灵活变换形式。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群体的文化需求,提升当地社会教育活动的主题启示性,为当地社会教育活动注入勃勃生机。

(二)组建高水平社会教育专业队伍

中小博物馆大多没有社会教育部门[6],因此,社会教育活动受到较大制约。中小博物馆若想达到提升社会教育功能及效果的作用,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社会教育专业人才队伍。

1.成立社会教育科室

中小博物馆要考虑成立社会教育科室,由专门的人员负责社会教育工作。

2.优化志愿者服务体系

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属于社会服务。志愿者参与社会教育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博物馆缺乏全职工作人员的问题,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通过志愿者这一载体,使博物馆更深入地走进群众的生活,让群众参与和了解博物馆的工作,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功能。例如,奴博馆为了招募更多的志愿服务者,专门制定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志愿者管理细则》,当年确实招募到一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协助“灿烂的彝族文化”社会教育活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活动现场管控的压力。“行走的博物馆——彝人走过的足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彝人卡通形象就是由当时的大学生志愿者自主设计创作的,为这次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优化志愿者工作,不仅能为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创意源泉,而且能缓解社会教育工作人员不足的压力。但是对于中小博物馆来说,志愿者招募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本地区政府、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博物馆自身管理体制优化等多方面协调。

3.加强社会教育工作人员培训

博物馆可以打破空间距离进行线上培训,内部培训可以邀请不同行业专家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座,尤其要注重社会教育工作人员知识体系的全面构建。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自身也要加强对博物馆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内容的学习。

4.各部门联动合作,打破信息壁垒

社会教育工作人员既要熟悉本馆展览策划工作及馆藏文物,又要了解本馆运行管理机制,还要了解本馆学术成果,这样才能激发策划灵感和创意,同时保持社会教育活动的学术理性。

(三)转变馆校合作的固定思维模式,采取“博物馆+培训学校”模式

馆校合作既定模式都是博物馆和中小学校合作,由于中小学校升学压力大等因素,合作基本流于形式,活动效果也欠佳。中小博物馆经费、人员力量不足,很难举办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活动。在“博物馆+培训学校”模式下,博物馆有丰富的文化载体资源,培训学校有大量青少年资源,且在调动青少年积极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有效整合博物馆和培训学校的优势,对于中小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奴博馆举办的“小小讲解员大赛”社会教育活动,就是采取“奴博馆+金喇叭语言艺术学校”的形式。金喇叭语言艺术学校汇集了西昌不同小学、不同年龄段的将近500名学员,不仅为此次活动提供了稳定的参与量,也大大提高了此次活动参与人员的整体水平。此次活动从策划方案、宣传、活动流程到现场管控等方面,都比之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后期,奴博馆还将进一步探索“博物馆+培训学校”模式,和更多各类培训学校进行深度合作,争取开发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并将一些活动带到边远山区,让更多深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奴博馆提供的社会教育服务,提升奴博馆社会教育活动的覆盖率。

(四)强化各博物馆合作机制,寻求互补

各中小博物馆资源有限,应不断整合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多元化的模式,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突出特色”的工作方针,加强与全国各博物馆合作,引进各博物馆临时展览,并将本馆展览送到全国各地博物馆,同时与对方馆合作策划配套社会教育活动,借助外力,利用对方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实现互通有无,互惠共赢,优势互补。

例如,奴博馆在与广东袁崇焕纪念馆合作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模式,将本馆临时展览《彝器古韵——凉山彝族漆器展》送到袁崇焕纪念馆,并与该馆合作,配套策划“彝族风情一家亲”凉山彝族非遗文化传承教育活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社会教育是跨专业、跨时空及跨观念的综合活动。通过参观博物馆,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拓展知识面。因此,博物馆在弘扬当地文化以及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小博物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受到限制。为此,各中小博物馆需对博物馆公共教育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整合,不断地创新观念和方式,以尊重和满足受众需求,坚持社会教育活动主题要有思想性和创造性,尽量使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化,增加活动内容灵活性,并强调社会教育活动的互动性、趣味性等,使更多热爱博物馆的人能享受到更好的社会教育,从而提高其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凉山彝族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彝族海菜腔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