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惑的证治

2023-11-01 16:26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王颂歌杨英冯文杰付建利娄玉钤张攀科刘传慧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9期
关键词:风湿病外阴瘀血

李满意 刘红艳 陈传榜 王颂歌 杨英 冯文杰 付建利 娄玉钤 张攀科 刘传慧

【摘 要】 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狐惑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狐惑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4型:邪实候(湿热毒结证),正虚候(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痰瘀候(瘀血痹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狐惑;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特殊痹;风湿病(痹病);虚邪瘀;证治;中医药

狐惑是因湿热毒邪内蕴,循经上攻下注或痹阻经络,日久脏腑亏虚,引起以口、咽、眼、外阴溃烂等为主要表现的风湿病[1]。狐惑为特殊痹之一[2],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3-4]。狐惑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列有专篇论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列有“伤寒狐惑候”。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论曰:“伤寒论狐惑病……治法上重用清热泻火,祛湿解毒。”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及宋代《圣济总录》列有“伤寒狐惑”。《圣济总录》从虫论治本病,具有重要意义。明代朱橚《普济方》列有“伤寒狐惑”,载有大量治疗本病的方剂。后世医家多使用清热、利湿、泻下等内服汤剂的方法,同时也指出忌用灸法及热药。西医学的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综合征)可出现狐惑表现[4]。

1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复杂,多由外感湿热毒邪,或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或外邪不去,经络壅阻,血瘀痰凝;或脾虚湿浊之邪内生;或阴虚内热,虚火扰动;或湿热毒邪内蕴,壅滞上下,结于脏腑,阻于经络,浸渍肌肤,搏于气血而成。

1.1 伤寒致病 伤寒病后,不经发汗,邪郁不解,营卫不畅,而致本病。如《太平圣惠方》曰:“伤寒发汗不出,毒气在脏,或毒气攻于咽喉,为狐惑证。”《普济方》曰:“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之病。”

1.2 湿热毒蕴 感受热毒之邪;或忧思郁怒,致肝郁化热;或忧思伤脾,脾虚生湿,而酿成湿热。湿热毒邪蕴结于脏腑,弥漫于三焦,外攻于口、咽、眼、外阴乃发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夫狐惑二病者,……此皆由湿毒气所为也。”清代张璐《张氏医通》曰:“热毒郁于血脉,流入大肠而成狐惑之候。”

1.3 虫毒蚀伤 湿热毒邪腐败生虫,虫毒浊邪蕴结,蚀伤咽喉或二阴,发为本病;或肠胃空虚,虫食其脏腑,而致本病。如《诸病源候论》曰:“夫狐惑……虫食于喉咽为惑,食于阴肛为狐。”《圣济总录》曰:“饮食少,肠胃空虚,而虫为之不安,……而病名狐惑也。”元代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曰:“狐惑病,谓虫蚀上下也。”

1.4 脾阳不振 素体阳虚,或过用苦寒清热之剂,损伤中阳;或湿邪郁久损伤脾阳,甚则累及肾阳;阳虚湿浊不化,侵淫日久而致本病。阳气虚既不能托举生肌,又不能温煦血脉,且湿浊缠绵,皮肤黏膜溃疡久不收敛,持续不退,而为本病。如《太平圣惠方》曰:“伤寒,服冷药过多,寒气在脏,手足厥冷,……变成狐惑。”

1.5 肝肾阴亏 素体阴虚,或误用汗下等法,更伤阴津,導致肝肾阴亏,虚火血热;或湿热毒邪胶结,病久邪郁,伤阴耗气,病深日久,伤津劫液,必致机体肝肾阴精亏虚,而致本病。如清代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曰:“狐惑者,阴虚血热之病也。”

1.6 瘀血壅浊 湿热虫毒侵袭,蒸腐气血,化为瘀浊;或湿浊黏滞,阻遏气机,气滞则血瘀;或湿热之邪壅阻经络,血行不畅而瘀阻脉络;或热邪偏重,煎熬血液亦可致瘀,进而发为本病。如清代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曰:“狐惑,……湿热停久,蒸腐气血而成瘀浊,于是风化所腐而成虫者当矣。”

综上所述,狐惑发病多为伤寒致病、湿热毒蕴、虫毒蚀伤、脾阳不振、肝肾阴亏和瘀血壅浊等,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5]。其基本病机为湿热虫毒内蕴,壅滞上下,阻于经络,浸渍肌肤。其病位在口咽、眼、外阴等,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肝、脾、肾、心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湿热毒结、瘀血痹阻为主。湿热病邪可热化伤阴,导致肝肾阴亏;亦可湿化伤阳,导致中焦阳虚。故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多见。本病常致多脏腑损害,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

2 诊断要点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夏秋季多见。本病以反复发作口腔溃疡,或外阴部溃疡,或出现眼损害(如角膜溃疡、结膜炎、巩膜炎)为主要表现。一般是口腔在先,皮肤其次,眼疾在后。溃疡主要分布于舌、牙龈、上下唇内侧缘和口腔黏膜等处。单发或多发,米粒至黄豆大,重则波及咽喉部。溃疡部位常有明显灼热痛,甚则不能进食。亦可发生于阴茎、龟头、阴囊及女子阴唇等处,溃疡面凹陷,大小不等,疼痛明显。目赤如鸠眼,畏光,肿痛,甚则影响视力,可见角膜溃疡、结膜炎、巩膜炎。常伴有发热或低热,头痛,乏力,默默欲眠,食欲减退,脘腹胀闷,以及关节疼痛等,后期可致脏腑损害;或伴有结节性红斑、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皮肤针刺反应阳性等。

3 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早期多为湿热毒邪壅滞,以邪实为主,表现为目赤,口烂,阴溃,关节热痛等;若湿热内蕴,则食欲减退,脘腹胀闷,舌苔黄腻。中晚期多表现为中阳损伤,阴虚津亏,邪热留恋,瘀血闭阻,呈虚实夹杂之证,除见口咽、眼、外阴症状反复发作或溃疡外,还伴见关节酸痛或刺痛等表现。本病治疗可根据“虚邪瘀”辨证论治,邪实者,治宜清热除湿、泻火解毒;正虚者,治宜温肾助阳、滋补肝肾;瘀血者,治宜活血化瘀通络;虚实夹杂者,治宜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4型。

3.1 邪实候 湿热毒结证:口舌生疮、热痛,下肢红斑结节、发热,关节热痛,口苦咽干,默默欲眠,汗出,妇女带下黄稠,小便短赤,舌质红或红绛,苔黄或黄厚,或黄腻,脉弦滑数。以口舌生疮、热痛,下肢红斑结节、发热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毒侵袭,蕴久化热,阻于经络,结于脏腑,故见口舌生疮、灼热疼痛及下肢红斑结节、发热;热毒扰乱心神,则见默默欲眠;湿热熏蒸胆腑,则见口苦咽干;湿热迫津外泄,则见汗出;湿热流注关节,则见关节热痛;湿热下注,则见妇女带下黄稠,小便短赤,舌红或红绛,苔黄,脉弦滑数均为湿热毒结之象。

治法:清热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甘草泻心汤(《金匮要略》)加减。方中甘草清热解毒,补脾和胃;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人参、大枣和胃扶正。全方共奏清热化湿、泻火解毒之功。若溃烂而化脓者,宜赤小豆当归散(《金匮要略》)。方中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补血,祛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

3.2 正虚候

3.2.1 脾肾阳虚证 口咽、眼、外阴溃疡久不收口,四肢不温,大便稀溏,少气懒言,食欲减退,下肢水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以口咽、眼、外阴溃疡久不收口,四肢不温,大便稀溏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阳虚,或脾阳损伤,阳气虚不能托举生肌,而见口咽、眼、外阴溃疡久不收口;脾阳虚,失其健运,则见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少气懒言;阳虚温煦失职,气化失司,则见四肢不温,下肢水肿;脾肾阳虚,则见遗精阳痿,月经不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而弱皆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阳补肾,健脾利湿。

方药: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加减。方中制附子、肉桂温阳补肾;干姜温中祛寒;人参大补元气;白术、茯苓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全方共奏温阳补肾、健脾利湿之效。若气虚神倦乏力较甚者,加黄芪、党参;下肢水肿明显者,加川牛膝、木瓜、薏苡仁。

3.2.2 肝肾阴虚证 口咽、眼、外阴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腰膝酸软,关节酸痛,低热缠绵,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目赤干涩,视物不清,遗精盗汗,月经不调,舌红少津或裂纹舌、镜面舌,脉细数。以口咽、眼、外阴溃疡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腰膝酸软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素体阴虚,或湿热毒邪胶结不解,日久肝肾阴亏,导致口咽、眼、外阴溃疡反复发作;肝肾亏虚,筋骨关节失养,则见关节酸痛,腰膝酸软;阴虚内热,虚火扰动,则见低热缠绵,五心烦热,口干咽燥,遗精盗汗;肝血不足,则见目赤干涩,视物不清;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肝肾阴虚之象。

治法:滋补肝肾,养阴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味。方中熟地黄滋肾阴、益精髓,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滋肾健脾补肺。上述三药共成三阴并补,以滋肝肾真阴。泽泻配熟地黄泄肾降浊,牡丹皮配山茱萸泻肝火,茯苓配山药健脾渗湿,加菊花、黄柏养阴清热。全方补中有泻,以达滋补肝肾、养阴清热之功。若外阴溃疡持久不愈者,加生黄芪、白蔹;腰酸膝软较甚者,加菟丝子、杜仲、川牛膝;目赤干涩者,加枸杞子、青葙子;五心烦热甚者,加知母;夜卧不安者,加夜交藤、酸枣仁。

3.3 痰瘀候 瘀血痹阻证:口咽、眼、外阴溃疡反复发作,关节刺痛,皮肤可见硬结节,疮面色暗,皮肤瘀斑,面色晦暗,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细涩或沉涩。以口咽、眼、外阴溃疡反复发作,关节刺痛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邪滞日久,血行不畅,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见溃疡反复发作,疮面色暗,皮肤瘀斑;血行瘀滞无以上荣,则见面色晦黯;瘀阻经络关节,可见关节刺痛;瘀阻皮肤,则可触及硬结节;舌质黯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涩皆为瘀血痹阻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活络效灵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加减。方中当归、丹参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兼以养血;制乳香、制没药活血止痛;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黄芩、龙胆草、竹叶清热除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若畏寒者,加制附子、干姜;湿邪重者,加独活、泽泻;疼痛甚者,加威灵仙、醋延胡索、全蝎。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15岁,2022年4月19日就诊。以口腔溃疡伴多关节肿痛4年为主诉。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腔溃疡,渐出现双膝关节疼痛,偶有肿胀,肿处发热,双腕、双手部分指间关节肿痛,双手无明显僵硬感,至新鄉市某医院诊断为白塞综合征、回纹型风湿症、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予口服甲氨蝶呤片每次10 mg,每周1次,并注射生物制剂(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依那西普),效可。现症见:口腔溃疡,双膝关节疼痛,偶有肿胀,肿处发热,双腕、双手部分指间关节肿痛,双手无明显僵硬感,偶有低热,37.2 ℃,口干口苦不明显,怕风(双膝),阴雨天不明显,乏力不明显,汗出一般,纳寐可,大便干,月经正常。双手诸近端指间关节、远端指间关节压痛2级。脉细数,舌质红,苔薄黄。10岁时畏光羞明(虹膜睫状体炎),视力急剧下降。X线检查:双手诸骨骨质疏松,双腕关节间隙略窄。生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 mm·h-1,类风湿因子12 IU·mL-1,抗链球菌溶血素“O”68.18 IU·mL-1,抗环瓜氨酸肽抗体22.1 U·mL-1,C反应蛋白4.48 mg·L-1。总胆红素28.7 μmol·L-1,直接胆红素10.7 μmol·L-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66×109·L-1,红细胞计数4.33×1012·L-1,血红蛋白134 g·L-1,血小板计数216×109·L-1,淋巴细胞百分比2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2.61%。西医诊断:白塞综合征。中医诊断:顽痹(肝肾阴虚证)。治宜滋补肝肾。中成药:舒督丸每次10 g,每日3次,口服。服用1年。

2023年4月19日二诊,患者精神状态较前改善,但口腔溃疡改善不明显,曾在当地医院给予生物制剂注射用依那西普2年,关节疼痛缓解。现仍口服甲氨蝶呤每次12.5 mg,每周1次;叶酸每次5 mg,每周1次;沙利度胺每次25 mg,每日1次。口腔溃疡4个,色红、疼痛,伴乏力,无汗出,无怕风怕冷,纳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红细胞沉降率7 mm·h-1,肝肾功能正常。西医诊断:白塞综合征。中医诊断:狐惑(湿热毒结证)。治宜清热除湿,泻火解毒。方用甘草泻心汤,药物组成:甘草15 g、清半夏15 g、黄连3 g、黄芩9 g、干姜9 g、大枣9 g、党参9 g。5剂,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舒督丸每次5 g,每日3次,口服;瘀痹平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2023年5月2日三诊,患者服中药5剂,口腔溃疡由原来4处减少为1处,又在当地按方取药5剂,口腔溃疡消失。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白塞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狐惑(属邪实候湿热毒结证)。治宜清热除湿,泻火解毒。方用甘草泻心汤,方中甘草清热解毒,补脾和胃;黄连、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干姜、半夏辛燥化湿。上药清热化湿解毒以祛邪为主。人参、大枣和胃扶正以固虚,同时干姜温阳通脉以防瘀。全方以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补虚,同时防瘀。虽以清热化湿解毒祛邪为主,未言虚和瘀,但却体现“虚邪瘀”的辨证。故用此方治疗本病多获佳效。正如《金匮要略》所谓:“狐惑之为病,……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

5 预防与护理

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树立信心,保持心情舒畅,坚持治疗。避免湿热等邪,预防感冒,症状严重时注意休息。保持溃疡面清洁,促进愈合。防止发生皮损。饮食有节、清淡,忌油腻及辛辣刺激之品。戒烟酒,勿劳累。

6 转归预后

本证初期,多以邪实为主,用药得当,每多痊愈。若治疗不当或调护失宜,则病情迁延;由于本病多感湿热病邪,湿热蕴蒸,缠绵难解,易使病情迁延难愈;邪热内炽,伤阴耗津,易形成虚中夹实之证;若过用苦寒重剂,或湿浊久蕴,损伤中阳,致脾失健运,可使病情缠绵难解。若治疗有误,或调护不当,则病情常反复发作,口、咽、眼、外阴损害日久不敛口,眼部症状加重,可出现化脓,甚至失明。

7 结 语

狐惑初发多为伤寒病后,脏腑积热、胃火偏旺,湿热虫毒内蕴,充斥上下,走窜于口、咽、眼、阴部而发溃疡;湿热病邪壅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瘀浊内生。病久或脾失健运,湿热久羁;或肝肾阴亏,虚火内炽而致病情反复缠绵难愈。病因虽繁,但概括起来不外“虚邪瘀”三个方面。基本病机为湿热虫毒内蕴,壅滞上下,阻于经络,浸渍肌肤。本病病位在口咽、眼、外阴等,可涉及肢体关节,与肝脾肾心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实证以湿热虫毒、瘀血壅滞为主。病久湿热毒邪不去,或伤津劫液,阴虚内热;或湿邪伤阳,脾肾阳虚,形成虚证或虚实错杂的证候。虚证以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为主。本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心等脏腑受损为本,湿热毒结为患为标。本病根据“虚邪瘀”辨证论治,治疗上要灵活兼顾“虚”和“实”,补泻兼施,标本兼顾。发作期邪实为多,以泻为主,以补为辅,或清热解毒,或除湿杀虫;缓解期以虚和瘀为主,虚以补为重,助之以泻,或温阳健脾,或滋阴清热;瘀血者活血化瘀通络为主;虚实夹杂者应攻补兼施,扶正祛邪。素体强壮,正气不虚,感邪后发病较轻者,易于治愈,预后较好;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脾失健运,感邪后则发病较重,病情易转为慢性迁延性,常反復发作。因此,应积极正确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娄玉钤.狐惑的源流及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8,7(3):54-59.

[2] 娄玉钤,李满意.特殊痹的源流及临床意义[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1):49-57.

[3]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4]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94-299.

[5]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收稿日期:2023-06-15;修回日期:2023-07-18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函〔2022〕1号);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2.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3.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7;4.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信作者:李满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18号,limanyi.

2006@163.com

猜你喜欢
风湿病外阴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加味五味消毒饮熏洗坐浴治疗外阴白斑病验案2则
风湿病 你了解多少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风湿病能彻底治愈吗?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惹人痒的外阴白斑
藏医风湿病护理概述
中医风湿病科临床实习带教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