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成果导向模式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3-10-30 16:28马姬慧
科学咨询 2023年17期
关键词:阿Q文学史鲁迅

马姬慧

(广州新华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广东广州 510520)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起始于中国现代文学,由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作家作品普遍表达了批判思想。中国当代文学史经历了十七年文学、十年文学和新时期文学,作品中不乏民族糟粕的揭露。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以往的教学中很容易出现去历史化、去审美化的倾向。例如,在现代文学史中,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其中的国民劣根性问题一直是学生理解鲁迅作品的难点。又如,当代文学史中,韩少功的《爸爸爸》和余华的作品《第七天》,其中不乏民族的糟粕。现代文学史中讲述封建大家族关系、结构的巴金的《家》,过多强调作品中的文化糟粕,忽略了在文化糟粕和作品的背后的民族忧患意识,导致学生无法理解“文化自信”背后的深层内涵。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缺乏对教学内部思政目标的体现、对教学外部应用性目标的体现。在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实践中,以往的教学模式更偏重于“灌输式的大锅教学”,缺乏差异化教学及专题导向式教学。教学手段虽充分运用了“互联网+”资源,但多呈现用而不精,结合“互联网+”资源所产生的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教学评价缺乏立体化评价体系。在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上,以往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全过程的评价作用,在课程总结之后没有反哺第一阶段即教师制定学习目标等,导致问题发现不及时、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等。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方案

这门课程内容本身就包含了无限的课程思政因素:五四以来的文学发展史实际上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相重叠。这就足以证明这门课程背后的历史底蕴、人文价值、育人价值、思政价值。在实践教学上,教师亟须结合OBE教育理念重新制定教学目标,以匹配学院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和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

(一)成果导向,重塑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各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感受作家作品的文化思考,梳理各个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代表性的文学社团与文学流派;提高学生对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社会的性质的思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从而提高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优化大纲,深挖课程思政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仅仅是一部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学启蒙运动中追求民族解放的文学史,也是中国社会思想潮流、制度转型的发展史。例如,现代文学史中的鲁迅,教师在讲解鲁迅生平时,可以结合《鲁迅自传》《文化偏至论》等文章来感受鲁迅的“立人”思想,感受鲁迅在三次人生转折中,思想的发展和进步,对国民认识的深入和思考,从而领悟为何鲁迅执着于揭露国民劣根性,为何鲁迅的作品中有浓厚的批判意识,最终认同鲁迅对家对国的无限热爱。革命战争教育方面有反映国内革命战争的欧阳山 《三家巷》、王愿坚《党费》、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茹志鹃《百合花》、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等;反映抗日战争的孙犁的《苦菜花》、刘知侠《铁道游击队》、高晓声《李家庄的变迁》等;反映游击战的孙犁《荷花淀》等。反映社会主义改造的柳青《创业史》、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反映土地改革的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暴风骤雨》等;反映农业合作化的浩然《艳阳天》、周立波《山乡巨变》、赵树理《三里湾》、金敬迈《欧阳海之歌》等。

文化自信教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内容中,包含了2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30年代左翼文学、40年代解放区文学、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确定的文艺发展观、红色革命经典、文学“寻根”、重写文学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梳理无产阶级作品中对社会现实、底层民生的迫切的关注,左翼文学对现实主义的展现,解放区文学乐观朴实的文艺作风,80年代作家对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同时,在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作家大多致力于探索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创新发展观进行文学创作。优秀作家总是将作品、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1],透过人物命运,表现人格魅力的鲁迅、老舍、等人的生平及事件;品味人生、充实人格素养的周作人《故乡的野菜》、梁实秋《雅舍》、汪曾祺《四方食事》等;赞美母爱的冰心《繁星·春水》;展示乡土文明的莫言《红高粱》等。反映传统文化寻根的贾平凹《商州初录》、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等。

大学生人格教育。反映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有巴金《家》《春》《秋》等;反映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茅盾《子夜》《林家铺子》等;反映农村青年追求新生活的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反映知识分子追求新生活的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椹容《人到中年》、北岛《回答》、艾青《大堰河》等;反映普通劳动者的奋斗精神的路遥《平凡的世界》等。借助旧元素写新思想的鲁迅《祥林嫂》、老舍《茶馆》等。

(三)结合OBE 成果导向理念的教学模式,利用“超星学习通”资源,优化渗透课程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中文专业应以“创新性应用”为重点[2],结合以本课程为基础的校级教学质量工程教改成果及OBE成果导向模式,本课程在教学上实施:课前导学—教师激发学习动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反馈学习效果—归纳总结。课前导学包括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学习内容进行归类,如客观性较强的作家生平、作品简介可以自学。对于经典作家作品,可以还原个体写作的丰富性,融入作家的人生故事,增强课堂讲述的趣味性[3];文学思潮、文学派别、作品鉴赏可以提前在学习中展示,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同时,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回答问题。在课堂互动环节中,借助集体交流和分组讨论方式来完成。如分组讨论中,教师可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建立若干小组及组内分工,在规定时间内记录、总结并发表观点。其中,教师要把握问题难度,避免因学生层次问题导致讨论中断。讨论的问题包括文学现象(如何评价八九十年代的个人化写作?)、文学作品鉴赏(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有哪些联系?)、文学与社会学交叉(作品中的疯妇形象梳理和文化内涵解读)。学生在讨论前已经过一轮知识积累,包括客观性的作家生平、文本阅读、文献阅读,通过课堂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献阅读、文本阅读、问题分析、问题总结能力。学生也可通过自主探讨、协作等方式,将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在师生间、生生间进行交互交流和相互启发,提高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反馈学习效果环节展示结果,也是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材料依据[4],如在有关《阿Q正传》的论题中,就有学生借鉴了李大钊的《青年与农村》、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等文献资料。其次,还可以展示“评论”和“写作”的结果。如老舍在《离婚》中对尖刻的邱太太的瘦的描述,为了凸显老舍这种幽默的语言魅力,在讲解时可预先抛出问题:如何用一句(或一段)简短的话语,描写一个瘦弱的女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练笔,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在归纳总结环节,教师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5]学习通检测、满意度调查、考核成绩、学习心得来分析课程数据,进行课程反思,结合教学督导的意见,返回并优化最初的课前设计环节。

(四)完善和建立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全过程课程评价体系

课程采取全过程评价,学习通线上参与比重40%(任务点完成情况、课程平时作业、测验、课程考勤);线下期末考试占 60%。全过程评价主要依托于超星学习通平台,激发学生线上参与、线下展示的热情。同时,教师可以全过程把控学生学习进度、参与程度及各种学习数据,实现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皆有监控的从容教学。同时,依托学校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做到有据可依、材料可溯。根据督导教学、督导听课反馈等反思课程教学,实现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三、实践方案——以鲁迅专题为例

本专题教师精讲2.5 课时,讨论及总结0.5课时。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文学道路,理解鲁迅作品中的“立人”思想;培养学生文本细读、文学鉴赏能力,拓展人生视野和艺术情怀;情感目标——体验鲁迅小说深刻的思想洞察力、犀利的文化批判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验母语写作的现代魅力,提高审美情趣和思想品位;价值目标——培养家国情怀和使命意识,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教学内容:第一步:导入激趣--线上线下。课前导学(线上):教师提前三周将慕课及电子书资源上传至学习通,如《鲁迅自传》《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小组探究“《阿Q正传》与农民的联系”;“《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的联系”;“对比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钱理群等人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鲁迅章节里对阿Q的评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细读《鲁迅自传》了解鲁迅生平;阅读《呐喊》《彷徨》,并在学习通课程讨论区留言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思考:《鲁迅自传》与鲁迅文学创作的联系;《阿Q正传》与农民、辛亥革命的联系。第二步:走进文本。1.鲁迅的生平 (教师精讲+随堂讨论)0.5课时。教学策略:文本细读——>总结三次转折——>透视鲁迅的文学创作——>感受鲁迅精神。从“转折”入手, 了解鲁迅的人生经历、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体会简练冷静的语言风格、改造国民性思想。

2.《呐喊》《彷徨》(教师精讲、举例说明)0.5课时。教学策略:文本细读——>案例教学——>归纳小说的独特性——>感受鲁迅的文学忧思——理解鲁迅的经典意义。(1)独特的题材。“表现农民”,举例《风波》里的七斤,《阿Q正传》里的阿Q、《祝福》里的祥林嫂。“表现知识分子”,举例《狂人日记》狂人、《药》夏瑜。各类封建下层知识分子,如孔乙己、《肥皂》四铭、《高老夫子》高干亭、《端午节》方玄绰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举例《在酒楼上》吕纬甫、《一件小事》我、《伤逝》子君和涓生。(2)独特的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的痛苦”。举例《药》《祝福》。(3)独特的小说模式:“看”与“被看”的模式。举例《祝福》《药》。离去——归来——再离去的模式。举例《祝福》《故乡》《在酒楼上》《孤独者》。“格式的特别”——“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举例《狂人日记》《孔乙己》《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

3.说不尽的阿Q ,1.5课时。文本细读——>了解综述——>知识梳理——>体味阿Q人物形象——>体验经典文学的常读常新的文本魅力。(1)阿Q人物形象解读。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文本细读,思考并讨论:对比三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安排小组展示“对比三本教材中鲁迅章节里对《阿Q正传》的评论”成果。教师对展示进行进一步总结补充,为学生进一步呈现三个不同时期历史文化图景及其文学理论“地形图”,并以此厘清不同时期的文学史“生产模式”。(2)阿Q的接受史。通过了解综述、知识梳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阐释“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安排小组展示“《阿Q正传》与旧中国农村”“《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3)《阿Q正传》的创新意义,带领学生理解《阿Q正传》的四大创新:体例创新、思想创新、笔法创新与词汇创新。

4.《野草》(教师精讲、课堂讨论与总结)0.5课时。教学策略:文本归纳——>知识积累——>打破偏见 (1)《野草》的创作基础。(2)《野草》对中国散文诗创作的开创表现。第三步:归纳总结(强化知识点)线下。第四步:达标反馈(课后答疑等)。第五步:拓展延伸(设置思考、提供资料等)课后延伸思考:作为思想家,鲁迅的价值在哪里?第六步:巩固效果(布置作业等)。文本比较、创意写作。

2021年,广州新华学院站在成功转设的新起点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继续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构建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大格局,鼓励同学们扛起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学习通学习平台,结合OBE成果导向模式进行教学探索,在老师和学生的协同合作下,取得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阿Q文学史鲁迅
鲁迅,好可爱一爹
阿Q和老A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鲁迅《自嘲》句
沈鹏《读鲁迅〈阿Q正传〉(四首选二)》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阿Q“国民劣根性”的误植与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