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与路径选择

2023-11-04 15:10庞桂甲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石 宇,庞桂甲

(1.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2.兰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和一脉相承的价值追求,它在促进国家层面的凝心聚力、社会层面的和谐发展、家庭层面的幸福美满、个人层面的素养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千百年来,无数志士仁人在家国情怀的砥砺下,以修身正己、保家卫国、心怀天下为己任,奋力绵延着中华民族的国脉和邦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1]18,这为我们新时代新征程的家国情怀培育指明了方向。新时代青年既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既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也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贡献青春力量,要把个人理想融入中国梦、世界梦中,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绚丽绽放。

一、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核心要义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家国共同体是一个不需要过分强调的概念,个人与国家的紧密相连、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也是不争的事实,对家和国的深情大爱往往是中华儿女自然的情感流露。家国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人们对于家庭、国家、天下的一种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2],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对家、国、天下的深沉情感。这种情感往往内化为个体的崇高价值追求,外化为个体对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激励着人们从独善其身走向兼济天下,在将家庭责任融入到报效国家的担当中实现爱家与爱国的辩证统一。

中国古人在家国意识的影响下,自觉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家国天下相关联,主张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依循“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3]的价值逻辑指引,将“修齐治平”作为个人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样一个层层递进、不断扩展的家国情怀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家国情怀的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但重视家庭的传统、爱国主义的精神以及胸怀天下的担当是其始终不变的内核,并且在新时代更加丰富。家国情怀饱含了个体对家庭、国家、人类等三个层次的共同体的深情大爱,培育个体对家庭的依恋、对国家的热爱、对人类的关怀是涵育其深厚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而激发个体对家庭、国家、人类的责任担当则是涵育家国情怀的旨归。

(一)涵养深厚的家庭依恋,推进家庭家教家风一体建设

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必然包含了个体对家庭的爱与依恋,个体对家庭的情感归属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一方面,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庭不仅是身体的栖息场所,更是心灵的寄托和情感的归依,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也是最能激发个体保家卫国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所在。“立爱自亲始”“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4]等传统观点都认为仁爱之心的培养要从重视亲情、孝顺父母开始,并由此逐步扩展到仁爱百姓、博爱万物。另一方面,家庭也是个体与社会发生链接的重要依托,它承载着满足个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基本需要的诸多功能,是整个国家和社会中最基本的存在单位,而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文明向上又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家国情怀的涵育要注重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让家庭成为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场域。

为此,新时代家国情怀涵育要大力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的优良传统。首先,从倡导重视家庭、珍爱亲情开始,引导个体将对家人的爱逐步扩展到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情大爱乃至对人类的广博之爱。其次,要注重家庭文明建设,在家庭中发扬向上向善的传统美德,涵养家庭成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现代公民意识和爱家爱国的家国意识。最后,要激励个体将对家庭之爱上升到对家庭之责,在维护家庭、建设家庭、为家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厚植爱家爱国的情怀。

(二)培育深沉的爱国情怀,促使青年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家国情怀内在地包含了个体对国家、民族的深沉之爱。如果说爱家是涵育家国情怀的起点,那么爱国就是涵育家国情怀的核心意旨,是个体在明确家国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超越家庭之爱的理性认知和思想升华。家庭是个体的依托,国家则是个体和家庭的强大后盾,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充分发展和家庭的幸福美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5]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中华儿女对家庭的悲欢离合与国家的兴衰荣辱之间的辩证关系有着极为深刻的体悟,对家国相依、爱家与爱国的辩证统一有着高度的认知,并对“爱国是高于一切的”有着强烈的认同。古往今来,无数的志士仁人正是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保家卫国、慷慨以赴,谱写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赞歌。

时代虽有变迁,爱国一脉相承。“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1]7涵育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要着力培育其深沉的爱国情怀,传承和发扬以国为家、爱国如家甚至爱国忘家的优良传统,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以爱国为坚定追求,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积极挺膺担当、勇于吃苦奉献,时时想到祖国、处处想到人民,为祖国的前途而奋斗,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实现个人进步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广阔征程上书写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

(三)厚植深切的人类关怀,促使青年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担当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并且仍将证明,只有胸怀天下、视野宏阔,始终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一边的民族才会永远屹立不倒。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胸怀天下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在倡导爱国的同时,也内在地包含了观照世界的自觉,“民胞物与” “兼济天下” “四海一家” “协和万邦” “天下大同”等思想无不彰显着中国人鲜明的天下观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自觉将本国的前途命运与全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与“为世界谋和平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坚持顺应时代潮流与把握历史主动的辩证统一、营造自身良好发展环境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辩证统一、赢得自身发展与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辩证统一、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与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辩证统一中实现了“立己”与“达人”的相统一,在国际社会中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和担当[6]。新时代以来,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7]

为此,新时代家国情怀涵育必然内在地包含了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人类发展与进步事业的强烈担当、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为。放眼未来,新时代青年要赓续和传承好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秉持宏阔的国际视野、厚植兼济天下的人类关怀、锤炼舍我其谁的历史担当,关注世界局势变化,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关心人类前途命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共同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二、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基本要求

家国情怀培育不是抽象的,也不是刻板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丰富的,并且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有不同的要求。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需要突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强化历史文化教育及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使家国情怀成为根植于广大青年内心深处的坚定追求和行动自觉。

(一)突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时代主题

家国情怀作为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在激发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等方面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中华儿女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同心同向同行,积极投身革命救国、建设兴国、改革富国的伟大实践,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挑战和考验,中国梦绝非轻轻松松就可以实现的。为此我们尤其需要增强战略定力、保持奋斗状态,以家国情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家国情怀涵育的价值旨归。作为新征程上进行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广大青年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尤其需要培植精神家园、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强国行,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相关联,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青年报效国家的崭新篇章。

(二)强化历史文化教育及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

一个国家自身的历史文化是涵育其国民家国情怀的鲜活素材,而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则是砥砺国民家国担当的生动教材。家国情怀是深厚的情感认同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的辩证统一,通过历史文化教育可以培育青年高度的历史文化认同、涵养青年深厚的家国情怀,通过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则可以激发青年强烈的责任担当。

一方面,要加强中华历史文化教育。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底蕴,要着力引导广大青年深入了解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对中华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培育家国情怀打下坚实基础。系统的历史、文化学习能够引发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认同,进而涵养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另一方面,深刻的国情教育能够帮助青年准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保持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的平和心态。国情与形势政策教育能够帮助青年清醒认识国际形势变化及世界变局,深刻体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增强历史主动精神、发扬斗争精神,在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中践行家国情怀。

(三)坚持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

一方面,新时代家国情怀涵育要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明确的价值旨归。一是明确新时代家国情怀涵育的落脚点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时代不同,涵育家国情怀的要求也不同。家国情怀的涵育要与具体的时代要求相契合,服从和服务于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时代以来,我们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实现梦想的道路必然不是平坦的,这就迫切需要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责任使命、勇敢战胜一切风险挑战,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进。二是扎根中国大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育人资源。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新时代涵育家国情怀的宝藏,因此涵育家国情怀要坚持立足中国的原则。三是从中国具体的国情出发,将家国情怀的价值追求切实转化为服务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为国为民的情怀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结合中国实际,要以服务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原则。

另一方面,放眼世界,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审视人类文明、在广阔的国际发展实践中理解中国特色、在宏阔的世界发展大势中保有人类关怀等,也成为涵养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的必修课。一是要秉持人类关怀。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担当。作为负责任大国的青年,应当自觉保有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强烈责任担当。二是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丰富多样的客观存在是人类文明交流的前提和基础,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8]。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并不等于故步自封、唯我独尊,相反,我们要坚决防止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思潮泛滥,要以一种不卑不亢的开放包容心态去平等客观地看待和了解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并积极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借鉴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交流和学习中不断推动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三是要防范化解风险。首先,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人们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其次,在国际竞争不断加剧、国际形势日趋复杂的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以青少年为对象,利用国际交流、互联网等进行西方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的渗透,妄图通过“和平演变”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开放的同时加强警惕,防范和化解有关风险。

三、新时代青年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路径

家国情怀的培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项需要虚功实做的工作,尤其需要把功夫下到细微处、把工作做实做细。为此,要充分认识家国情怀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并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的涵育融入个人成长层面、家庭建设层面、学校教育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等,形成多渠道共育家国情怀的协同效应。

(一)个人成长层面:注重品德培养和本领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理想是指引人生前进的灯塔,能力是实现理想的基石。中国传统的伦理政治体系强调把“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作为“修齐治平”的基础,凸显了提升个人修养、增强个人本领对于实现人生理想、践行为国为民志向的重要性。家国情怀是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青年不仅要树立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而且要锤炼过硬的个人本领,如此才能在大是大非、风险考验、利益诱惑面前保持强大的定力,并始终保有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强大动力。在当代中国,践行家国情怀价值追求的具体要求和明确指向就是要自觉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青春力量。

一是要悉心教导青年着力加强个人修养,主动陶铸高尚品格,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坚定为国为民的价值追求。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理想信念是成事之要,是支撑个人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广大青年要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爱家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具体行动中。二是要严格要求广大青年自觉加强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实现远大人生理想和崇高价值追求奠定坚实基础。青年人应当“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10]。广大青年不仅要在知识学习的黄金期抓紧时间学习,更要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永葆积极进取之心,在立足本职、开拓创新中不断锤炼过硬本领,既能完成好日常工作,也能应对急难险重的任务,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时代新人。三是要将家国情怀价值追求落到实处,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中。践行家国情怀价值追求不能仅仅停留在深厚情感认同层面,而要上升到强烈的使命担当层面并最终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历史和现实赋予新时代青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广大青年要勇于担当、奋勇向前,为增进人民幸福、实现国家富强、推动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家庭层面:重视家庭建设和家庭育人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中强调:“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才。”[11]家庭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涵育家国情怀的重要场域。为此要加强家庭建设、重视家庭育人功效的发挥,让个体在家庭的熏陶滋养中厚植家国情怀。

一是要打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为下一代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要积极传承和发扬传统家庭美德,构建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亲相爱的健康氛围,让个体的身体和心灵都能在家庭中得到充分的休养,让下一代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中成长为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二是要培养良好家教、传承良好家风,积极引导家庭成员树立向上向善的崇高追求。“家道正, 而天下定矣。”[12]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下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要自觉肩负起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要善于从点滴小事中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 远离假丑恶”[1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要把爱学习、爱祖国、爱劳动的观念传递给孩子,让家庭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场域,让青少年厚植爱国爱家的情怀。

三是要充分发挥家庭的基本功能,为个体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保障,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要素,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社会基本组织,它承担着生育、生产、消费、扶养和赡养等诸多功能[14],在促进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年轻人在人生成长的诸多重要阶段都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和全力保障,比如接受教育、结婚、买房、照顾小孩等重大人生任务的完成,无不需要父母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实际上,家庭内部的互帮互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是个体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三)学校层面:加强思政课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重视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15]同样,要把家国情怀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突出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强化校园活动的涵养性作用,在全方位的浸润渐染中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播撒到广大青年心灵深处。

一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将家国情怀涵育作为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将这一教学目标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设计、教案编写、课堂讲授等环节,切实推动家国情怀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其次,要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16]。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将家国情怀教育以具体、实在的方式融入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最后,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17]。建立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强化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增强其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突出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首先,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在涵育家国情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要让有信仰有情怀的人去讲思政课,让“思政课教师自带政治属性”[18];同时要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促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种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思政课“讲道理”的政治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及时将时政热点融入课堂教学。要积极回应学生对国际国内热点事件的关注,正确引导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与评判。最后,注重通过国际比较来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事物的特点和特色往往因比较而鲜明,要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开阔视野、在比较中坚定信念、在比较中取长补短。通过对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客观比较,可以让学生修正认识偏差、吸取经验教训,在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中厚植家国情怀。

三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浸润性作用[19]。首先,要加强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整体环境着意布局,将校园打造成既温馨舒适利于学习、又隐性融入家国情怀教育主题的场所,让家国情怀教育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日用而不觉中得到深度的浸润渐染。其次,要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规范建设。要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学校的制度规范建设,以学风教风校风校史建设突出家国情怀教育,通过规范学生的语言行为来强化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念。最后,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筑由班级活动、党团活动、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构成的多层次活动体系,在活动中融入家国情怀主题教育,让学生的家国情怀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社会层面:建立健全实践育人机制

实践育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参加社会实践是新时代青年深入了解社会、全面认识国家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既可以增长才干和见识,又能深入了解民情、社情、国情,从而增强广大青年服务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感[20]。

一是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载体。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的组织者,形成了以校园实践、党团活动、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为主要形式的实践。当代大学生作为参加实践的主体,在保证个人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尽可能地以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深刻的学思践悟中砥砺家国情怀。二是促进实践育人的制度化建设。当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主要集中在暑期,存在时间较为紧张、形式较为固定、评价机制缺乏、效果难以检验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育人效用的发挥。为此要加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建设,探索形成常态化、长效化、制度化的实践育人机制。三是扩大实践育人的有效覆盖面。当前高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几乎都无法做到全覆盖,能够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只占到整个学生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因此实践育人的效果也大打折扣。为此要想方设法扩大学生的参与度、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让实践育人尽可能覆盖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

四、结语

古往今来,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华文化中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民族能够历风雨而不倒、经磨难而不衰的根本所在,在增强民族国家凝聚力、推动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增进家庭温馨和睦、激励个人修身进步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立足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涵育要着力培养青年对家庭、国家和人类社会的深厚情感,将家国情怀的涵育融入个人成长层面、家庭建设层面、学校教育层面、社会实践层面等,形成多渠道共育家国情怀的协同效应,促使广大青年在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谱写绚丽的人生华章。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