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2023-10-30 16:28郭瑾皓杨若昕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立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

郭瑾皓,杨若昕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四川成都 610400)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办学理念不明确,文化认同不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缺乏深度,特色不足;校园文化与教育质量密切相关,文化特色不足。当前,民办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和缺陷日益凸显。从文化建设的内涵来看,校园文化是指民办高校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为基本内容,以精神追求与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组织起来的具有独立精神特质的校园文化形态。校园文化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1]。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关系到民办高校发展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越高,高校才越具有办学实力。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

(一)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

校园文化与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2]。民办高校将市场经济理论、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文化内涵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融入教学全过程,不断完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文化引领创新、激励探索、与时俱进,创造了许多创新精神。如“厚德博学仁爱创新”“立德树人为本”“诚信正直、追求卓越”“和而不同”“追求卓越”“诚实守信”“和谐发展”等。这些理念已融入民办高校教师心中。校园文化是校训文化的结合体,通过校园环境培育人的文化意识与文明行为习惯,形成人的文化观念与行为准则,实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作用。校园文化有助于促进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进而引领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与改革实践探索。

(二)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都有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园。当下,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深刻巨变时期,必然会出现价值观的转变。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文化纽带[3]。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文化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当前国际社会普遍担忧新一轮科技革命给人类带来的风险,面对全球化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挑战,当代大学生应该以更高的站位去审视和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集中体现之一,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之后必然会遇到最基本的依托之一。校园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行为规范及审美观念等文化因素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财富。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办学理念来看,民办高校存在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问题,对教育事业以及学校事业定位和发展目标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对文化价值理念及其功能认识不清,对文化价值内涵认识不清,不能准确把握教育事业发展规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缺乏深度现象较为普遍。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以办学思想为主的文化价值理念导向不明确;二是文化认同程度不一致;三是文化建设内容缺乏深度。从办学理念来看,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的灵魂。办好民办高校不仅要有“育人”意识,更要有“立德”意识。这是办好一所高校的根本所在。

(一)以办学思想为主的文化价值理念导向不明确

我国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和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类型[4]。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的价值导向不明确仍然制约着我国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一种是以办学思想为主的价值理念导向不明确。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体系。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理念体系既有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诉求和具体的规范要求,又有其历史发展的传承记忆;既有自身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文化传统特色,又有其与现代大学建设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体系。当前,中国许多新建性质的高等教育机构都已经在总结和借鉴其他国家大学办学理念和文化体系以及其他国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办学特色和独特思路。仍然有一部分民办高校以办学思想为主地只注重自身文化建设与管理及办学成效和学生教育,忽视了我国整体文化建设与创新思路的构建。

(二)文化认同程度不一致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师生更容易认同、接受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对民办高校的校园文化认同程度较低。民办高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探索,在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及文化认同问题上存在认识不清,行动不统一的问题,导致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深入开展。一是民办高校文化定位不清。民办高校在自身定位方面存在认识不清现象,导致高校在构建现代高校制度时未以其特有优势去积极吸纳、融合并坚守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二是民办高校文化认同不够。我国民办教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势头迅猛。三是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少有生命力的活力元素,在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上没有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相互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四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中国梦”意识与自豪感现象较为突出。五是有的民办高校文化建设成果不能被学生接受和认可。

(三)文化建设内容缺乏深度

受传统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内涵、办学经验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少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契合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的理念体系相对欠缺。这种现象还比较普遍。学校文化建设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深度。一方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缺少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科技文化等相融合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虽然有“文化自信”的宣传口号,但都是口号而已;尽管进行了文化宣传,但是没有对文化建设内容的价值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没有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先进文化理念相适应,则无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当前形势下,民办高校既需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更需要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当代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往往过于注重内容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度。校园文化既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又有很强的可持续性与广泛性;既要注重物质上的先进与美好,又不能忽视精神上的引导与熏陶。当前,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是“浅尝辄止”。民办高校一般是由政府部门审批认定举办或参与举办的学校,而非营利性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会获得政府发放的许可证。在办学中,有不少民办院校将自己的办校理念与办学定位等同于公办院校,但二者附属性文化建设内容与建设理念完全不同。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明确教育理念和办学定位,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同时,还要兼顾民办高校自身特色与自身办学特点。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人才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核心在于培养人才。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办学的核心问题。民办高校是新兴的高校,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文化是民办高校最重要的使命任务之一。一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民办高校是非营利性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民办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办学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原则。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文化传承

文化作为一种形态,是人类文化活动中一种独特的形态。文化建设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以文化为载体,塑造和传播现代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精神、物质、文化、制度等文化形态的过程,是文化创新发展的过程。在现代文化领域,我国已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创新发展道路。高校为社会主义文化培育了一批批人才,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教育体系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创新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所在。民办高校应坚持以开放的眼光、广纳的胸襟、创新的思维、超前的理念去看待文化和人才的流动与交融。民办高校应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长处,使学校文化创新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结合,与当前国内外形势相适应。

(三)建立健全校园文化建设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必须以战略规划和长远规划为指导,以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为重点,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共识,组织、规划、建设好校内的精神文明、政治思想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与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二是建立学校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机制,发挥全校各级组织的作用,形成统一领导的组织体制;三是形成师生广泛参与的机制,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在制定年度教育教学计划时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其中;四是建立奖惩机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规划实施;五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形成良好和谐关系,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有很强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而社会上也有部分人热衷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对社会建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六是鼓励、表彰先进创建活动。

(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

《论语》《孟子》等传统典籍对民族精神品格塑造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其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对生命价值的崇高追求,对“君子”的理解及其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诗经》《楚辞》中的古代诗歌以朴素优美著称,《大学》《中庸》等中华传统经典也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人生目标。《孟子》中提出的仁爱思想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里开设有关《论语》《中庸》等的课程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孔子“学而时习之”的教学理念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做人做事导向。《大学》中提倡爱国爱民、博爱穷理、力行践履等优良品质能在当代大学生中发扬光大。将这些优秀传统思想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会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与人格修养,并影响其人生态度与价值观。民办高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文化内涵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民办高校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和变化,校园建设不断完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内涵,树立并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让思想和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民办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院校一样,也经历过转型阶段、发展末期,但是办学理念、精神并没有随之消失。当前,民办高校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高校能够与时俱进地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实现由“文化巨人”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民办高校是民办教育中一股生机勃勃、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股力量来源于中华民族和中华传统文化,包括我国悠久历史所积淀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科学思维方式等。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加强对校史校训的研究与挖掘工作。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是传承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向民办高校聚集之举。

四、结束语

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文化保障。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是一项长期任务,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因此,民办高校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以优秀中华文化滋养民族灵魂、涵养国家精神、引领时代风尚、服务人民大众。

猜你喜欢
立德民办高校校园文化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严以修身”先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