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措施探究

2023-11-07 13:55李芹青岛西海岸新区育英初级中学山东省青岛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法律

■ 李芹(青岛西海岸新区育英初级中学/山东省青岛市)

法治社会下,每一个人必须了解法律,遵守并维护法律。教师要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渗透法治教育,进一步提升法治教育效果。通过渗透法治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其法律知识掌握程度。尤其是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做好这个阶段的引导教育工作,通过渗透法治教育,可以让他们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因此,中学教师有必要做好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工作。

一、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能够满足教学改革需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法治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具体措施为:

(一)满足教学改革需求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目标,在于塑造学生思想品格,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与相关制度。中学生社会阅历有限,对很多道德与法治内容理解程度不足。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难度提升,学生要独立思考社会生活与制度,最终得出自己的见解。借助法治元素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利用社会问题素材剖析中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点,能够使学生产生新的理解。在课堂教学时渗透法治教育,需结合教学进度进行选择,树立完成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部分学生觉得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枯燥、无趣,说服力不足,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选择合适的案例佐证教学观点,侧重理论教学,使得很多学生认为只需要背诵相应知识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没有主动思考与研究教材内容。法治教学可以将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选择社会热点法律问题,让学生依托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相关知识点。同时,法治教育能将生活中的知识点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点。

(三)提高学生法治素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侧重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缺少联系,很多学生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隔开,无法利用教材内容解决生活问题。法治教育以实际生活为着眼点,融合知识与生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熟练利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剖析法律现象,能够逐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法治教育背景下,开展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将其归纳如下:

(一)每周教学课时有限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每周仅有2课时,且教学时间与空间存在限制,课堂上只能向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点,按部就班地根据教材讲授内容,很少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问题的机会,对于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教师会直接给出答案,或是选择无视,避免影响自己的授课节奏。

这种教学方式难免会消磨学生的学习激情,影响道德与法治课堂建设。与此同时,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课时有限,远少于语文、数学等课程,造成部分教师与学生认为其就是兴趣课,学不学无所谓,只需要完成学习任务即可。同时,很多教师觉得教学难度大,导致教学效率偏低。

(二)忽视培养道德与法治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教师多选择围绕重点理论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道德与法治思维。如,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师生互动时,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倾向于选择综合能力强的学生,保证课堂讨论效率,也能避免学生提出其他问题,实现课堂教学的无缝衔接。

但这种看似高效的学习模式,不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如实验探究时主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侧重考查教学完成进度,忽视培养学生认知感受,这影响到高效课堂建设,也不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三)学生思维模式僵化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教学理念陈旧,不尊重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使得教学模式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很少给予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机会。学生逐渐形成固定思维,认为教师讲的答案就是绝对正确的,缺少质疑的勇气,影响到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同时,道德与法治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但在实际中,学生经常出现无法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无法灵活运用知识点。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日常课堂上不愿意主动学习,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措施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要选择合适的渗透点,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限制,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学目标,具体措施为:

(一)筛选合适的法治案例

中学生因为所处环境较为单一,因此很少有机会接触法律,导致其法律意识薄弱,对于法律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对此,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这一特点为其创造教学环境和条件,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微课或者多媒体教学,通过视频形式为学生导入法律案件,使其能够直观感受到法律的存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人性、法律进行了解,从而主动投入其中,积极学习法律相关知识。

例如,学习《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时,根据现在私家车数量较多,而且一些家长喜欢喝酒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个“酒驾撞人逃逸最后被捕并判刑”的视频,在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内容的同时,针对肇事者所违背的交通法、刑法等法律知识进行了解。如此,教师可以针对此一类型的案例展开针对性讲解,包括法律对于被害人的保护,在受到伤害后需要采取的维权手段等。这些方式是在保障公民基本权益的同时维护社会安宁稳定。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意识到法律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而积极学习法律相关知识,从而学以致用。

(二)组织课堂实践活动

就当前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而言,学生在其中主要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这也导致其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非常浅显,对于法律内容尚未形成自己成熟且全面的见解与看法,长此以往,对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阻碍很大。为此,教师可以将每周的主题班会利用起来,开展一些法制类话题辩论赛,通过一些争议性话题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通过参与辩论,加强其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

比如,在学习《秩序和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就“交通法存在的必要性”展开辩论,将认为“存在是必要的”一方分为正方,而“没必要或无所谓的”一方分为反方,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的辩论立场,同时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对自己的论点进行佐证。在完成资料查询这一环节后,辩论开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挑选论点较为新颖、有说服力的同学上台辩论,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辩论中,正方会拿出各种交通法存在的证据,而反方在不断反驳中对于交通法的理解也会更全面,形成正确的法律认知,以此教会学生从正反两面看待法律。而教师在整个辩论活动中只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会后总结。通过这种教师放手,学生组织和开展的辩论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三)采取生活化教学

1.明确生活化教学目标

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活化教学,要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目标,切实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作用。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合适生活元素,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深入剖析教材内容,准确选择教学方向与素材,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教学结构。

如讲解《我国基本道德与法治制度》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理解中国的基本道德与法治制度,对照西方国家的道德与法治制度,结合西方国家政策与社会现象,衬托我国道德与法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可以选择抗洪救灾、公共建设等内容,可以让学生理解中国道德与法治制度的先进性,逐步培养其民族自豪感。

2.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

在开展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时,需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可以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主动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课堂教学来自生活,教师要总结生活中所蕴含的道理,也不能让课堂教学脱离现实生活。

如在学习《情绪调整》时,教师可以提前将快乐卡片发给每一名学生,当学生心情烦闷时看一下快乐看片,及时缓解自己的情绪。在自己快乐时也要打开快乐卡片,将自己的快乐再加到卡片上。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是包容、开放的,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强制学生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利用教材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习《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时,如果教师可以列举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元素,常见的不履行公民义务的案例,或是播放一些简单的普法视频,并且将生活中有的商家随处张贴广告的行为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就能够加深学生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拉近师生关系,顺利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3.塑造生活化课堂氛围

中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氛围塑造,能够结合生活案例并从生活角度出发,在社会实践中运用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让学生感知到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在教学方案设计时,教师要引入情境教学,设计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课堂情境,增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趣味性。

比如,在进行《市场经济》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个群体——买方与卖方,买卖过程中双方都要保证自身利益,出现卖方抬高价格、买方压低价格的情况。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中蕴含的经济常识。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计划经济案例,当时凭票购买东西,引导学生对比前后情景,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现阶段更加适合我国。通过这种方式塑造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四)结合学生具体情况

1.考虑学生的具体年龄

国内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研究认为:通常具有犯罪行为的青少年,会在10—12岁染上各种不良行为,13—14岁走上犯罪,14—17岁是出现各种犯罪行为的高峰期。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开展法治教育时,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侧重点。如,七年级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基础类普法教育,重点开展预防性教育;对于八、九年级学生则重点开展刑法方面的教育,培养其法治思维,避免学生出现犯罪行为。

2.考虑学生家庭情况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念,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实际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未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得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易怒等性格,日常生活中缺少主见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缺少同情心且极度自私等,这些都是法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在具体教学时,教师通过讲解《未成年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促使学生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更要在学习生活中规范自身行为,避免出现违规和违法行为。

3.考虑学生所处环境

一些学校中存在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正处于成长关键期,但其价值观念因为缺少家庭教育与引导,法治教育不到位,导致他们无法有效保护自己,甚至出现游走在违法边缘的情况。针对其缺失家庭教育且不易改变的情况,教师需要加强日常关怀,通过谈话、活动、送礼物等形式,提高法治教育的实效性。

4.针对不同社会环境

中学生尚未成年,他们对社会充满好奇,急于探索社会,但他们分辨能力不足,不了解社会,无法取舍利弊。这就造成他们很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如果缺少正确引导,容易走偏。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他们。如对于当前直播现象,容易造成学生的认知偏差。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摆明立场,坚决抵制内容低俗甚至违法的直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真实案例进行讲述,如明星偷税漏税等情况,顺利完成法治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方案,贯彻新《课标》的要求,主动转变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案例教学,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法治教学效果,顺利完成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实现课程教学与法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学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