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银棠先生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

2023-11-09 13:12杨海涛
壹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纳西族民间文学中华民族

◆杨海涛

各位领导、各位作家、专家,朋友们:

赵银棠先生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的老一辈著名女作家,也是最早发掘、整理和翻译纳西族民间文学的先行者,今年是赵银棠先生逝世30 周年,由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丽江市文联共同举办赵银棠先生纪念座谈会,能够借一次学术座谈会的机会,回顾总结她一生的文学足迹,向老一辈文学家表达礼敬,同时座谈思考,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向赵银棠先生学习什么,于今天能引发我们什么样的思考和启示,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体会,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我们要学习赵银棠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学发掘、整理和研究,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把个人的文学活动、艺术实践与中华民族精神牢牢结合在一起的大情怀。

赵银棠先生一生酷爱自己民族的文学遗产,正如她在文中所写的那样,在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关注纳西族东巴神话,并存心摸索探讨。丽江、玉龙雪山和当地的风情,是她文学的原乡,是她生命的灵都。她自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爱听朗诵诗歌。后来听说纳西民歌中有许多出色的诗句,便很想把它们翻译下来。可是当时已经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的人,一方面看不起本民族的民间文学,认为有伤风化,读书识字的不应该去过问。有一次,她到金沙江边去访问一位女歌手,借住在一位绅士家里,起初那位绅士对她很客气,后来知道她的来意,态度就完全变了,希望她迅速离开。……由于时代环境的限制,不论是请东巴念东巴经,或请本民族民间歌手说口头歌调,她都少有公开听记的机会。最后,她写《玉龙旧话》时,大小绅士们又以种种诽谤阻挠。因此,她更不敢让人知道她写什么,甚至连借阅《创世纪》材料的周汝诚先生,也不知道她要写些什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赵银棠先生依然没有放弃,正如她自己所言,“多年都是独我试步。”由于先生的执着与努力,我们今天得以看到一批用汉文记录和翻译的纳西族民间文学经典作品,如神话《创世纪》《东埃术埃——黑白战争》、民间长诗《鲁般鲁饶》及《蜂花相会》《鱼水相会》等传统民歌。

我体会,赵银棠先生纳西族民族民间文学的实践,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深深地热爱自己的母语文化,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纳西族民间文学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来看待,把自身个人文学活动与实践,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地结合起来,矢志不渝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今日纳西族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了开拓性、基础性的工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更应该象先生那样,接续薪火,点亮学术明灯,把以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上新的高峰。

二、我们要向赵银棠先生学习深入田野、深入民间、深入基层,坚持用脚做学问的治学品格,不断增强脚力、眼力、笔力、脑力。

赵银棠先生的文学活动是在丽江的故乡原野的跋涉中做出来的,是在牧场、田野与歌手一起劳动中做出来的。20 世纪40 年代,她便跟随马帮,勇敢地与赶马人为伴,餐风露宿,行走于云南西北边地,博采风情,考察文化,潜心收集纳西族神话、长诗和民歌,正如她在回忆文章中所写:“天黑前,所有的马匹,都顺次地把一只马脚系在驮子周围的大长索上。人的卧铺,有的较近火塘,有的紧挨驮架,有的就在马脚旁边。……我在迷糊睡醒之时,仰见明星满天;风声、鸟声、或远或近;衣被略微湿润,头发上也象结了露珠。似梦非梦,疑幻疑真,自身也像变成了大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太阳出来后,人马一同开始第二天的旅程。”

她写道:“从许多阅历里,我的确发现了自己的超越。从自尊自爱的基点上,甘于忍受一切冷酷的攻击和讥嘲。……如今,我把所有的悲痛隐藏着,我把我的梦和醉的影子追摄下来。”我们要像赵银棠先生那样不畏艰难、埋头苦干、立足田野民间做学问,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大文章。

三、感恩于党、感恩于时代,饱含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赤子之情。

步入新时期,赵银棠的文学创作进入一个旺盛的时期,她对党的文化文艺事业,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了新期待。1956 年,她接到省里参加民族民间文学工作会议的通知,她以激动的心情一字一句地把通知书看了十来遍。到昆明开会期间,她的心情时时处在兴奋状态,深切地体会到幸福快乐。她在《新时代给我的鼓舞》一文中写道:“在党的英明的民族政策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下,全国各民族不仅团结在伟大的大家庭里,而且不断地得到关怀帮助,让自己的文化遗产发掘、发展起来,像我这样年纪已过五十,对自己的民族民间文学又没有什么贡献的人,也受到这样的关怀鼓励和爱护,我的感激心情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今后,只要时间许可,我一定要在党的领导和同志们帮助下,抱着耐心审慎、虚心学习的态度,再去进行业余的民族民间文学工作。我很希望我能够按照自己民族文学的特殊风格整理出一些东西来。”1983 年,她曾在《玉龙旧话新编》后记中写道:“我愿借真理的火光,燃照着自己的心灵世界,并用自己的心灵火花,纪念这空前未有的光辉岁月!”

今天,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光辉的岁月。此时此刻,由赵银棠先生,我脑海里闪现出云南各民族一个个鲜活而亲切的名字。金国库、毕仕明、普振有,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彝族歌手和翻译家,才让我们发现了《阿诗玛》;陈贵培、庄相,正是有了他们的翻译,才让我们读到了傣族爱情长诗《召树屯》《娥并与桑洛》;正是有了傈僳族歌手李四益动人的歌喉,才让我们听到了《琵琶声响幸福来》;而有了杨森的翻译,才让我们认识了《梅葛》彝族创世史诗的价值。正是这些各民族文学家激情澎湃的天才创作,心口相传,不断累积和丰富着民族文学遗产宝库。因此,在中国民间文学辉煌的殿堂里,荣耀属于他们!

我们要向那些各民族优秀的民间文学家、翻译家,那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者致敬!他们是这些民族原创经典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岁月易逝,而经典永恒!对传承者的尊重,就是对文化的尊重。他们是中华文化浩瀚星空中不灭的星辰!

各位作家、艺术家,优良的文学传统和我们对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共同的学术追求与理想,把我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光辉岁月的中华文化繁荣时期即将到来,它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动人的华章。

猜你喜欢
纳西族民间文学中华民族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民间文学研究”征稿启事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对联与高校民间文学实践教学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