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独我试步”中勇敢前行
——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的文学之旅回顾

2023-11-09 13:12黄玲
壹读 2023年11期
关键词:纳西纳西族玉龙

◆黄玲

文学创作如何才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云南各民族作家一直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努力实践和探索着。在一些前辈作家那里,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生动的例子,从他们身上学习到可贵的精神。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就是其中之一。我早在2006 年写作《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一书时,就读到赵银棠的《玉龙旧话新编》,了解了她的文学创作历程。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取得的文学成果,都让人非常敬佩。

一、努力进取的人生

在众多纳西族女性中,赵银棠应该是幸运的。她是第一批走进学堂接受教育的纳西女性,也因此而成为纳西族历史上第一位女作家。

在时代思潮的影响下,丽江在上世纪之初开办了女子研习班,接受女孩子学习现代知识。赵银棠有幸能进入其中,成为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纳西族女性。她于1920 年毕业于女子研习班,1929 年就读于昆明昆华女子高级师范班,后来还进入东陆大学攻读文史专业。在近代纳西族女性中,赵银棠的学历非常令人羡慕。而那些和她同时期第一批进入学校受教育的女性,并没有她这般好运。有的中途辍学,有的虽然接受了女子师范教育,但进入社会后还是不能像男性那样顺利找到工作,独立生存。有人只好又重新回到家庭做家庭妇女。纳西族第一代知识女性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世代因袭的性别歧视并不会因为女性开始接受教育而得到改变。赵银棠因为家境比较好,父母思想开明,她又是家中的独生女,所以才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知识给了她勇气和毅力,使她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目标和追求。她甚至在结婚有了孩子之后,还渴望着冲出地域峽谷,去寻找理想的天地。将孩子托付给亲人,毅然到昆明读书深造。这在当时的社会,需要多大勇气才能冲破世俗的偏见和阻力。但是,在昆明的求学经历,对赵银棠思想的提高进步又是至关重要的。这里1911 年曾经发生著名的“重九起义”,结束了清王朝在云南250 多年的封建统治。后来名震全国的“护国讨袁”运动,又是云南率先发起。赵银棠求学时的昆明,可以说既有都市的繁华,又有社会观念的进步,在很多方面和全国都有着同一的步伐。甚至走在时代的前列。

赵银棠在昆明求学期间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也接触到一些新书刊、新思想的影响。在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回到丽江后,她曾经于1941 年创立了“丽江妇女会”,寻求妇女解放之路,为争取妇女的权益而努力奔走。但这条路却是充满艰辛和曲折。1942 年赵银棠因为面临失业的威胁和“愤时疾俗,忧焦不已”,只身赴重庆,一方面参观学习当地妇女会的工作,同时还想请人介绍到延安参加革命。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此次她有幸见到了郭沫若夫妇,得到郭老赠予的墨迹,还得到邓颖超的热情接待和鼓励[1]。回乡后,她又创办了“丽江妇女工艺社”,并随“边胞服务站”到丽江西北、维西、永宁等地宣传抗日,了解民间疾苦,采录风土人情和民间文学资料。[2]

作为纳西族的第一代女知识分子,赵银棠身上有着优秀的品质。她学习知识不仅仅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而是自觉地为民族、为纳西女性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她在丽江曾经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此外还收集整理了《东岩术岩》、《般绕班鲁》等长诗,发表很多研究探讨纳西族历史文化的文章。为纳西民族文化的发展尽了自己的努力。

二、心血凝就的《玉龙旧话》

奠定赵银棠在纳西族作家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女诗人”地位的,是她于1947年出版的《玉龙旧话》。这是一本系统地介绍纳西族历史渊源、风物名胜及纳西族文学的著作,而且出自一名女作家之手。此书问世后,引起云南文学界、史学界的普遍关注,有人称之为边地文学璀璨的奇葩。这是作家长期热爱和研究纳西文化的心血结晶,它对外界认识了解纳西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本书稿可以说是赵银棠情感和心灵的寄托,它的成书过程也历尽艰辛。全书完稿于1946 年,却没有出版的可能,只能闲置柜中。直到第二年才等来一个机会。赵银棠父亲教过的一位藏族学生李子方得知此事,愿意承担印刷费用。其时,赵父去世已经十余年,李子方的友谊令赵银棠十分感激。书稿送到居于昆明的纳西族历史学家方国瑜教授手中,于1947 年由他代为付印成书。而赵银棠则是在1949 年全国解放后才见到这本倾注了自己心血的书。

赵银棠在回忆《玉龙旧话》的成书过程时,曾经发表过一番感慨,她说:“从执笔到完稿,全在黑暗压力之下懵懂进行。东鳞西爪,兼收并蓄。”[3]这部作品的内容是比较芜杂的,有纳西东巴神话的研究整理,民间文化资料记录、有表达作家主体情感的诗歌、散文作品。其中纳西神话的收集研究,赵银棠早在30 年代就开始进行,但在那个时代却得不到任何支持。作为一个有幸接受文化教育的纳西知识分子,赵银棠对社会传统和观念对女性的压抑、束缚深有体会。多年后回忆往事时她还万分感慨:“一个少数民族妇女,莫说写作,连念书的权利都受限制。谁若稍稍露点头角,就被诽谤、讥笑、中伤,哪里还有请教求助的机会呢?多年都是独我试步。”[4]

好一个“独我试步”,生动道出了少数民族知识女性在写作道路上的孤独境遇。她虽然掌握了文化知识,第一次代表纳西女性获得面对历史发声的机会。但是面对古老威严的封建传统,还是感受到了不可言说的精神压抑。而觉醒的心灵又不允许她再回到重复了千百年的人生轨迹上去,仅仅满足于扮演一个妻子、母亲的角色。所以,她选择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开掘、研究。试图从发现与创造的活动中寻找精神的慰藉,也寻找到一个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这样就有了《玉龙旧话》这本负载着一代纳西女性理想愿望的作品的问世。

写作的路上虽然倍感孤独,但赵银棠却有一颗骄傲的心,她在书的“序言”中曾经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已下了决心,不久的将来,我要大胆地尝试一种创作,我要任凭理想与幻梦的飞翔,要创造玉龙山下的一个天国,如果这一息尚存的话。”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旧时代一个不甘沉沦的知识女性心灵的呼声。写作活动,成了支撑她理想和梦幻世界的重要方式。而梦的飞翔又使她的人生呈现出与众不同的价值和光彩。

赵银棠的写作活动是比较复杂的,受时代的影响很大。她的文体大多是文化随笔、研究论文、对东巴文学进行整理和改写。抒发个人心志的内容则采用了诗歌和散文文体,去充分表现纳西女性朴实细腻、情感丰富的特色。而她的写作题材则基本以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和风景名胜入文。体现了为自己“掘一口深井”的优势,使她的写作活动一枝独秀,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并在纳西族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三、在“独我试步”中勇敢前行

赵银棠是一个有梦想支撑的纳西知识女性,她把自己的生命融进时代,主动参与了当时的一些社会活动。《玉龙旧话》一书中,记录了她的一些特殊经历,比如她在40 年代那个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代,竟然以一介女子之身,走出家庭,随同“边胞服务站”(由“西南联大”师生组成)人员跟着马帮,跑遍了丽江大部分民族聚居地,收集民间文学资料,考察边地文化。

当时除了路途的艰险之外,还要经历土匪行劫的危险。但沿途纯朴的民风民情和美丽的自然风光,也给了她极大的安慰,她说:“置身在辉煌美丽的童话世界中,忘记了人间的一切,也忘记了我自己的一切。”[5]

正是在梦想的支撑下,赵银棠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写下了《“摩挲”民族》《古代的丽江摩挲与土酋》《清末到现在的丽江文化》《丽江喇嘛寺》等介绍丽江历史文化的文章,以及整理了纳西族民间神话《创世纪》《纳西古歌》等很有价值的民间文化遗产。为外界认识了解纳西民族提供了充分的文化佐证。所以彭荆风先生曾经说:“无论从研究纳西族的古文化,或者对近代丽江地区文学艺术的了解来看,这都是值得细读的一本好书。”[6]

《玉龙旧话》中还收入赵银棠创作的一些诗歌作品。主要是对丽江自然风光的歌颂赞美和对当时参加文学活动的感言。如《雪山记游》《黄山古柏》《玉龙山》《丽江雪社》等等。在写景抒情上都不乏清丽之句。她对故乡的玉龙雪山有着深切的感情,称它为“我的生命灵都”。她对大自然的亲近,并非是一般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表现。而是想借以逃避社会对心灵的压抑,希望能从大自然的怀抱寻找一份安慰。她在书的“自序”中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声音:“从旧礼教的重重束缚中挣扎出来,从旧制度的糊涂压迫下忍痛过来!我有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创伤,我抑制着一般人无法抑制的怨恨!”

所以,面对黄山古柏,她写下这样的诗句:“月明林下多遐思/坐对青山仰我首/古意茫茫宇宙里/诗人幽梦君知否?”(《黄山古柏》)

虽然笔调含蓄,但还是可以感受到作家内心复杂的情思,心灵上所承受的来自社会的精神压力,以及心灵上的孤独感。

纳西族文化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但是也存在男性占主导地位的现象。在纳西族历史上,女性则基本被排斥在文化教育的领域之外,历代纳西族知识分子的队伍中,女性的身影长期处于缺失状态。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受新思潮的影响,丽江才开始出现女子学堂,第一批纳西女孩子走进学堂接受教育。女作家赵银棠正是受益者之一。她心中的孤独感,来自历史和文化深处。但是她却能在“独我试步”的状况下勇敢前行,努力进取,为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玉龙旧话新编》

因为历史的诸多原因和岁月的流逝,到80 年代初期,历经风雨后的《玉龙旧话》已经很难寻觅。赵银棠手自己中也只剩下一本孤本。

1982 年夏天,两个人的到来使这本书的旧话被重新提起。这俩人就是部队作家白桦和彭荆风。其时,他们自己也刚刚从政治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为创作上的事到丽江采风。顺路拜访了时年78 岁高龄的赵银棠。作家在一起自然要谈诗论文,以文会友。见到赵银棠手上那本仅存的《玉龙旧话》,两位作家在感慨之余对它的命运也很担忧:“眼见一本颇有文采和历史研究价值,又是今天的人难以写出来的好书将失传,我们不禁喟然长叹,也力主能稍作修订设法再版。”[7]正是两位作家的关切和眼光,使那本已经被岁月淹没了的《玉龙旧话》重新焕发出光彩。修订后的书被命名为《玉龙旧话新编》,在原书的基础上收入赵银棠建国后创作的相关文章。“这样也许能多方面反映丽江地区的山川人物、风土人情,以及赵银棠同志自己的文学生平。”[8]

赵银棠晚年曾经对丽江历史上一些诗人、画家、文人的经历和艺术贡献有生动描写。记载了他们对丽江文化的传承和贡献。如《明代纳西诗人木公和木增》《历史上丽江地区的几个流官》《木公、木增与杨慎、徐霞客》《马子云与玉龙雪山》《纳西族诗人桑映斗》《回忆周霖》等等。对纳西族的文化传统、历史上的作家作品都有研究介绍。她对纳西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责任感从年青时一直延续至今。晚年的诗文主要是对自己人生经历和生活的记录,以回忆、感怀为主要内容。和青年时比,因为时代的变化多了些开朗、喜悦的情怀。如她在书的“后记”中表述的:“年岁大了,什么也难于说得清楚,只好一边流着热泪,一边向着苍苍晴空感谢:心灵永远不死,真理永远不灭……”

晚年,她除了增订《玉龙旧话新编》,还出版了《雪影心声》,编辑了《纳西族诗选》等等。她的一生都在为纳西文化的繁荣发展努力工作。

纵观赵银棠一生的文学经历,青年时代对梦想的坚持使她走上了创作的道路,也开创了纳西女性对文化的参与创造,并以自己丰富的实践活动为民族文化做出贡献。她以自己的才情和精神,为纳西女性在文化旅程上起到了表率作用。她是希望通过自己对精神创造活动的参与,实现女性的人生价值,找寻到女性生存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赵银棠和她的作品都是一种可贵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独我试步”早已经成为历史。今天云南各民族女性已经成长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创作队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建构之中。今天我们纪念赵银棠,更是在纪念一种坚持梦想、努力进取的精神。她是知识女性的代表,也是民族作家的典范。她身上那种积极投身时代潮流,努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奉献力量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注释:

[1]引自赵银棠:《亲切的墨迹,难忘的教诲》,《边疆文艺》80 年1 期。

[2]关于这段经历,参考了“丽江之窗”网站对赵银棠的介绍。

[3][4]引自赵银棠:《玉龙旧话新编·后记》。

[5]引自赵银棠《玉龙旧话新编·永宁之行》。

[6][7][8]引自彭荆风:《玉龙旧话新编·序》。

猜你喜欢
纳西纳西族玉龙
英国女子与两只猫结婚10年:称猫比男人好
纳西鲁丁的微笑
玉龙喀什水利枢纽施工
纳西族民间乐器
——纳西琵琶
新生代纳西族音乐人的传统痕迹和自我构建
纳西族情歌“时本授”探析
舌尖上的乐器——纳西口弦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
玉龙山
Stochastic simulation of fluid flow in porous media by the complex variable expression met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