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构建

2023-10-30 01:04廖依山黄巧鸾
广西教育·C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发展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廖依山 黄巧鸾

【摘要】本文提出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分析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从领导机制、教学理念、育人主体、考核体系四个维度论述将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 高等职业教育 课程思政 发展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24-0021-05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迈入高速发展阶段。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高职院校着手从课程层面上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尤其重视作为国家教育事业重大工程的课程思政建设。2016年之后,各高校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引领下,围绕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开展了大量探索。在此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使得课程思政建设比较表面化,存在思政元素选择较为随意、课堂教学模式不规范、师生主客体间缺乏良性互动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嵌入发展机制的研究,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发展之本: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然

思想政治教育要渗透到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根本之策在于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如果不能通过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那么青年一代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将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难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构建学科背景交叉、教育渠道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是高职院校落实學生意识形态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课程思政是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人才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多以技术培养为办学宗旨,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反过来促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壮大,为职业技术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但是,部分高职院校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社会的潜在影响。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与精神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关系,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并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经济价值,同时产生社会效益。因此,重视思想理论的积极作用,营造良好的育人生态,是当前高职院校的重要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与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不断碰撞交融的现实下,高职院校建立与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紧密相连的课程思政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动权,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强化政治认同,从而在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在稳定学生群体、实现思想引领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全国各地的高校随即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将其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结合起来。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思想素质不高、个性较为突出等特点,针对该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较大。在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创新探索,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持续挖掘各类课程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

大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重要工作方向。“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对高校发展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单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认知需要。课程思政主要通过隐性教育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和德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实践课“四位合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而这一课程体系可以作为实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载体。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格局的成功打造,可以有效推动育人责任主体、育人环境、育人资源和育人过程的协同,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现实之困: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存在的现实困境

探索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系统化建设的实践路径,需要先从历史纵向和现实横向两方面进一步梳理当前面临的问题,再从系统设计、理论支持、育人特色等维度深入分析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行动逻辑,以利于形成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

(一)课程思政缺乏清晰的系统设计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颁布,明确“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全国展开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院校功能定位问题,一些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时,缺乏系统化、整体性的顶层设计与统筹部署。一是从机制建设上看,存在重发展轻内涵、重技能轻思想的问题,未能形成各层级部门对课程思政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的整体架构。二是从路径建设上看,教师通常基于各自的专业背景、思维模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工作,对如何开展、如何把握的具体措施缺少精准有效的方法指导,从而导致教学手段生硬、合理互动不足,致使课程思政教学未能获得预期效果。三是从评价考核上看,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围绕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的特点与难点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课程思政的开展效果如何、能否最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否契合教学需要,在缺失考核评价机制的情况下难以衡量。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的缺失,使课程思政整体建设如同空中楼阁,难以取得实效。

(二)课程思政理论支持较弱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中国教育体系在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碰撞融合中的发展结果。要想使课程思政切实对新时代高职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需要更新研究范式,加强专业课程探究,为精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支持。一方面,需要深入思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辩证关系。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程思政是于润物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的主要形式,二者在教学上互为补充。另一方面,需要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构建“大思政”格局,梳理知识体系中能够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的要点,使用符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发展规律的方式,引导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教育内容的情感认同。当前,各地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改革多聚焦于政治认同、道德修养及人格品质等方面,对课程思政改革本质的深入探索不足,未能从整体上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系统构思和科学谋划,开展教学研究不够系统,形成的理论成果不够理想,这弱化了课程思政的理论支持,不利于构建完善的价值引领体系。

(三)课程思政缺乏育人特色

高职院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应紧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技能型人才培养发展的规律性,深挖各地在革命、历史、农耕、工业等领域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育人品牌,才能实现学生素质与技能的同步提升。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未能将课程思政与“双高”计划建设、“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关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措施相结合。学校领导、思政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群体未能形成联动的整体,各教育主体之间共同强化课程思政合力不足、效能受限,教学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的感染力、说服力,无法满足培育现代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从整体上看,这种不一致的、割裂的课程思政教育容易引发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

三、架构之道: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的理论构建

为使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高职院校需要将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实现课程思政整体架构的协同,以打造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具体作用原理及发展机制见图1。

(一)建立协同联动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如何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对高职院校而言是重要的任务。高职院校应将“建立协同联动的课程思政领导机制”作为发挥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关键环节。该机制强调各高校党委对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负有主体责任,因此要完善党建引领育人体系。

首先,学校党委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对各基层党组织的统筹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院系推进落实、行政监督指导“一轴两翼”的组织架构及多部门常态协作、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通过顶层设计将课程思政的地位予以強化,全面统筹各领域、各方面的资源,掌握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推进课程思政具体情况,并对其成效进行动态监管。

其次,课程思政在高校的部署落实,并非单个部门或个体的责任,需上下协调,党政齐抓共管,强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嬗变。把思政教育融入职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局性设计中,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和标准对课程大纲、内容设计、课堂形式、实践安排、实习目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修订,促进“小思政”教学向“大思政”格局转变。

最后,课程思政是一种对现有课堂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的延伸和拓展,它的全面发力、纵深推进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这就意味着成本与阻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如何有效地化解课程思政施策阻力并分担成本,则需要从学校层面制订可操作、可衡量的顶层方案,明确各部门院系分工职责,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才能为课程思政育人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有利条件。

(二)树立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契合的教学理念

将课程思政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形成机制需要教师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两个维度上进行深入研究,树立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相契合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从思政课程中孕育衍生,其实施从理论到实践、从一个地区到国家整体、由机械模仿到各专业课程创造性发展,均深刻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衔接、相联系、相贯通的辩证法则。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增量改革促进存量改革”,不能仅在教学中将各种思政元素机械堆叠、盲目套用。针对思想、心理尚不成熟的高职学生,只有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才能获得其认同,进而推动其价值观重塑。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精准挖掘各类课程在思政方面的革新之处。在通识课程方面,重点建设一批有助于增强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科学涵养、法治意识的鲜活课程,以贴近学生认知需求的形式实现思想渗透与文化传承。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的宣传引导,着力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在实践环节中,立足职普通融、校企合作,以打造高水平、专业化的资源共享型职教基地为重点,以创设真实工作情境为载体,将思政教育与职业成长相连接,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三)打造凝心聚力的课程思政育人队伍

课程思政是一种协同改革、联动创新的教育理念,其有效应用,离不开教育主体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对高职院校而言,课程思政育人队伍建设必须强化三个层次的核心力量。

第一层,持续强化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与理解。引导教师树立课程育人的行动自觉,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化”,明确专业教学与思政内涵边界,避免“生硬嫁接”。通过分析高职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身边故事,发掘国家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实践成果,解析其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丰富内涵,厚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

第二层,持续强化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领导力。通过专题培训、校际交流、理论研讨等形式,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上的基础性作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出发,基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把准不同专业、不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向,为学校理论构建、范式创新、课程设置等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建设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育人生态,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层,持续强化教师的胜任力。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立德树人上。落实被职业所赋予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教师从自身胜任力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学术诚信承诺制度和失信惩戒规范,落实违反师德“一票否决制”,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另一方面,要深化教师专业素养培育。通过创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打造精品课程、组织教学比赛、征集工作案例等形式,培育一批课程思政先进典型,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胜任力。

(四)建立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是最终衡量其教育效果,促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应将学校环境改善、教师素质提升、学生德行表现纳入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着重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从教育环境、教育投入、教育过程、教育结果四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围绕课程思政考核评价进行了积极探索。其评价体系涵盖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8个,运用层次分析法初步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尝试解决现阶段学校在课程思政考评过程中综合评价指标不明确的问题,推动课程思政高质、高效实施。具体评价层级详见下页表2。

在上述评价体系中,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办学要求及发展理念,对课程思政进行考核指标层面的解构,加强过程性评价,探寻课程思政评价量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一是对教育环境的评价。学校从校内环境、校外环境两个维度进行切入,衡量各部门、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思政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在环境中的作用,以期建立跨部门、跨学院、跨学科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注重人文知识渗透、科学素养培养的职教体系。

二是对教育投入的评价。围绕师资投入与经费投入,不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力度,注重结合办学特点、发挥特色优势,系统梳理归纳各类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制订全员育人工作责任制度,并通过增加对课程思政培训、课程建设、专家学者讲座、教学比赛、研学实践等的投入,夯實课程思政保障基础。

三是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价。重点涵盖课程投入、教学安排、实践安排三个指标。在这三个评价项目下,通过课程思政标准编制、大纲设计、教学方法改进等举措,对思政课程与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融合情况及学生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隐性指标做出评价,实现客观量化与主观效度检验的有机结合。

四是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价。课程思政的教育成果是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置基础。学校基于学生知识水平、职业能力、实践经验、价值观水平,设置党团活动、志愿活动、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创业等“德育效果”观测点,带动教师分析课程思政带来的增益作用。同时,引导建立内部质量诊断大数据分析平台,发挥多层次、多维度的立体评价作用,以实现学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助推产业转型的办学宗旨。

将课程思政有机地嵌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之中,可以对课程内涵建设及教育主客体间的横向互动产生明显影响,进而构筑有利于实现高职学生理念重塑、技能培养、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新模式。这一模式将课程思政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中理性探索与共识凝聚的重要过程,能够帮助学校从提升认识、审视问题、优化机制等维度把握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时与势,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同向发力。

参考文献

[1]张弛,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0(2).

[2]侯建军,张亮.新时期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

[3]张菊霞,张启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应然之意、推进向度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

[4]张棘,方诚.基于“双轴两翼”的高职课程思政隐性教育融入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7).

[5]袁玉芳.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导师制的实践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2).

注: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系统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20B069,项目主持人:廖依山)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廖依山(1985— ),广西南宁人,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辅导员队伍建设;黄巧鸾,广西浦北人,硕士,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责编 黄建清)

猜你喜欢
发展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研究
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机制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大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