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2023-11-12 16:33张佶郁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30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商业银行

张佶郁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变革,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济环境、风险问题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为实现银行的稳定发展,需借助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此,文章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意义入手,明确了金融风险类型,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点,主要包括指标选择、预警阀值、确定权重及等级划分四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充分遵循全面性、互补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合理确定风险指标、各指标权重,科学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以此确保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实用性。此次研究结果可为商业银行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助于指标体系构建理论研究的发展,对于金融行业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

新时期背景下,国内经济政策出现大幅调整,金融市场也产生了较大波动,导致商业银行金融风险加剧。基于此,为降低银行金融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发展,需要以实际情况和银行运作特点为前提,构建指标体系,强化风险预警和应对能力,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促进银行稳健运行。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研究相对较多,并且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方法,如灰色关联评价法、熵值法、模糊综合评判等,在金融风险预警方面都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指标赋权法的运用以及指标确定等环节展开分析,构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供参考。

一、构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意义

(一)梳理风险结构

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金融市场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下,因此,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对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经济环境,以及实际面临的风险问题进行梳理和再认知,因此,实际指标的选择、权重的确定及风险等级的划分,能够将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有助于厘清风险结构、类型及风险的真实情况和影响,以此为后续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供良好支持。

(二)明确影响因素

通常来讲,银行金融风险分析时,不同风险指标对于最终风险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这也是导致不同指标在风险评估体系当中权重占比不同的原因。指标体系的构建,能够帮助银行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指标权重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明确不同等级指标的各自权重占比,实现对于金融风险的有效分析,在明确具体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能够达到更好风险预防和处理效果。

(三)确定风险等级

在对商业银行近十年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之后,构建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真实的评价分析,能够了解当前银行的风险等级程度。以此为银行的决策管理及风险管控提供指导,促进银行持续、稳定发展。

(四)强化风险防范

构建风险体系,能够帮助银行明确自身风险等级,而这也是实际银行运营过程中的关键步骤,以此为后续工作决策的制定,以及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支持,更好地保障相应防范措施的科学性、有效性以及针对性。

二、商业银行主要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指银行运作时,投资、运用以及资金筹集等活动开展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概率,通常也认为银行金融风险是不确定因素对于银行运营情况的影响,进而使得银行遭受损失。因此,实际构建风险体系时,应加强具体情况的分析和了解,需要先明确银行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以此为后续指标以及体系的构建提供可靠支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银行主要金融风险如下。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常见金融风险,指的是客户自身信用较差或者违反合同约定引发的相应风险问题,并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经济损失的风险类型。常见表现为客户恶意套现,或者未按照约定归还银行债务,导致银行信贷资产有所下降,这不仅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资金周转和运作,还会威胁银行资产安全。信用风险引发的后果,均需要由银行承担,而且通常没有后续补救措施,属于纯粹损失。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外部市场环境引发的金融风险,对于实际银行管理决策有着直接影响。市场风险多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影响正常交易活动,导致银行遭受一定损失,根据风险引发的原因,市场风险通常会被进一步划分为利率风险及汇率风险。

(三)资金风险

高负债是银行运营时的常见状态,因此实际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保障银行运行的稳定性,就需要确保银行库存资金充足。若无法保障银行资金持有量,也应具备短时间内能够以较低利率与同行进行拆借的能力,以此降低商业银行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问题和隐患。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充足率以及不良贷款率等多个方面。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的常见风险问题,通过合理价格将资产变现,以此形成充足的流动资金,满足客户的贷款、存取等服务需求。而流动性是银行稳定运转的关键所在,银行的流动性主要体现在资产以及负债两个方面。其中资产流动性指的是银行资产能够根据实际业务需求,随时变现。而负债的流动性主要是由成本套取现金这一活动引发的。但在实际进行资金运转的过程中,难以避免会由于各种因素引发流动性风险问题,该风险给银行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通常相对较大,因此,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是确保体系实用性以及可靠性的前提,具有指导后续工作开展的重要作用。结合当前银行情况,需明确以下体系构建指导原则。

(一)全面性

这是构建风险预警体系时的基础原则,全面、完善的指标体系,是保障评价过程科学的基础,确保风险问题分析的全面性,以此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以及有效性,能够实现对于银行各方面风险问题的充分体现。通过综合考量商业银行风险,其预警指标当中不仅包含定量指标,同时还应包括定性指标、风险防范、安全性指标、盈利性指标等多个方面,以此实现对于商业银行的全面支持和协助,以此确保相应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决策制定的合理性。

(二)互补性

由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复杂,因此影响金融风险的因素较多,而单个指标难以实现对于金融风险问题的有效评估和分析,因此需要构建多项、多层级风险指标,通过不同指标之间互相补充、配合,以此实现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有效评估,促使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作用和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三)时效性

时效性是确保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运用效果的关键原则。由于不同时期银行发展方向、侧重点,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市场环境等有着极大的差异,对此,需要充分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实际发展情况、环境以及市场背景等,及时进行体系的调整,确保指标设计的合理性、时效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保障风险预警体系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四)系统性

系统性指的是在构建体系时,需要从全局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具有整体观念,将商业银行视为大的系统,所选用的指标需要能够充分反映某一方面的银行金融风险。实际上不同金融风险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能会相互影响,而且同一个风险影响因素或者指标,会造成的风险问题不止一个,而引发某个金融风险的因素也不是单一的,因此,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具备一定系统性。

(五)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保障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则,要求体系的构建贴合实际,同时保障相应指标的概念清晰,不会出现混淆、误解的情况,同时相应指标数值也是能够容易获取的,以此保障实际执行和应用的顺利性。

四、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分析

指标体系的构建包括指标的选择、阀值的预警、权重的确定以及风险等级的划分四个步骤。

(一)指标选择

基于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其金融风险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在实际构建相应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确保指标选取的合理性、系统性以及全面性,保障相应指标的评估和分析,能够充分反映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实现对于银行金融风险的全面、可靠评价和分析。在实际选取银行金融风险指标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指标选择需要结合风险性质展开。结合商业银行风险特点,其风险性质大体上可划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为风险单调性,指的是风险情况会根据指标值的增加而表现出单一性特征,简而言之就是随着数值的增加,风险越高或者越小;二是为风险非单调性,指的是当指标值处于某一个范围或者区间之内时较为安全的状态,但是随着对该区域的距离扩大,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不良也会逐渐加强。

第二,合理确定指标预警阀值。对于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而言,风险情况的评价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预警阀值展开,预警阀值与国际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预警阀值并非完全相同。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应指标的预警阀值。

第三,指标体系构建尽量精细。单一某个指标超过预警阀值不并代表整个商业银行都会出现系统性风险,需要結合具体背景和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保障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确保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在实际构建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尽量保障体系的精细程度,以此更好地应对商业银行风险较为隐蔽这一问题,确保风险预警体系能够充分展现出商业银行实际情况以及金融风险。

结合上述分析结果,以及相应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本文建立了两级指标体系。宏观属性当中的一级指标包括宏观经济运行和国际业务往来两个指标。其中宏观经济运行的二级指标包括:通货膨胀率;M2占GDP的比例;GDP整体增长率。国际业务往来二级指标包括: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汇率。

微观指标的一级指标包括商业银行资本风险、信贷收支状况、经营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其中商业银行资本风险的二级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利率水平;拆借平均利率。信贷收支状况的二级指标包括: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经营风险的二级指标包括: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贷款收益率;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流动性风险的二级指标包括:存贷比;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流动性比率。

(二)预警阀值

预警阀值是指标风险情况出现的临界值,在指标数据到达或者即将到达临界值时,可发起风险预警,以此为后续风险控制和预防留有充足时间,进而降低金融风险影响。预警阀值需要根据不同指标的实际情况及特点进行确定。在实际确定预警阀值时,需要参考相关统计数据、指标、意见等,以此保障预警阀值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但在实际运用风险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预警指标发出的风险信号也未必可靠,常见的两种情况如下:第一,风险监测和评估过程中,指标超过了预警阀值,但实际上并未发生任何风险问题,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第二,风险预警指标处于安全范围之内,并未超过阀值,但是仍然出现了风险问题,给银行带来一定损失。因此,预警阀值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既要避免阀值范围过小,也应防止阀值范围过于宽松,以免影响预警的准确性。在实际确定阀值时,需要搜索大批量的阀值,取调整后的噪声信号比最小以此获得最佳阀值。对于具有国际公认标准的指标,应参考国际预警界限,对于没有通用标准的指标,需要结合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参考国家相关数据进行确定。

(三)确定权重

指标权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保障评价结果科学有效,具有参考价值的基础。对此,在实际确定指标权重的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方法,保障权重的合理性。常见的赋权方法如下:第一,主观赋权,就是通过专家经验,进行打分、层次分析等确定指标权重;第二,客观赋权,在此分类范围之下,根据实际分析原理,还可将其划分为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等。以层次分析法为例展开介绍。层次分析法如下:第一,构建多阶递进层次结构,风险预警指标构建,并为不同指标赋予相应表达字母;第二,建立判断矩阵,明确基础评价准则,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通过两两比较展开详细分析,得到相应判断矩阵;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方法计算权重系数,如方根法;第四,针对指标展开一致性检验。

(四)等级划分

金融风险等级划分对于结果的输出有着直接影响,通过权重计算最终金融风险得分,并按照风险等级划分情况确定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等级,以此为后续风险预防和控制提供支持。最终风险评价得分越高,即表示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通过划分风险等级,明确商业银行风险得分的区间范围,确定风险等级,能够快速、准确地分析银行风险问题,以此实现对于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情况的有效判断。在风险评分等级划分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确定因素集和评语集,其中因素集指的是宏观经济运行、国际业务往来等一级指标集合,评语集指的是风险等级评语,包括高风险、较高风险、中风险以及无风险;其次,进行隶属度的计算,采用专家分析法,分析评价每个评价对象的评价等级情况,进而得到隶属度;再次,构建关系模糊矩阵;最后,得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用于后续金融风险的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相关指引,可将金融风险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风险等级对应的指标分值区间如下:高风险,指标分值区间为80~100;有风险,指标分值区间为50~80;基本安全,指标分值区间为30~50;稳定安全,指标分值区间为0~30。

五、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权重分析

在构建银行风险体系时,最为重要的就是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直接影响着金融风险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以及风险评估结果。因此,针对风险预警指标权重问题展开详细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指标赋权法

1. 变异系数法

该方法的运用原理是分析指标之间的差异度,以此实现对于评价对象情况的有效分析,以此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属于客观赋权法。在实际进行指标分析的过程中,由于指标的量纲和量级之间区别较大,无法展开直接比较,对此,为充分反映问题的实质,需要消除量纲和量级差异干扰,展开无量纲处理,然后采用变异系数表示指标差异。基于此,各指标权重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根据该计算公式不难发现,变异与权重之间具有直接的线性关系,随着变异系数的增加,权重也会有所提高。

2. 熵值法

熵值法主要是用于衡量系统的不确定性,熵与信息量之间属于反比关系,而与不确定性之间则成正比,简而言之,就是信息量越大,熵值越小,而系统的不确定性也会相对更小。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指标的熵值与指标数值的离散程度和权重之间为负相关,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计算熵值,能够实现对于指标离散程度的判断,进而分析该指标的影响程度,并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熵的定义,确定指标权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归一化处理;第二,熵值计算;第三,确定差异性系数;第四,确定权重,即归一化后的指标权重。

3. 组合赋权法

组合赋权法是以相对熵为基础提出的一种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其中相对熵也被称为KL散度,能够反映两个概率的分布差异,并通过对相对熵的处理,实现指标权重的有效分配。基于相对熵的组合赋权法,有效避免了单一赋权法较为片面的问题。实际确定权重的计算步骤如下:第一,先明确各单一赋权方法的权向量;第二,确定数学规划模型,计算两个权向量之间的相对熵;第三,确定数学规划模型的最优解;第四,计算每种赋权方法确定的权向量及其与最优解之间的贴近度,明确相对熵;第五,计算可信度,最优解与权向量之间的相似度,能够有效表面该方法对于组合赋权结果的影响程度大,并以此为基础计算可信度,再计算组合权重。

(二)兼容度检验

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权重计算方法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而且有优劣之分,为确保权重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需要对不同赋权方法的兼容度进行检验分析。对此,可采取spearman相关系数度量任意两种赋权方法的相关度,以此检验不同方法的持有标准情况。两种赋权方法分别为i和j,其spearman相关系数表达式如下:

式中,p表示赋权方法的数量;xi、yj分别表示第i种和j种赋权方法指标权重的排序。

兼容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p表示赋权方法的数量;i和j分别为两种赋权方法;γij表示两种赋权方法的spearman相关系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赋权方法好坏程度与其兼容度大小之间呈正相关。即兼容度越大,表明该赋权方法的运用效果越好。

六、实证分析

银行风险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稳定运行和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是新时期市场经济情况频繁变化之下,保障银行健康、可持续开展活动的重要措施。通过预警指标体系,能够帮助银行及时发现金融风险隐患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对于风险损失的有效控制,促进银行稳定运行。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种类较多,影响因素复杂,不仅包括GDP增长率、流动风险还包括信贷风险、资本风险以及通货膨胀风险等,因此需要通过构建预警体系,分析金融风险,以此为后续风险的应对处理和管理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进而达到提升银行风险应对能力的目的。

此次分析以我国16家商业银行2010-2020年间公布的金融风险指标数据为例,展开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和研究分析。本文实证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以及企业年报等。共计170个数据样本,删除其中数据缺失严重、准确度较低的数据样本,留下了151个数据样本。然后通过上述方法,对样本数据当中的风险预警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分析,并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各种赋权结果的兼容度。经计算分析,发现变异系数法、熵值法以及相对熵法的兼容度依次增加,说明相对熵法的兼容度最高,运用该方法确定的指标权重,建立的风险体系运用效果最好。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实际构建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当前商业银行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相关风险指标,以及预警阀值,并运用熵值法、组合赋权法等计算指标权重,确定指标权重最优计算方法,进行兼容度检验,然后展开金融风险等级划分,以此为后续金融风险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技术支持。相信随着对风险指标体系的深入探索和实践运用,商业银行管理运营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提升,银行也将会向着稳定、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蓉.论我国商業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22(09):112-113.

[2]王薇.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强化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能力[J].财会学习,2021(32):157-158.

[3]万力.金融科技时代商业银行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0):118-119.

[4]唐红美,舒晓惠,段丽静,等.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28):156-158.

[5]唐红美,舒晓惠,李洋阔.上市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J].财会研究,2020(09):76-80.

[6]魏淑甜,温洪芝,岳海涛.浅谈济宁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化工管理,2019(02):7-9.

[7]刘松林,王晓娟,王赛.经济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8,34(23):160-163.

(作者单位: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房地产去库存与金融风险分析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国有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防范策略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