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探索

2023-10-31 09:01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毕业生

商 坤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0 引言

就业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因。 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重点评价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等情况[1]。 “双高计划” 为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未来的走向, 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表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质量和成效的重要体现。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在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基础上,“双高计划” 最终是为了促进学生高质量持续发展,所以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理应成为“双高计划”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一环,对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服务政府科学决策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2]。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不仅能明晰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反馈路径, 更能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之间的信息对接。因此,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既是表征“双高计划”建设成效的基本要素,更是促进“双高计划”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当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均衡性、 规范性和可对比性,已经不能支持高职院校乃至教育、人社等政府部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需要。 因此, 需要进一步挖掘和规范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以更加客观地评价毕业生就业质量,更加精准地评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促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概述

1.1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一个开放性、 多维度、 综合性的概念。 就业是一种社会劳动,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所以就业质量不仅包含就业本身的特性, 还涉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 具有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全面的定义。 从生产资料角度,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在整个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获得经济报酬、职业发展、社会认可的综合性指标[3]。从个人层面,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应该聚焦劳动者的劳动过程, 研究内容应为劳动者基本需要的满足状况[4],如:市场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专业对口率、工作地域等,也包括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上被公平对待的实际状况。

1.2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内涵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是以已毕业的高职院校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学生毕业后在就业过程中的待遇、就业满意度、个人发展等就业情况及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判的过程,是主观与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程, 是在对高职院校就业质量准确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加强管理提供依据支撑的反馈过程。其内涵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对就业状态的全面描述。这包括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就业水平、满意度和工作相关度等内容,为高职院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了解毕业生就业现状提供支撑。 第二,就业质量的对比呈现。 通过对多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估,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院校之间纵向和横向的对比中,动态呈现毕业生就业状态。 第三,对就业趋势的科学研判。 通过对多届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分析,对毕业生就业的方向和前景进行预判, 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相关决策提供支持。 第四,对就业工作的前瞻预警。 通过对就业质量评价结果的评估,对就业形势、专业设置等方面发布危机预警,增强就业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求变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2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及高职院校所发布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内容来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在指标遴选、 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

2.1 评价内容不完善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主要功能体现在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反馈毕业生就业状态、建立就业反馈机制(如指导招生计划分配、专业设置等)。因此,其评价主要反映的是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概况,包括对教育教学的基本反馈, 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趋势的前瞻性研判等内容。在过往研究中,毕业去向落实率、薪酬、专业对口度等定量描述的指标占比较高,而反映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 社会期望等方面的定性描述指标相对较少, 就业质量评价内容还存在较大的优化空间。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质量就业的内涵随着新时代的要求有了新的变化, 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的内容也需要与新时代的要求相适应,不断进行完善。

2.2 评价标准不规范

对于就业质量的评价,迄今为止,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5]也仅仅是对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内容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是,对于坚持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而言, 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 不同相关方对就业质量评价存在不同的解读。

2.3 职教属性不明显

职业属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质量评价要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 但是,从各省份和第三方就业质量评价的实践来看,两者的评价体系无明显差别。 如,麦可思研究院202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6]和2022 年中国高职就业报告[7]中,对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分析指标是一致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当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未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教属性, 无法精准地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3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思路和评价原则

3.1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思路

3.1.1 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结构调整的依据, 就业质量评价的直接作用是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因此,“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就业去向、就业前景的评估和反馈,同时通过就业评价构建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社会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 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同频互动、有机融合,提高人才培养的精准度和特色化。

3.1.2 建立差异化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评价既涉及高职院校、毕业生、政府等多个维度,也涉及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高职院校,因此,“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要针对不同地域、 不同类别的毕业生进行构建, 既要考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共性特征,也要兼顾不同地域、不同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色和个性化要求。

3.1.3 建立多元化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就业质量评价涉及多个主体要素,因此,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构建以政府、高职院校、第三方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明确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侧重点和作用。如,政府要突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基准的确立和规范,保障就业质量评价数据的真实、客观和安全;高职院校要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要客观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能力, 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第三方评价机构要发挥独立性,突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态中长期的跟踪调查, 全面客观地反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2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原则

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如毕业生、用人单位、家庭、高校、政府、社会等)对高等教育价值实现程度反映的总和,属于相对的、主观的、多元的、动态的概念[8];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具有多维度、多视角的特点,而从就业质量评价的功能和作用出发构建指标体系, 应该使反映毕业生就业现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情况等三个方面达到平衡。因此,构建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3.2.1 全面性和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指的是指标体系要统筹就业质量各个方面的要素,在保证体系化的基础上,能够全面、真实、客观、有效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态。 系统性原则是指各个要素之间要具有逻辑合理性, 指标选择要充分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之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

3.2.2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多维的过程[9],既包含量化性的统计,也包括定性化的描述。 因此,指标选择要兼顾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 从而能够更加科学、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态。

3.2.3 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质量评价过程既涉及薪酬等客观因素,又涉及签约双方的满意度等主观因素。 主客观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主观因素会影响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也会给主体带来主观感受。所以,全面考虑主客观因素,才能更有效地评价就业质量。

3.2.4 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

可操作性是评价的基础, 如果选取的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实施,则评价工作就无法进行。 同理,指标选取要可行,相关数据材料要容易获取和测算,便于对比和分析。 所有指标都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易于量化,便于理解,易于数据采集。另外应注意,不同指标之间是并列关系,是基于同一个分类标准确定的,内涵外延都应该比较清晰。

3.2.5 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原则

就业质量评价既要反映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性要求,也要兼顾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客观现实。因此,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将宏观指标与微观指标结合起来,不仅要反映学生个体的情况,也要把控大局,用宏观指标指引微观指标,在微观指标中映射宏观指标,丰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内涵。

4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指在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 毕业生满足社会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要求的综合。 通过查阅、借鉴相关文献[2-3,8-9]及专家讨论,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设计为:就业能力、就业结果、就业水平等3 项一级指标,下设12 项二级指标、28 项三级指标和40 项四级指标,指标体系突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兼顾用人单位及社会贡献等相关方面,详情如表1 所示。在进行指标选取时,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就业导向,关注就业质量评价对高职教育教学和就业服务育人成效的反馈, 同时注重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指标主要包含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数量指标主要涉及反映就业总体规模和水平的指标,如初次就业率、面试邀请的数量等;质量指标主要反映就业要素与就业质量之间的联系,如基础能力满足度等。因此,相关指标可分为三种类型进行评价,即五分制、均值和百分比。

表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Tab.1 Employ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4.2 “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赋值

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层次分析、 主成分分析、专家评估法等。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多项指标和相关方,且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互作用,使用专家评估法能够充分吸收各相关方意见,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本文选取专家评估法来确定指标权重。 其具体实施过程为:第一轮为专家评分,由各位专家独立进行指标评分;第二轮仍专家评分,但在打分表中增加了第一轮专家评分的统计结果(均值、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 最后,根据第二轮回收的专家评分表进行统计分析, 得出四级指标的权重(如表1 所示)。专家选取覆盖高职院校就业人员、学科教育专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往届高职院校毕业生等。

5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

5.1 就业质量指数计算公式

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EQI)可以用公式(1)表示:

其中,i4k为四级指标(最末级指标)得分;ω 为四级指标权重,等于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在相应层级权重值(ω1kω2kω3kω4k)的乘积;k为相应层级所对应的指标数。

5.2 取值范围与转化规则

就业质量指数采用5 分制评价,即EQI 的得分范围为[1,5],也即i4k的得分范围应为[1,5],得分越高,表示就业质量越好。除部分指标自身为5 分制结果外,其他两类指标需要转化为5 分制结果。其转化公式分别为式(2)、式(3):

百分比类指标指数转化公式:

式中,Pj为专业j 末级指标的原始百分比,如调查就业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比例等。

指标体系中存在负向百分比指标(离职率),在计算时可先转化成正向百分比,然后再代入公式(2)进行计算,即把公式中的P 替换为1-P 即可。

均值类指标指数转化公式:

式中,vj为专业j 末级指标的均值水平, 如薪酬、求职结果等;max(vJ)、min(vJ)为学校各专业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6 结语

高职院校毕业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在技术技能人才方面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其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对于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质量评价不仅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更是呼应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现实探索。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对“双高计划”建设高职院校的重要考核要素。本研究立足高职“双高计划”建设要求,从就业能力、就业结果和就业水平三个维度, 构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旨在为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提供更加合理的评价工具, 为高职院校构建招生—培养—就业反馈机制提供支撑, 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