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介入下广州黄埔古村活化更新策略研究

2023-10-30 13:17魏冉
重庆建筑 2023年10期
关键词:黄埔古村村落

魏冉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60)

0 引言

近年来,村落更新活化成为城乡发展的关注焦点。传统古村落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具备村落空间更新激活的基础条件,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古村自身也成为了历史文化延续的见证。广州提出黄埔古港古村以海丝文化为引领,构建世界级文化地标的目标,体现了对开发利用传统古村落的重视[1]。黄埔古村经过多次村落保护和景观专项规划,引入旅游要素,在“港村一体”原则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旅游古村落。

广州黄埔古村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 年代[2],自此黄埔古港遗址状况开始为人所知。近期国内学者关于黄埔古村相关的研究包括村落形态、街道空间、民居祠堂保护、景观提升等方面。其中,沈康、冯江分析了黄埔古村港的历次规划设计,就村落传统空间保护层面提出寻求内生性发展逻辑的村落发展策略[3];赵建华等调查分析黄埔村传统祠堂特征,提出了祠堂向现代公共社会职能转变的优化策略[4]。在旅游开发及乡村治理层面,杨宏烈等对黄埔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前景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方略及旅游规划[5];陈吟等梳理了黄埔古村社会资本演变及阶段性特征,探寻村落社会资本的内在构成和演变机制,并提出社会资本重构策略[6]。

1 黄埔古村的历史沿革与保护价值

1.1 黄埔古村的历史沿革

黄埔古村古港地处海珠区琶洲东区,西面是琶洲岛,东面是珠江水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黄埔村自宋代起就承担了对外贸易港口的作用,到明代时已成为重要港口之一。1757 年清政府仅保留粤海关一口通商,此举给黄埔古村提供了得以繁荣昌盛的机会,外来商船如蚁泊岸,古村在海外贸易支持下兴旺发达。直至后来清政府开放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五处为通商口岸,黄埔古港的地位才逐渐被削弱,而黄埔村内商贾云集、对外交流频繁的现象也渐渐不复存在。新世纪初随着琶洲地区的开发,黄埔古港作为对外交流窗口的作用被发掘,关于黄埔古港和古村落的规划保护方案及建设限制规定陆续提出,将黄埔村港开发为传统村落风貌旅游景区的计划也提上了日程。至今,黄埔古港和古村已经在旅游介入下成为景区关联紧密的两部分,内部设施日趋完善。

1.2 黄埔古村保护更新的价值

1.2.1 承载港口文化的历史传承价值

黄埔古村古港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其自身所带有的港口文化为古村落镀上了一层特别的文化光辉。作为“海舶所集之地”的黄埔古港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承担着海外贸易重要角色,而黄埔村也因港而兴。保护遗址景观,展现港口文化,黄埔古村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价值。

1.2.2 独特的“港村一体”村落格局

黄埔古村的村落格局较为独特,因毗邻港口,在岭南传统民居聚落的基础上形成了“前港后村、港村一体”的格局。黄埔村南临黄埔涌,水路交通便捷,村外围开挖护城河,而村内宗族祠堂前亦有风水塘,在地形上具有沿水村镇的特征,水系主次分明,层次丰富。

1.2.3 体现地域性的物质文化遗产

村内保留较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集中于古村中部的以黄埔古港遗址和传统民居及祠堂等为典型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他传统风貌环境要素,如古树名木、古井、牌坊等,也体现了岭南地域性及历史文化特征。

2 旅游介入下黄埔古村的发展现状

黄埔古村经过多年演化和发展,如今仍大致保持“水村相绕”的传统布局,环境幽雅。村落里现存主要建筑有民居、祠堂建筑及神庙建筑等,中心区域黄埔直街荣西里部分建筑保存较为完整,旅游介入后已置入了必要的广场、停留空间供居民和游客休憩。梳理黄埔古村古港在 建筑风貌、景观设施、街道活力等现状,当下村落整体仍存在部分问题(图1)。

2.1 黄埔古村现存的建筑状况

1)民居建筑:古村落内尚存较好的民居建筑多分布于黄埔直街、申明大街、夏阳大街、永康里、仁厚里、中和里、太平里等里巷之中,多为三间两廊、砖木结构,各民居间距窄,山墙高。实行风貌规划管理后,村内楼房多采用仿古青砖的建筑材料,在整体尺度和肌理上与现存古村落有较好的呼应。但在中心保护区域的外围,则依然可见色彩不和谐、建筑高度过高、“拉手楼”等现象,并有部分楼房缺乏立面整治,或被废弃空置。

2)祠堂建筑:黄埔古村内的祠堂建筑分布较多,主要为冯、梁、胡、罗四大宗族,部分祠堂外观尚好,内部已转为其他功能。例如清代潮江胡公祠,宽三间两深进,屋脊雕饰精美,现已作为黄埔村茶文化活动中心之用;又如夏阳大街子羲胡公祠,其外观立面完整,已改作黄埔南社区警务室。此外,也有部分祠堂目前处于空置或不对外开放状态,使用频率较小。

3)神庙建筑:指黄埔村北帝庙,位于黄埔村柳塘大街风浦公园内。初建于宋,现存的北帝庙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的重修。目前除雕饰细节等有磨损外,建筑整体基本完好。

2.2 黄埔古村景观及相关设施现状

1)景观广场:黄埔村内有黄埔公园和北帝庙两处公园景观。黄埔公园临参观路径的前区,位于凤浦牌坊之后,以绿化景观为主,但美观性欠缺。中心景观黄埔直街广场节点明显,树下设有可坐的休息花坛,中央区域为抬高舞台,游客及居民可在此休息玩耍,但停留人群较少。

2)村落水体:村落内部主要水体整治良好,而古村西侧的塘南里处水塘因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不完全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较高,水质状况差,水生态系统遭破坏。此外,沿水空间尚未有丰富的景观处理,趣味性低。

3)停车问题:调研中可见停车占用街道、亭下空间、水岸等情况,人车空间分隔不甚明确。

2.3 旅游介入下古村活力现状

开发后的景区分“港”和“村”两部分,但实际行走中从古港到古村的行进路径不够明朗,游客大多聚集于古港遗址区和古村入口商业带,深入古村的游客数量明显减少。

商业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主要有两个:(1)黄埔古村古港旅游入口处:市内旅游巴士停靠站至黄埔公园之前的道路两侧分布商业店面较多,采用底层商铺、上层居住的方式。主要的营业类型是特产副食、餐饮及部分工艺品、服饰。村口处的人流分布密集,节假日更甚,人群类型以广州市内其他区域游客为主;(2)村内黄埔直街:位于黄埔古村内,近代时商贸繁荣。黄埔直街改造后虽设立景观广场,休息区和中心活动舞台,但大多数游客仅在此作短暂停留,缺乏核心特色要素以吸引和拢聚外来人群,商铺经营不利,有些已准备转租,整体氛围较为冷清。

除这两大商业汇集点之外,黄埔古村落景区内还存在临时摊贩点,但分布较为杂乱,同质化严重,未划分出单独的售卖区块,商业集中性和统一性不够,难以引发游客及居民的聚集停驻,村落空间活力有限。

3 旅游介入下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及策略

将现存历史遗产资源与文旅相结合,以新活力介入的方式激发传统村落的转型,是古村活化的方向之一。结合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挖掘黄埔古村更新活化要素,可针对性提出更新活化具体策略(表1)。

表1 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及策略

3.1 黄埔古村活化更新要素

激活点亮黄埔古村古港,需要挖掘独属黄埔古村的历史文化特色,从村落已有物质文化要素及非物质文化要素两方面出发。两方面要素可作为“触媒因子”,由点至面地引发触媒效应,为片区延续发展提供路径[7]。

其中,物质层面的关注要素可从“点”“线”“面”三个方面总结。“点”要素可为黄埔古村内的古树古井、故居宗祠、港口节点等,具有较强的空间辨识度和差异性;“线”指串联起黄埔古村景观的路径,亦包含规划设计的旅游体验线路等;“面”要素主要指村内的室外广场、绿化景观、水系、公共活动场地等。由点连线,以线带面,共同构成黄埔古村的物质文化要素集合体。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要素主要体现在文化活动和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黄埔古村作为海丝见证地,结合其水乡历史资源,对接海珠和琶洲的现代需求,可策划以“天后诞、波罗诞、北帝诞”为例的舞龙、海神巡游、搭戏台唱粤剧等多元海丝文化活动;唤起村内居民自治的动力和情结,鼓励公众参与,使古村焕新具有更强的弹性和持续性。

3.2 黄埔古村活化更新策略

根据黄埔古村物质空间优化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活化因素,可从村落风貌延续、特色空间激活及引导多元参与三方面提出活化更新策略。

3.2.1 延续“港村一体”的历史村落风貌

黄埔古村的形态布局、交通组织均与地域性文化、历史发展脉络息息相关,是研究中国古村历史的“活标本”。在“外港内村、港村一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还原古村“一河八塘、三楼八景”的重要历史村貌,再现古人生活场景及场所。针对尚存明清建筑遗迹等“点”类空间,应首先进行价值评级,分级修缮,采用本土材料进行立面和细节修复等,避免出现无逻辑的“拼贴”;对于改造类建筑,可适当引入现代钢材和玻璃材质,突出新旧关系;对于新建建筑,通过规定限高、控制色彩运用及屋顶“平改坡”等方式保证整体风貌和谐。针对街巷等“线”型空间,应判定街道的生活性和交通性,对于交通性明显的街道,应注重人车分流,提高街道效率;对于生活性较强的商业文化街如黄埔直街等,则应还原街道历史尺度,增加街道休憩空间,丰富街道功能。针对广场、水塘等“面”系景观,注意生态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黄埔古村的水塘和水涌与选址缘起紧密相连,应当保留梳理水系,调活古村水系循环,恢复风水塘组团,通过水体延续村落空间,唤醒水体在居民生活中的集体记忆。对于广场空间,应维持空间原本形态和特色,完善广场配套设施,丰富场地多样性。

3.2.2 优化激活村落特色空间

通过旅游介入优化激活村落,应采取“原生性”措施,从需求出发,以一种自发性、生长型的保护手段来形成和谐稳定的历史风貌区生态系统。活化黄埔古村特色空间,发挥触媒效应,需注重“场所记忆”,营造非遗文化氛围。场所精神的营造结合物质空间载体及非物质文化因素,并将居于此、游于此的人群主观意识和精神共鸣纳入其中,通过功能再造、场景重塑、展演植入等方式,将港口商贸记忆与宗族祠堂、黄埔直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个“事件单元”,提升村落的叙事性。如复原古“八塘”,利用桥梁、码头、台阶等搭建公共场所新焦点,开展沿水交往活动,在丰富沿岸空间特色的同时增强村民的场地感知。设置独特标识语言,提取黄埔古村古港文化符号,完善标识系统与游览路径的结合。打造新“八景”,修复古景观节点,串联各个节点重塑村落文脉,可使村民“重走古时径”、游客沉浸式体验海港古村风光。

3.2.3 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黄埔古村自古至今经历了社会资本的演变,最初由血缘地缘关系主导,后经历社会资本从兴到衰。在推动城中村改制工作后,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和旅游开发者介入,社会资本日趋多元化,社会网络主要由本地村民、外来人员、古村关注者及游客组成[6]。为促进村落良性发展,实现更广范围的延伸效益,需要引导多元主体共同治理。通过设置新颖合作方式和节庆事件,可打破各类主体之间的界限,发挥多方长处,以上层引导和社区自治相融合的方式,增强各主体对村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在引入旅游业态时,开发者可提前与村民沟通,充分做好前期调查,挖掘古港古村历史特色,增添体验类、数字化展览项目,以现代的方式实现过去商业街氛围;同时,发展旅游也是对古村的宣传和认可,居民提高归属意识和奉献热情后,亦可参与到村落的活化工作中,申请祠堂、民居租用等,开展当地特色的古村场景体验、工艺品DIY 制作、文化节活动等,使居民和游客共同参与,创造的价值可用于补足居民收入和村落景区运作,构成多方参与的村落“微循环”,从内生动力层面激活古村落。

4 结语

旅游介入下传统村落复兴需了解其“根”,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黄埔古村活化更新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梳理黄埔古村的历史发展沿革,提炼出其在历史传承、村落格局、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特征和保护价值。调研分析古村古港当今风貌改善状况及尚存的缺陷,从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两方面提出了活化更新要素。针对物质要素中的“点”“线”“面”空间,提出了延续村落历史风貌的活化策略;在传承村落文脉方面,提出激活特色空间、植入历史场景记忆、增强标识性的活化策略;在非物质文化要素方面,建议多方力量共同协作,外部引导与内生动力相结合。旅游背景下,充分发掘黄埔古村的港村特色,了解村落内在的种子,方能以连锁式激活的路径实现村落更新发展。

猜你喜欢
黄埔古村村落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古村小巷》
古村新景
古村之晨
欢迎订阅《黄埔》杂志 《黄埔家书》增刊
黄埔老兵陈生华
他们为黄埔前辈画像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