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容笑貌浮眼际惜别永逝泪潸潸
——缅怀北京大学陈熙谋先生

2023-11-08 07:07
物理通报 2023年11期
关键词:电磁学陈先生北京大学

赵 坚

(昆明市五华区教育体育局、五华区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惊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陈熙谋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8月21日0时20分在京逝世,享年89岁,噩耗传来,内心深感无比悲痛.近年来陈先生身体状况不太好我是知道的,2022年春节前还电话问候过先生身体状况,说到下半年争取到北京出一趟差,同时去看望先生,不想这次问候竟成了最后的绝别……

陈熙谋先生1934年8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54年9月至195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9月留校工作,1992年8月晋升为教授,1999年9月退休.先生长期担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基础物理教学工作(图1),曾担任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中学物理科审查委员,《物理通报》杂志副主编,在教学、教材和演示实验建设等方面造诣高深,成绩卓著,其与赵凯华先生合著的《电磁学》于1987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主持编写的《物理演示实验》于1987年获第一届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二等奖;主持研制的《计算机辅助大学物理系列软件(普通物理部分)》于1996年获国家教育委员会优秀教材一等奖、于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的“《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于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他著作还有《电磁学定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常用物理概念精析》《原子物理学学习指南》《物理教学的理论思考》《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光学、近代物理》等.

图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电磁学课程组座谈研讨(左起:陈熙谋、赵凯华、陈秉乾、舒幼生、王稼军)

陈熙谋先生对于中学教育和教材建设也非常关心,2002年《物理通报》杂志社组织一批全国知名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育科学出版社)系列的编写工作,陈熙谋先生和《物理通报》杂志社吴祖仁先生就担任教材系列的总主编,笔者也有幸参与到其中必修1教材的编写.

初识陈熙谋先生要从我大学时代使用的《电磁学》教材开始,我想但凡大学读物理专业的学生没有不知道这部教材的,由于当时授课的老师曾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进修学习过,聆听过赵凯华先生和陈熙谋先生的讲课,因此,在授课时经常提及两位先生,令我在学生时代就对两位先生怀有崇敬之情,也期盼今后能有机缘与两位先生结识.与陈先生近距离接触要追溯到1997年7月《物理通报》杂志社在北戴河组织的一次学术会议活动,由于我在会议前征文活动中撰写的一篇文章获得二等奖,于是受到杂志社邀请参加会议,这才有了近距离接触陈先生的机会.当时陈先生作为《物理通报》杂志社副主编,在大会上做了题为“物理教学的理论思考”的学术报告,主要介绍与北京大学物理系普通物理教研室陈秉乾、胡望雨、舒幼生几位先生在《物理通报》杂志连载的系列文章,系列文章所反映的内容是几位先生针对北京大学基础物理教学的改革成果,《物理通报》编辑部汇聚成《物理教学的理论思考》(论文集)一书,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并作为大会资料下发与会者.陈先生学识渊博、为人谦和、令人敬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间,怀着崇敬的心情,诚邀陈先生合影留念(图2),并从此与陈先生建立起了长达26年亦师亦友的友谊,也正是通过陈先生引荐,后来有幸认识了仰慕已久的赵凯华先生,并与赵先生保持长达近20年的师友关系.

图2 陈熙谋先生与本文作者的合影

自从认识陈先生后,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没有少麻烦陈先生的,经常去电话向陈先生讨教或把用方格纸撰写的论文(当时电脑还未进入寻常百姓家)邮寄陈先生请教,陈先生每次都认真回信,字里行间,不但有对我所问物理问题的指导,甚至连标点符号、错字和不规范字都改的细致认真,从中深深感受到陈先生治学的严谨以及对我这个后学的关怀和帮助,此中点点滴滴,历历在目,每每回想,感激涕零…….记得在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电子在1897年就已为J.J.汤姆孙(J.J.Thomson)所“发现”,并且在20世纪初从实验事实,人们已经对电子的一些性质有了相当的了解,而α射线的本质问题直到1909年才被卢瑟福(E.Rutherford)所确定,那么人们为何不用电子做散射实验而要用α粒子做散射实验呢?为此,向陈先生请教,先生说他没有思考过这一问题,但为了这件事,百忙之中专门跑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后告诉我,历史上真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德国科学勒纳(P.E.A.Von Lenard)曾做过用电子在金属膜上散射的实验,勒纳从1903年起做了多年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较高速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所以原子不像是半径约为1 Å的实体,“原子是十分空虚的”.此问题后来通过深入思考并又查阅了一些文献,并在陈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文章“为何不用电子做散射实验”发表于《物理通报》2001年第3期;还有“平衡态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发表于《物理教师》2000年第12期)、“一道高考统一测试题引发的思考与争议”(发表于《物理教师》2004年第10期)等文章的发表,都离不开陈先生的指导和帮助.回想起这些,内心感激之情真是难以言表,久久难以平息……

陈先生为人谦和、不摆架子、乐于助人之处还表现在对我这位后辈的激励方面,记得先生曾经给我邮寄了几本他编写的书,有《新概念物理教程 电磁学》《常用物理概念精析》《大学物理通用教程·光学》《大学物理通用教程·近代物理》等,在每本书的内页上均会写上“赵坚老师指正,陈熙谋赠”或“赵坚先生指正,陈熙谋赠”(图3),既让我忐忑,又令我感动,先生的谆谆教诲激励着我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努力、成长,我一辈子难忘.

图3 陈熙谋先生赠予本文作者的教材

陈熙谋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先生对物理教育的执着精神和为人处事的人品为我辈树立了榜样.让我们踏着先生的足迹,学习先生高尚的道德品德、严谨的治学精神、甘为人梯的教育品质,为我国物理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不断努力.

先生千古、风范长存!

猜你喜欢
电磁学陈先生北京大学
永远的怀念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1)举行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探究式学习单开发中的应用——以中国科技馆电磁学学习单《奇妙的原电池》为例
高中电磁学学习常见问题及解决策略之我见
老板不知银行新规 被工人骗万元
逃逸
Le rôle de la lecture dans la formation desétudiants de langues vivantes
La solitude
基于校园网的电磁学试题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