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示例

2023-10-30 08:57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3年7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似寻常最奇崛 成如容易却艰辛

特约点评教师: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 特级教师 邓永祥

/文题解读/

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给出的提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故事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和滋养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多数考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歷,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形象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突出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而故事的讲述方法,则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如何发挥故事的力量感,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想象和思考选择合适的角度来立意,既可以从自己的经历中选择印象最深的部分来讲述故事如何发挥力量;也可以自行设计情境,讲述故事给予人们的力量、带给社会的能量,或是对时代的影响。

写作时,考生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生活中的故事和感悟;可以对某个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也可以探讨怎样才能讲出更有力量的故事等问题。既可以书写日常生活中的微观方面和个性感触,也可以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与中国形象等宏观问题。

/写作要领/

这是一篇更接近于材料作文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的关键词是“故事”与“力量”。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是一句结论性话语,也是本题写作的重点。所以,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应该紧扣“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什么样的故事是有力量的”“为什么故事会有力量”“如何才能讲述有力量的故事”“故事有怎样的力量”来展开。

1.确定核心立意。材料的主旨是“故事是有力量的”。作文试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中蕴含的事件、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材料主要表达的是好的故事对个人、对国家的影响力。考生在行文时要紧扣关键词“故事”与“力量”,既可以讲述影响自己的故事,也可以讲述中国故事,向世界宣传真实、立体、全面、进步的中国形象;既体现我们的家国情怀,又提振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所讲述的人物无论平凡还是伟大,他们的故事都值得书写——中国的自立自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梦的实现……这些动人的故事都可如泉涌般从考生的笔端流淌。

试题既扣合了统编版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体现教考衔接,又彰显了高考“立德树人”理念,同时与近两年高考命题中关注时代与家国、传承经典与文化、对接素养与生活、拓展思维与视野、凸显任务与情景等一脉相承。如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袁隆平、屠呦呦、钟扬等一系列优秀人物的故事,旨在给学生树立榜样,引领学生思考定位自己的未来。考生可以引用教材中科学家们的故事,谈故事背后蕴含的精神,谈故事给青年的启迪,但需要注意落脚点都应该为“故事是有力量的”。

2.思考省略号。省略号前面的两句话,是并列关系,分别从抽象和具象两个角度,阐述了好故事的力量。从抽象角度讲,表达、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这是故事的力量;从具象角度讲,好故事能够展现民族形象,进而改变人,这是故事的力量。省略号意味着好故事的力量还不止这些方面,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继续深入思考故事的力量。只要能体现“故事的力量”,都可以去写,这是命题开放性的体现。作文材料中的省略号所起作用是让考生意识到那是给自己思考的空间,是发挥自己创造力之地。好的故事,除了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和民族形象之外,还能传递温暖、唤醒灵魂、抨击黑暗、讴歌光明,等等。此外,省略号也照应试题提示语“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3.体现逻辑思辨。故事如何产生力量感是需要条件的,必须体现思辨性,重难点是故事与力量的辩证关系。故事如何产生力量呢?首先,好故事本身应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尚的审美趣味。其次,是“我们”“个人”和“民族”对待好故事的态度和方法,即应该汲取好故事的价值观、精神力量、高雅的趣味、高尚的艺术等。再次,了解好故事后更要付诸实际行动,要创新,从形象、智慧、灵魂等层面提升和突破自我。最后,“我们”中的每个人既在故事之外,又在故事之中,不仅要听好故事,更要融入故事,成为好故事的主人公。

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有好故事就有坏故事,坏故事有不可忽视的破坏性,我们要学会辨别故事的好坏,防微杜渐、洁身自好、提高警惕。

总之,2023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文字简洁,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贴近考生生活实际,鼓励考生个性化表达,坚持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关注社会生活,考查高阶思维品质,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写出考场“好故事”的三重思考

特约点评教师: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欧倩

/ 写作指导/

2023年新课标Ⅰ卷语文作文题是一个标准的单概念一元作文题,与近几年来常考的二元、三元关系类作文题相比,此次作文题的思辨难度较小,审题难度也不大。但对这种看起来“门槛”不高的作文题,考生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却并非易事。如何写出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

第一重思考:明确材料核心,找准审题关键

材料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好的故事”为陈述对象,表述其几个方面的作用,“好的故事”是材料关键词;第二层是对前面几句话的总结,主旨是“故事是有力量的”。这样看来,考生只要以“好故事”为话题展开写作,围绕“什么是好故事”“故事为什么有力量”“怎么讲好故事”“怎么发挥好故事的力量”等内容提炼观点、展开论证就是符合题意的。

但是在上述立意中,“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最佳立意,毕竟这是材料的结论句、主旨句。聪明的学生一定会发现,如果抓住这个主旨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证的话,第一句话的三个分句就可作为三个分论点,学生可以将之作为文章的框架,再用合适的论据去支撑,一篇考场作文就初步形成了。当然,作文的分论点可以包括但不限于这三个方面,毕竟第一句话结尾的省略号告诉我们,它只是列举式的。文章也可以纵向展开:什么是好故事(有力量的故事是好故事,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好故事有力量(回答“为什么”)——怎样创造好故事(回答“怎么做”)。不论怎么构思,考生都必须抓住材料的核心“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来展开论述。

作文题的写作要求中并未限定文体,所以考生可以写记叙文,在叙事中彰显“好故事的力量”;但考生写议论文更容易出彩,因为写议论文更容易达到以小见大、角度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容量而打动人心的效果。

第二重思考:理解概念内涵,合理论证观点

在展开论证时,考生务必要对“故事”的内涵进行界定。“故事”一定是被讲述或者被记录的事件,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它是精神层面的东西。然而有些考生在写作中常常用榜样人物的贡献、成就或者榜样人物本身来代替“故事”这一概念,还有些考生甚至把“书籍”“文化特征”“精神品质”当作“故事”来用。比如下面这一段:

鉴古可以知今,学史可以明志,过去的故事能够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卧薪尝胆”中忍辱负重的勾践告诫我们要学会隐忍、厚积薄发;“负荆请罪”中的蔺相如教会我们包容他人的过错,要以国事为重;“断齑画粥”中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畏贫困、不畏艰辛,一个人才能大有所为……(《故事的力量》)

在这一段中 “告诫”“教会”“告诉”的主体是人物,也就是说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对象是“勾践”“蔺相如”“范仲淹”,而并非“故事”,文章的观点和论证脱节了。只有当我们把句子的主语调整为“故事”时,这一段论述才切题。如下: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诫我们,要学会隐忍、厚积薄发;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要以国事为重,包容他人的过错;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畏贫困、不畏艰辛才能大有所为……

还有,如果考生在写作时只是在语言表层反复强调“故事有力量”,实际上并没有围绕核心进行论述,那么这类文章也不可能切合题意。比如下面这一段 :

一个个色彩斑斓的青春梦想,充分体现在了青春的故事之中。林巧稚在那个封建观念浓厚的时代顶住压力、选择当一名妇产科医生,救助了无数孕妇,因此被称为“万婴之母”。颜宁在国外学有所成之后,为追逐梦想选择辞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职,毅然回国发展……这些是独属于她们的青春故事。这一个个故事汇聚起来,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青春故事,助力发展》)

这一段看似在分析(青春)故事有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力量,实际上强调的是故事中的人物(林巧稚、颜宁)的成就,而非被讲述出来的故事。而她们之所以能有这些成就,也是因为她们的正确选择或自身奋斗,与故事的作用没有关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故事不能直接在物质层面上产生作用,它不能创造物质,只能在精神层面上推动改变以体现其力量。部分考生套用平时积累的素材,把“贡献”“成就”“努力”等词直接替换为“故事”,这是缺乏思考的表现。“感动中国人物”之类的素材不是不能用,只是在用的过程中我们要加以剪裁、转换,要理顺逻辑关系,思考“榜样人物的事迹从什么角度叙述可以称之为‘故事’,它们产生作用的范围是什么”,对此必须要表述合理。

可见,无论看起来多么简单的论题,我们写作前都要有思考,要对论题有正确的理解,包括理解概念的本质、理顺因果逻辑关系等,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论证。

第三重思考:揣摩出题意图,提升立意高度

细心的考生一定能发现,这次的作文题与教材《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的第四单元的单元研习任务有着潜在的关联。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文化走出去”的話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在90分钟之内完成。

“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本途径。从毛泽东同志向美国记者斯诺、史沫特莱等人讲述“延安故事”,到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讲故事介绍中国道路和共建美好世界的理念主张,善于通过故事传播理念、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今天,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管用。我们要围绕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主动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在教材中,这个材料里的“故事”指向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制度、发展理念、外交思想等方面,“讲好中国故事”是外宣工作的基本方法,有助于“文化走出去”。回扣教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道作文题中“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这句话。并非像许多考生理解的那样,故事里有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故事的力量只对内不对外。实际上,故事的力量还可以体现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真正形象,尤其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国制度的形象;还可以体现在改变国际舆论氛围、推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改变上。考生在写作时如果能将故事与时政、外交结合起来论述,在这一层面上思考“故事的力量”,文章就能更有时代特色和现实价值。

教材中的材料摘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场合强调“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这充分说明,讲好中国故事意义重大,可以让人民从中受到鼓舞,可以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也是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职责使命。由此,高考作文的命题意图昭然若揭:一是指向教材教学任务的落实;二是考查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多个题目或材料中都体现了这两个命题意图,在今后的备考中我们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下 水 作 文

借故事之力 担时代使命

⊙ 欧倩

何为故事?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讲故事。故事诞生于龟壳、结绳之上,镌刻于青铜与竹简之上,书写于宣纸与墙壁中。好的故事是广为人知的佳话、薪火相传的史诗、沉淀凝聚的精华。好的故事不仅是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更是耐人寻味、充满力量的。

故事的力量在于润物无声,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儿时的我们听着趣味横生的故事入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这些神话传说带给我们震撼与感动,安徒生的童话、伊索的寓言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爱;年少的我们在成语故事中学习哲理,读“刻舟求剑”懂得随机应变,读“揠苗助长”学习遵循规律,读“水滴石穿”知道持之以恒的道理……我们读历史故事,在《史记》《三国演义》中学习英雄的勇敢忠义、雄才伟略;我们读革命故事,认识方志敏、邱少云,明白什么是大义、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无畏……故事为我们打开认识世界的门窗,而我们也因所读的故事而成长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故事的力量在于改变,好的故事可以驱走寒冷带来春回。好的故事改变人的命运,聪明的山鲁佐德为暴君讲一千零一夜故事,解救了多少无辜的女子;莫言因被蒲松龄和马尔克斯写的故事吸引而走上文学的道路。好的故事可以塑造国民的精神、思想。鲁迅写祥林嫂、阿Q的故事,就是为了挖出病根、唤醒沉睡的中国;长征的故事、地下党员的故事激励多少青年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红岩》《青春之歌》等红色经典将革命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席慕蓉说:“我们总是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总有那么几个故事,会改变我们的人生。”平凡的人汲取故事的力量改变自己,伟大的人汲取故事的力量推动国家和时代的改变。

故事的力量在于塑造,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国家宝藏》演绎文物故事,让我们重新领略五千年璀璨文明;《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讲述历史长河中的闪亮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用具体美食故事讲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展现美好追求……此外,在那一则则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中国今天的样子:在利比亚内战时发生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撤侨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心系海内外同胞的大国的温暖;在非洲赈灾抗疫、支援医疗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一个倡导“美美与共”的大国的友好;在亚丁湾护航、维和行动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一个时刻准备挺身而出的大国的担当……“当今中国正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比以往更容易‘上热搜’、被围观,但我们手中的麦克风还不够多,音量还不够响,舞台上还有不少‘麦霸’,关于中国的噪音、杂音还不少。”可见,我们有必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展示真实的中国,借故事的力量去纠偏匡正,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马丁·路德·金说:“我们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故事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终究会从听故事的人成为讲故事、写故事的人,我辈青年在这风起云涌的时代,要挺膺担当,在书写个人青春奋斗故事的同时,要不负重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

|点 评|

文章扣题精准,思路清晰。文章围绕“故事的力量”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精准有力。作者还巧用排比彰显文采、增添气势。文章立意高远,充满哲思。在揭示故事一般作用的基础之上,文章高屋建瓴地结合时代和国际环境分析故事在塑造民族形象方面的特定意义,切中题旨,结尾段更是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好故事给人力量”作文导写

特约点评教师:山东省金乡县第二中学 张涛

/审题立意/

材料的关键句是“好故事”与“故事是有力量的”。一要明确什么是好故事,例如情節离奇曲折,能够吸引人;内容清晰完整,人物形象生动;思想深刻,有教育意义。二要明确写作方向——“故事是有力量的”,就是指故事要有正能量,具有励志、教育意义,例如能够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进沟通、理解,产生共鸣;触动心灵、激发灵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等。材料中已给出提示:可以选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日常生活小事,也可以选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关键故事,还可以选展现一个民族(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或自豪感的国家大事,例如革命英雄、科学家的事迹,当代改革开放中创业、报国、奉献的故事,新时代追梦人的奋斗故事等。三要选好立意角度与文体。既可以从听故事的角度立意,也可以站在讲故事的角度立意;既可以站在个人的角度立意,也可以站在国家的角度立意,还可以参照电视节目 “讲好中国故事”这个话题立意,突出现实意义,体现时代精神。

考生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储备来展开思考,从个人角度选择最熟悉的切入点来立意,比如回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好故事,读过的哪些故事让自己增长了知识和智慧,哪些好故事对自己的人生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何才能讲好故事等。

由于本题没有文体的限制,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写记叙文,通过叙述身边的小事来表现“真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或者选择与同学、朋友交往的故事来反映故事具有见证友谊、启迪智慧的力量,或者选择记录自己成长的关键节点,来表现故事具有改变人生命运的力量;也可以通过叙述国家大事来展现故事具有“鼓舞民心、价值引领、增强民族自信”等力量。如选择写议论文,可用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事例作论据,论证“好的故事对个人成长、对国家发展具有强大的力量”。还可以写成诗歌、散文,通过讴歌故事的力量,启迪、凝聚人心,表现“个人成长、民族复兴”的主旨。当然,不论选用哪种文体,都要突出“故事是有力量的”这一主题,否则会出现离题、偏题现象。

立意参考:1. 小故事,大智慧;2.宣传奋斗故事,汲取精神力量;3.好的故事催人奋进,时代故事耀国之光;4.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精神。

佳 作 展 示

好故事,能够改变命运

⊙ 山东省金乡县第二中学 黄蕤

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故事,大多以口头讲述为主,情节具有生动性、曲折性、连贯性和教育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好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沟通和表达的作用,还能够帮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因为好的故事浸润了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传播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与价值理念,展现了国家精神。

好故事,能够启迪智慧,让我们从中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一篇《伤仲永》的文章,讲述了神童方仲永自恃天资聪明而不思学习,最终沦为庸人的故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就是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悟出了学习的方法,他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说:我读小学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了修业证书。在读初一时,我的数学也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但是从初二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转变,这是因为我读了《伤仲永》以后深受启发,认识到既然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一点时间来学习,别人只学一个小时,我就学两个小时,这样数学成绩就不断提高了。 华罗庚当年认识到,自己要想赶上或超过别人,只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方仲永的故事改变了他的命运。

好故事,能够让身处逆境的人坦然面对不幸,树立顽强生存的信心。杨孟衡是中山大学翻译学院的一名学生,7岁时他被高压电击伤而双臂高位截肢,但他并没有向残酷的命运低头,而是练习用脚写字。上学后,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勤学苦练,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上学期间还出版了自己书写的成长故事《无翼也飞翔》。之后,他还获得“云南省首届青少年新知读书节‘十佳读书青年’”的荣誉称号。90后杨孟衡的故事,传递给大家“乐观向上”“身残志坚”“永不言弃”“不屈从命运”“做生活强者”的正能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心理的颓废才是致命的!

好故事能夠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如果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桂梅的故事改变了一群山村孩子的命运,那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的故事,则是改变了我们国家、民族的命运;在观看了“两弹一星”研发历程的故事片《国家命运》后,让我对“两弹一星”功臣们“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精神肃然起敬,也倍感自豪,“两弹一星”的研发真正见证了中国人民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创造奇迹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好的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希望同学们能够读懂这些故事,传承故事里的正能量,勤奋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用自己成长的故事去改变个人的命运,将学到的知识与才干投身于祖国的建设,在改变国家命运的大潮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点 评|

文章能够紧扣材料的关键句“好故事是有力量的”来立意,围绕“好故事,能够改变命运”这个中心思想,分为“好故事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与“好故事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两个方面来展开论述。这两个方面又采用了“一详一略”的写法,详写“好故事能够改变个人的命运”,在略写“好故事能够改变一个国家、民族的命运”时,用张桂梅、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等、“两弹一星”功臣等3个事例做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名人的故事在影响或改变国家命运时的重要作用。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结尾的点题由改变个人命运的“小我”升华到了投身祖国建设的“大我”,具有积极意义。整篇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述严密,语句流畅,富有文采,展现了作者比较扎实的写作功底。

讲触动心灵好故事 做启迪智慧新青年

特约点评教师:湖北省黄冈市团风中学 熊雷

/文题解读/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在“预设情境”和“开而弗达”中,延续了近几年的“新材料+典型任务”的命题模式。在命题方向和内涵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好故事蕴藏的能量,是这篇作文的写作方向,命题局限性缩小,开放性增大,构思生成性增强。试题既聚焦考生对生活实践与时代启智创新的认识、理解和思考,也考查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和能力的综合素质。

从审题上来看,没有设置门槛,让考生有生活实践可写,鼓励考生的个性化表达。通过审读材料可发现,本题的写作重点是“好的故事”的效用,而不是单纯讲一个“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 既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也可以改变个人命运、展现民族形象。另外,“故事是有力量的”是引发考生联想和思考的主题任务。

从构思上来看,可以从三个层面思考:一是明确好故事的标准,充满正能量,生活中能给考生正面影响的实践经历;二是通过讲述的方式呈现考生对“好的故事”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突出命题要义;三是“故事是有力量的”的效应发挥与体现,在一定的情景下,命题给了考生想象的空间,让考生有宏大视野的同时,能关联到自己生活认知和感触的核心素养点,甚至可以创设一个特定的情景,讲述故事带给人的力量,带给时代的能量,展现民族的形象。

从选材上来看,“好的故事”蕴含的精神价值与力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中挖掘关联新时代奋进的智慧,体现考生的辩证思维,通过分析问题、得出观点、提出方案展示自己的写作智慧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行文中有两点需注意:一是不可只写历史故事,忽视个人生活与时代的关联;二是要聚焦时代,考生可通过个别的传统文化故事串起一系列的新时代人与事,以期实现感触、启迪更多的个人踔厉奋进,最终升华到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美好未来。

下 水 作 文

好故事凝聚成长的力量

⊙ 熊雷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用一句诗来讲述他的人生蜕变。读他勤勉执政,青春的心灵备受触动;懂他天真守拙,成长的智慧备受启迪。好故事的力量,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苏东坡的故事,既是他所处时代的个人命运呈现,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形象。恰如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既在用自己的实践呈现出个人的传奇,也在凝聚成长的力量,实现民族形象的传承与嬗变。

搭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桂海潮,从小镇做题家到北航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站首位载荷专家,他的成长轨迹,是一部由个人的努力奋斗书写的传奇故事。景海鹏、刘洋、容易等航天英雄的成长背后都有故事,他们的故事凝聚成一种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磁场一般,吸引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感召着更多热血新青年成长为不断精进、敢为人先的有智、有为青年。

好的故事是能触动心灵、启迪智慧的故事。

穿越近千年,回望苏东坡被贬黄州,他战胜物质匮乏、精神萧索的身心苦难,为后世留下了赤壁二赋、大江一词,也为后人遗下了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的“侣鱼虾而友麋鹿”的豁达情怀。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苏东坡在黄州实践命运嬗变的经历,千年的黄州又赓续着他的故事而不断创新、出彩。

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把革命的火种撒向四面八方。他的实践经历,正是战胜身心苦难而雄起的好故事,触发了千万身处苦难的民族同胞心灵,启迪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站起来的精神智慧,为民族的解放运动作生与死的斗争。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路上,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历史的沉淀中凝聚成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在C919大型客机飞翔蓝天,复兴号动车如箭奔驰,“蛟龙”深潜观海等故事里,每一个新时代青年都在演绎着自己的奋进故事,为中国梦、为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名师点评|

构思见智。开篇明合命题材料简述苏东坡的 “好故事”,暗扣材料内涵提出中心论点“好故事凝聚成长的力量”。简约开启后,以苏东坡为线,不断引人联想和思考,展现了讲故事的张力。

思辨见理。文章由历史关照现实再到思考未来,分析了“好故事”的内容不同,但“感触”“启迪”的效应相通,辩证地提出了“好故事”对影响个人命运与民族形象的力量;论据引经据典、中外结合、典型有力,深化了 “好故事凝聚成长的力量”的深远意义。论述彰显个人与民族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好故事凝聚的成长力量。

行文见巧。行文既贴合材料,在论中讲述传统文化经典故事;也贴近生活,在议中呈现新时代正能量的人和事。

(湖北省正高级、特级教师:邓济舟)

为“中国好故事”续写上自己的“好的故事”

特约点评教师: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万安

/写作提示/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仍延续了以往的风格,很好地诠释了“立德樹人”的考查目标,彰显了文化自信、文化育人的价值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生活化” “情景化”“限制性”等特点。

要想写好这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很重要。考生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要明确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的标准是什么。《辞书》中对“故事”的解释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但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中的“故事”,它不仅指文学体裁,还可以是生活中某一事件。而这事件,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了解题目中的“故事”后,再来看“好的故事”。何为“好的故事”?好的故事不仅需要语言的生动、情节的曲折、人物的鲜活,更需要内容上的特定意义,用作文题目中的话来表述,就是“有力量的”。此外,材料中“有力量的”“好的故事”的提示,不仅要求考生要关注现实,而且也在提醒考生选择的故事必须是充满正能量的,反映时代风貌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的好故事。例如隐姓埋名把毕生心血都奉献给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林俊德将军的感人故事;奋战在扶贫一线,最后献出年轻生命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的动人故事等。这些故事既充满正能量,又能展现努力拼搏进取的民族形象,同时也有利于触动心灵、启迪智慧。

第二,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学习“好的故事”,不只是要学习,关键是要怎么做。作为青年学子不仅要讲中国好故事,宣扬历史中的中华优秀人物及现当代杰出的中华儿女的优秀事迹和美好品德,更要身体力行,以这些杰出人物为自己言行的楷模,讲好属于自己的“好的故事”,为“中国好的故事”续写上自己的“好的故事”。

总之,这类命题开放性强,考生可以写一个故事的感触,也可以写多个同类型故事的感触。但需要注意的是,写作时不要过多地复述故事,不要仅仅陈述故事好在哪里,而要把写作重心放在故事带给你的感悟和思考上,故事要联系实际,展现一个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责任和担当。

下 水 作 文

讲述经典故事 唤醒内心力量

⊙ 万安

柏拉图说,会讲故事的人统治世界。这句话说明故事天然具有一种力量,它会让讲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都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和精神的唤醒。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发现一万次的说教,不如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讲述好的故事”能够培育教育的土壤,启迪学生的智慧,唤醒学生内心发展的力量。

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它能让“简单的说教”变为“智慧的唤醒”,让老师的教育触及本质,让学生真正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2019年,我任文科班班主任。在班上,我反复强调雨伞不要乱放、纸屑不要乱丢、出口不要成“脏”,但效果甚微。我也曾试着在一段时间内帮学生整理乱放的雨伞,期待通过“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直到有一天,我开始思考是否可通过班级“故事会”的形式来和他们沟通这个屡教不改的问题。

在一次晚间读报活动上,我打开了预先准备好的PPT,以我个人的旅游经历作为故事的开场白,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随后,我放了几张在马来西亚沙巴旅游的照片,碧绿的海水、干净的街道,我对他们说:沙巴,被称为“风下之乡”,是“天堂中的天堂”,这样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同学们回答:当然想。我随后问他们,为什么游人如织的旅游景点可以一直保持着干净整洁,吸引世界各地游客,而我们小小的教室却做不到整洁?他们听后陷入了思考。接着,我趁热打铁给大家讲陈蕃“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他们听后似有所悟。最后,我说:“同学们,讲究卫生、讲精神文明,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们民族素质和民族形象的问题。”他们听后深受感触……

一次“故事会”的力量是有限的,要真正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需要让好的故事滋养他们的心灵,让好的故事照亮他们的行为,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展现好故事的“唤醒力量”。所以,我又让学生们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为主题写一次周记,同时在班上成立“卫生监督岗”,让文明习惯弱的学生担任监督员,每天安排值日班长讲一个名人小故事,等等。经过一系列的“唤醒教育”,教室外的雨伞摆放整齐了,出口成“脏”的学生越来越少了。那年学期末,我们班还被学校评为“五星班级”。

当然,好的故事不仅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唤醒他们成长的内驱力。当班上学生遭遇挫折、情绪低落时,我用“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的故事,告诉他们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当学生缺少榜样、没有斗志时,我用“留守儿童覃晓雯创作小说”“袖珍才女李春娥励志求学”的故事,告诉他们榜样就在我们身边;当学生缺乏目标、消极迷茫时,我用“蛟龙号探海”“嫦娥号奔月”的故事,告诉他们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正如心理学家周志健在《故事的疗愈力量》一书中所说:好的故事感动并改写了很多学生的命运,它的力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百年前,鲁迅先生曾在《好的故事》中挥笔写下:“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那些好的故事就像岁月长河,亘古流传,触动人的心灵,缔造民族的精魂。当有一天,学生们惊喜地从故事中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是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 点 评 |

文章以对标题的引申开篇,通过柏拉图的名言引入主题,论述切合材料且生动而不突兀。接着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提炼出核心观点——好的故事,不仅能改变学生的行为习惯,还可以鼓励他们成长,层层深入,逻辑清晰。最后以鲁迅先生的名言收束全文,呼应开头,结构圆融。

“故事的力量”审题分析

特约点评教师: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 刘小俊

/审题分析/

这道材料作文题围绕“故事的力量”展开,阐述了好故事的意义——帮助表达和沟通、触动心灵、启迪智慧、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其中前四点强调故事对个人的影响,最后一点“展现民族形象”强调故事对国家的影响。相应的“故事”则包含个人小故事和关涉民族形象的大故事。“故事是有力量的”是对前面意义的总结,在这里“力量”的意思等同于“作用”。這道题的显性关键词非常明确,考生偏题的可能性不大,但要写好本题也不容易。

考生要想把作文写深刻,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需要阐明“好故事”的概念?

一般来说,概念是写作一篇议论文的逻辑起点,在展开论述之前界定概念是有必要的。就本题而言,考生对“好故事”的标准做一番解说也是可以的,但并非必要。因为一个“好”字已经让材料的论述较为清晰了。至于故事的概念,本没有太多解说的空间,我们也无须多费笔墨。

2.好故事对个人和对国家的影响是否都要写?

虽然材料中列举的好故事的意义包含对个人和对民族形象两方面的影响,但这里只是帮助考生打开思路,是提示而非限制,考生只要能围绕“故事的力量”去写作,不管写对个人的影响还是对民族的影响,文章都是符合题意的。

好故事的意义应该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材料中列举的这些,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作进一步思考,如好故事可以丰富生活、丰盈精神;好故事可以是经验教训的浓缩,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好故事可以引领社会风气,凝聚社会共识等。行文中,考生最好结合自己积累的具体故事提炼观点,不可泛泛而谈。

作文题在好故事的影响方面对考生有引导,在构思时间不够充裕的情况下,考生可以直接将材料中的观点作为文章的分论点,但这样写的文章很难让人眼前一亮。

3.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

讲好故事的最大意义在于有现实必要性。一方面,讲故事这种表达形式贴近生活、感染力强,易于为人所接受,传播效果较好;另一方面,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表达困难,而讲好故事是破局的有效方法。从个人层面来看,讲好故事是展现自我、表达诉求的良好途径,特别是对处于困境中而无法引起大众注意的群体来说;从时代特点来看,信息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让人真假难辨,可以用讲好故事来对抗消极情绪;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生活中仍有很多痛点问题需要解决,以讲故事的方式揭露问题是博取关注、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式;从国家层面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展示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

下 水 作 文

发挥故事力量 走出“失语”困境

⊙ 刘小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中华民族向来以功成不居为高,以讷言敏行为贵。然而,这种不重言说的态度却催生了太多的“失语”者,这种民族心理也给塑造中国形象造成一定的困难。当今时代,我们当乘信息的东风,在积极奋斗的同时,应通过讲好故事展现自我形象,走出“失语”困境,为自己代言,展现中国青年风采。

讲贴近生活的故事,更容易让听者接纳,引发他们的共鸣。而讲道理更多地诉诸理性,在表达复杂和深刻的思想上占优势,但在日常交流中,讲故事毕竟更能触动心灵。淳于髡用大鸟的故事劝说君王,让齐威王在《滑稽列传》中留下“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佳话;触龙将自家故事娓娓道来,成功劝说太后,从而解除了赵国的危机。与古代文臣悲情的“死谏”方式相比,这两位智者讲故事的劝谏方式更有效果。身处盛世,与其在“不吾知也”的喟叹中黯然神伤,何不在讲好自我故事方面引发关注、表现才能呢?

在信息时代,博眼球、蹭热度的行为是可鄙的,但好的故事却任其湮没,这是社会的损失。读张富清的故事,我们感叹于一名共产党员六十余载的坚守。治好了我们“精神内耗”的二舅的故事平凡却感人至深,让在城市摸爬滚打的白领们不由得感恩生命的馈赠。他们或许无意表达,但若不是旁人在无意中讲述出来,他们的故事或许就此隐入尘烟。

这个社会有太多需要被关注的角落,讲好普通人的故事,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因为生活环境、知识文化水平等方面的原因,“超龄农民工”“留守儿童”等这些沉默的群体背负太多,他們是真正的“失语”者。我们要挖掘他们的故事,让更多的“冰花男孩”搭乘故事快车、照亮未来人生路,这是吾辈青年应尽的责任。

讲好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的境地’”,讲好故事理应是发出中国声音、主动塑造国家和民族形象的不二之选。讲故事是要求,把故事讲好才是关键。当年,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让全世界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帮助中国赢得了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这启示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就要学会创新表达方式。

别再说“沉默是金”,让我们发挥故事的力量吧。“共和国功勋”的故事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故事引领着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而平凡青年不懈奋斗、勇担大义的故事则展现着青春风采、激发着青春力量,也将鼓舞更多人。

故事千万种 讲好不容易

特约点评教师: 湖北省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中语文教研员 乐才明

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以“体育之效”为话题,引出对“强”与“弱”的辩证思考;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以围棋术语为话题,引出了对“本手”“妙手”“俗手”的辩证思考。一时间,以思辨思维为核心的作文训练贯穿了整个高三的作文复习。但是今年的作文试题并没按推断出牌。

2023年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可分两部分解读。第一部分具体阐述“好的故事”的作用,由浅入深;第二部分用一句话总结“故事是有力量的”。结合题目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知,这不是一篇思辨性作文,材料给出的只有一个核心词“好的故事”,“有力量”起修饰核心词的作用。

这是新课改背景下典型的高考作文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立德树人,以文育人。“好的故事……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联系当今的世界格局,中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中国的发展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青年人的使命,我们青年必须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二,反套路。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从而让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减少学生的套作和机械刷题,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至关重要;三,降低审题立意难度,主要考查学生在真实情景下运用语言的能力。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只要求考生围绕“好的故事”表达自己的联想和思考。考生可以写好故事的作用,如一个故事对自己的作用、众多故事对自己人生的帮助、古代优秀的传统故事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好的故事对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作用……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于如何讲述:采取何种形式讲述、讲述什么内容才是好故事的标准、好的故事为什么有力量、它靠什么产生力量,等等,都是考生可以书写的。但怎样才能写出思想的层次感和深刻性,怎样写才能体现考生建构文字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多训练、多思考。

针对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的新变化,我们在备考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语文即生活,只有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才能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第二,减少过多的模板训练。高中三年只写议论文,训练议论文习作只讲“三段论”,这些陈旧的做法都应修正;第三,鼓励个性化的写作。言为心声,一定要鼓励学生写真话,抒真情。不要为了刻意追求文章的“高大上”,而让学生写些大话和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