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探究

2023-11-07 10:19孙凤舞
关键词:一站式场域育人

孙凤舞

(山西大同大学计算机与网络工程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智媒时代,在用户主体因素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多重作用下,学生思政教育呈现出自我“信息茧房”状态。[1]课堂之余的多数时间,学生客观上封闭于社区、主观上封闭于网络,在自我筑建的“信息茧房”内形成媒体自主、内容自主、价值自主的自我思政教育模式。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自媒体的两面性,在加强网络思政引领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社区在开展思政工作中的有利要素,如在教育客体上,学生在社区内驻足时间最长,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等表现最真实;介体上,学生社区内活动丰富,可以实现方法艺术、路径途径的综合应用;环体上,学生社区内有丰富的思政教育生活场景,饮食起居无一不在场景之中,具备寓教于景、寓教于情、寓教于行的有效要素。“三全育人”的全覆盖理念和社区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利要素双方面都决定了加大“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通过组织多元介质介入学生社区,改变原有社区内学生自我“筑茧”的思政教育状态,全方位建构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将学生社区建构成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阵地。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的理路分析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途径。实践可以产生认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丰富和更新认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认知领域。思政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区,主要立足于思政教育的实践逻辑。通过实践一方面对思政教育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扩展和提升;另一方面促进思政教育理论知识的外化,实现知行整合,达到知行统一。学生社区作为学生活动的第二聚集地,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行为方式,有丰富的实践活动在场域中发生。通过“五进”学生社区,将象征资本融入到学生社区群体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促进思政教育理论的实践外化提升,遵循以行为惯习检验思政教育成效的最终落脚点。

(一)聚焦育人目标重组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五进”学生社区有具体的人员构成及相当的内在素养。在这个场域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人员、团学干部等育人主体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壁垒,形成了各为主体又联动育人的思政教育体系。“五进”象征资本介入学生社区,通过内化于与场域的象征体系,逐步具有了合法化的效果,他们成为学生价值引领的核心力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鼓舞力、整合力、感染力和塑造力,引领社区内的学生形成共同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遵守共同的行为准则和纪律条例,形成“五进”象征资本核心引领,社区内学生动态适应的多主体共建、互建的思政教育主体。

(二)发挥象征资本“五力”优化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五进”学生社区有明确的目标导向、系统的整体规划以及动态的相互适应。在系列主题实践活动开展中,通过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进社区。在社区中,形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及传承民族精神、内化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等为介质的整体规划和动态适应。打破自媒体时代,学生自我思政教育“筑茧”的各自为政的思政教育状态。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通过“生活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实现“浸润性”的思政教育形态,达到“内生性”的思政教育效果。通过不断地渲染氛围,激发学生的自我发展动力,切实把学生社区打造成为优质的育人空间和培养时代新人的创新场域。

(三)基于惯习养成型塑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学生在社区内形成一个共同体。在共同体中,人与人之间可以安全地交往,满足尊重与被爱的需要。麦克米伦和查韦斯将共同体意识定义为“一种成员所拥有的归属感,一个成员彼此间及整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情,以及对成员的需求将通过他们对共同生活的认同而得到满足的共同信念”。[2](P86、87)当这种信念为场域中大多数或者所有参与者共同认同,场域目标成为集体的共同目标的时候,个体之间就会产生一种风雨与共的集体情感,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共同体意识。这种共同体意识必然会型塑集体惯习亦或个人惯习,逐步规范社区内学生的言行,将思想需要的满足外化为符合场域特性的行为习惯。[3]“五进”象征资本,在各类场域构建过程中,对场域内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情怀培养,引领学生爱国、爱校、爱社区,逐步规范言行、型塑惯习。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的实践探索

学生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区建设同等重要于家庭教育。宿舍既是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第一摇篮,又是产生矛盾的第一“战场”。[4]不同家庭出生、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性格特征的个体生活在一起,需要思政力量介入进行整合引导。思政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走进社区、走向学生。

(一)党团组织进学生社区,核心引领 党团组织内在的人员组成、思想素质、行为惯习都定格了其在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主要载体地位。党团组织作为潜在的象征资本,在学生社区内具有强大的政治引领力和集体感召力。建党一百周年是党史学习教育年,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为群众办实事系列活动。党团组织深入学生社区通过党员亮身份——佩戴党徽,亮承诺——签订办实事承诺书,亮标准——党群团同考核。开展“党员先锋岗”、“三亮践箴言”、思政进宿舍、毕业暖心行等系列活动,将学生党员的象征资本辐射力充分发挥在学生社区的每个角落、每个瞬间,使学生党员进一步提升身份意识,社区学生进一步提升对标意识。

(二)心理健康教育进学生社区,根源缓释 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进学生社区直接改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认知。在实际调研访谈中,有近90%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比较排斥,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占比不足2‰。通过心理咨询工作者、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开展“爱心接力”、“突破自我”、“邻里关爱”等活动,促进社区内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关爱,在学生社区内营造和谐、温暖、友爱的生活氛围,增加学生对社区、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安全感,增加学生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稳定的心理品质。

(三)安全保卫进学生社区,维稳处突 按照不同学科方向,结合社区内学生的实际分布情况,以学生公寓为单元,遵循便捷、高效的管理原则,按照专业、类别进行划区,统一部署实行安全保卫网格化管理。辅导员担任一级网格员,班主任担任二级网格员,学生会干部担任三级网格员,宿舍长担任四级网格员,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交错、分级管理、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综合监管的网格化安全保卫管理机制。[5]

做到日常保卫全覆盖、突发情况早介入。链条式上报、精准化管理,为学生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四)校园文化进学生社区,浸润育人 大学生在社区内不断学习、不断适应身边的环境,社区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着学生的思想素质,培养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调适学生的身心健康,挖掘学生的兴趣爱好。[6]在社区内通过提升学生社区文化活动的频率和内容的层次性来提升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开展社区文化节、宿舍创“艺”大赛、社区爱国卫生运动、书香宿舍等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社区、社区为家的意识。同时在多层次的文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凝聚力和团结意识,为社区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和谐共融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以更好地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作用。

(五)自律委员会进学生社区,民主自育 高校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应根据学生特点加强教师对学生自治的指导和引导,将社区作为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责任心、使命感,锻炼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场域。[7]学生自律委员会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实施民主管理的重要学生组织,是学生群体中进行自我教育管理的关键少数。其作为一个媒介,为社区内学生搭建畅所欲言的平台,具备自育、服务和维权的三重功能,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通过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统筹规划、分析研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五进”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育人效能分析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对施策群体和受众进行显效性问卷调查。问卷从党性意识、集体观念、文化素养、自律养成、心理健康五个维度进行设计,其问卷整体和各维度的科克隆巴科阿尔法系数(Cronbach'sα)均高于0.8,信度和效度良好。利用SPSS21.0等社会学统计软件对不同群体开展“五进”学生社区思政育人成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表1),从而呈现出“五进”学生社区实践活动的思政育人效能。与此同时,编制《“五进”学生社区思政育人效能访谈提纲》,对施策人员和受众进行访谈调研。

表1 不同群体开展“五进”学生社区思政育人成效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五进”学生社区开展结果进行施策前后配对样本t 检验,无论是施策群体还是受众在五个核心变量上都有显著提升。其中最突出的是在党性意识和集体观念方面,施策群体和受众均达到p<0.01 的显著水平。施策群体在开展活动前,党员身份意识仅仅停留在党支部层面,通过“四个三”活动进社区,开展“亮身份、亮标准、亮承诺”,设立党员先锋岗、对标对表践箴言,内在和外感都将其党员身份进一步凸显,集体意识进一步提升。开展“学史力行,为群众办实事”、党员联系团支部、党员包联学生宿舍等活动,通过党员自评、党团互评、群众测评,将受众完全融入到党支部活动中,受众群体从感官到心理都感受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示范引领力,感受到象征资本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激发力,不自觉地在党性意识和集体观念方面也得到显著提升。在文化素养、自律养成和心理健康方面,达到p<0.05 的显性水平,而没有达到p<0.01置信水平,是鉴于“实践——惯习”的良性互动养成需要持久的引导,短时间内思想上的满足难以实现认知倾向向行为习惯倾向的转变。还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学生社区打造思政教育场域的有利条件,积极开发社区思政教育场域的育人潜能,建构社区思政教育机制,持续推进“五进”社区的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四、“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的提升路向

“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是一项整体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主体、客体和载体的共同配合和相互协调,一体化推进方能彰显成效。

(一)主体层面:施策者要摸准脉象,合理、实时、有效搭建社区思政教育场域 一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与之以物,必择人所需用”。在已有的调查结果统计中,“参与社区‘五进’活动情况”一项中,选择经常及以上等级的学生占比38%,较以往学生活动参与“二八”现象有所好转,但相对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而言,其参与度并不高。没有积极参与、就没有切身体验,更谈不上思想认识的提高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一种积极的受众观,改变过去“受众绝对被动”的教育观点。其强调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的某种“能动性”。主动参与、积极体验才能达到实践育人的成效。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的建构,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把握文化主流、网络热点和价值走向等,开展学生关注度高、参与度高、回应率高的活动,摸准脉象、精准施策,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思政教育的潜在成效激发出来。

二是社会实践理论——“笃行致远,惟实励新”。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强调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倾向(惯习)契合思政教育场域,主动地与场域之间进行互动,逐渐促进师生对校园文化、社会历史的认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模式和认知模式。而实践感是植于场域之中型塑惯习的必备介质。只有将场域、惯习置于相互的关系中,场域才能有效运作和契合,“实践感”则是达成这一契合的纽带。[8](P172-174)可见实践是促进学生的行为和认知提升的核心关键。因此,“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过程中,要设计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实践活动,具有普适性又具有竞技性,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又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组织策划者又可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动向、观察学生的表现、总结实践的成效,为后续更好地设定实践主题、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做好准备。

三是亚当理论——“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施策者要及时地把握思政教育相关的政治、文化、社会动态,了解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才能保证思政教育朝着既定的教育目标开展。在时机上,应从危机事件中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应势而起、借势而进。在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节点,要先发声、发对声,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持续加强思政教育疏导的政治引领,在党的领导下迅速形成强大精神合力。尤其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价值预判,“快入、深耕、细察”事件现场,结合突发事件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与英雄人物,通过典型示范、榜样引领,牢牢守住思想阵地,坚定站稳政治立场。[9]

(二)客体层面:空间资源整合、功能机制明确,运行有序 需要将全校公共事务空间资源进行“一站式”的整合,分类别、分层次、分区域组织利用,服务于学生社区的育人工作需要。[10]

一是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课堂思政多是思政原理、时事要闻等理论知识内容,学生社区作为课堂思政教育的补充,要拓宽思政教育的渠道、范围和方式。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学科专业特点,如人才培养方案、学术前沿成果、杰出校友事迹等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分公寓、分专业、分年级、分楼层进行文化建设,打造特色社区、特色公寓。

二是加强功能站建设。在学生社区内植入党群活动站、自习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社区内运用各种功能站把思政教育工作搞活、做实。社区内植入功能站,更利于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进生活,打破自媒体时代学生信息来源“茧房”、削弱自建“回声室效应”。通过接触多种渠道、多类内容、多元价值体系的思政教育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加强工作室建设。学生社区增设工作室,一方面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距离,可以提高学生各项活动的参与度;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得到更快捷、更真实的学生思政教育动态数据,为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在学生社区内植入辅导员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学业辅导室、职业规划室等,服务学生更便捷高效,大幅度提高思政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载体层面:精准画像,多学科协作,共同施策 一是大数据赋能。2022 年9 月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换届大会上,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启动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提升大数据赋能平台上线。该平台将努力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大数据分析及精准画像,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海量的数据支撑和靶向依据。将大数据赋能平台积极引进学生社区,把思想政治教育抓在经常,精准捕捉社区内学生的真实表现,变“大水漫灌”式为“精准滴灌”式教育模式,大幅度提高思政准动向,提升育人效能。

二是多学科参与。大数据分析、算法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应用及思政教育宣讲、心理疏导、职业规划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需要教育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专业、马克思主义专业、心理咨询专业等多学科专业的教师、学者及管理工作人员集体参与、共同研究、精准施策。思政育人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事业,群策之为则成,群力之举则胜。

“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教育场域建构是践行思政教育“一线规则”的有力抓手。通过党政干部、专兼职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安全保卫工作者、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等进驻社区,将党性教育开到一线、将文化活动浸润一线、将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做在一线,开展全方位的指导和支持,形成一线育人合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力量更深入有效地开展思想引领。[11]

猜你喜欢
一站式场域育人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