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更新规划中的全过程公众参与

2023-11-14 07:03文图刘佳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李渊中交城市更新有限公司张友奇中交城市更新有限公司
人类居住 2023年2期
关键词:城市更新全过程公众

文图|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李渊 (中交城市更新有限公司) 张友奇 (中交城市更新有限公司)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落实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社区更新,作为当代城市更新的关键内容,承担着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品质与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双重重任。全过程公众参与,是推进社区更新规划应民需、聚民力、惠民生、得民心的根本保障,也是核心基石。

从城市更新到社区更新

纵观全球城市更新演进历程,呈现出从早期大规模拆除重建的空间现代化改造,逐步转向目标更为复合、内容更加丰富的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更新内容从聚焦物质空间的改造,转向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等多维度的协调与提升;更新机制从注重政府指令下的空间管理和结果的正确性,转向强调多方协作的空间治理和过程的正当性;更新目标从一次性“大换血”、做新求量,转向提质增效和可持续运营。

1. 共建后的社区花园

2. 邯郸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公众参与工作坊

上述转型的一个重要落脚点就是邻里社区,由此带来可持续社区更新成为当代城市更新的核心内容。人们日益认识到,复杂社区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协同地方行动与城市战略的整合性视角,又需要连接空间、社会等多维度的综合性策略。另一方面,社会对于参与和包容性发展的诉求日益显著,房前屋后、家园改造的相关内容成为汇集各方主体的重要吸引点,也是形成基层治理公共议题、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培育公共精神的良好触媒。

社区更新,区别于城市更新,更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民生效益;也区别于传统聚焦物质环境改造、政府或市场力量推动下的住区更新,亦或是单个化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而更强调以完整社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向,统筹多维度、全要素的提升,以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它成为有效链接宏观城市更新战略与社区微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微观行动之间的重要中间平台和实施单元。

参与作为社区更新的核心价值

社区更新的一个核心特质,就是参与。这从本质上呼应了中央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根本理念,即充分发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建设发展的全过程中,不仅共商发展议题,共享发展成果,更重要的是共担主体责任,共建共治美好家园。

参与,不仅是一种方法,即发动社区和相关力量共同参与,提供有创造力的资源;也是一个过程,为多元群体提供平等对话和参与决策的机会,特别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公平公正的发声通道;更是一种价值观,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责任共担、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

为什么要参与?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公众参与有助于有效提升决策质量及其正当性,促进信息沟通,推动公民教育,建立共信共识,协调矛盾冲突,以及最根本的,体现公共价值。

3. 邯郸老旧小区改造赋能培训

4. 邯郸老旧小区改造中的社区踏查活动

5.6. 邯郸老旧小区改造中的公众意见征集

进而从社区更新规划的角度,实现全过程公众参与更是尤为重要。一是有助于打开公共决策的“黑匣子”。更新规划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未来性特点,公众单看规划方案通常难以理解背后复杂的技术考量和利益协调,容易产生不信任乃至质疑;或另一个极端则走向政府部门、专家的一言堂。公开透明、双向互动的公众参与,有助于避免精英垄断,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二是有助于避免行政局限,保障规划的合法性。尽管规划法和相关条例中都提出要开展参与工作,但规定较为粗略,公众参与能对部门在具体工作中的自由裁量权进行约束,也为规划提供合法性基础。三是社区更新涉及公共、半公共、个人等多种权益空间及其复杂关系,鼓励公众尽早参与到作为社区更新前端的规划过程中,有助于扩大民意基础,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和认可度。

公众参与应贯穿社区更新规划的全过程

参与应贯穿社区更新规划的全过程,包括议题提出、愿景形成、方案设计、改造实施到运营管理等各个阶段,它是保障更新工作顺利实施的前提,也是实现更新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与不再只是“热热闹闹搞活动”,也不是“耗费时间的工作”,而成为一项重要且有意义的创造性工作。它不同于传统的单向度的方案说明会,或是“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会,而强调各类群体一起在公正平等、开放透明的过程中,交流思考、相互学习和培育共识,寻求多赢目标下的创造性解决方案。下面举两个参与式社区更新实践案例。

7.8. 9. 10. 清河社区花园共同营建活动

一是结合邯郸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参与式设计和赋能培训。团队通过举办社区开放日,广泛征集居民关于小区改造的关注问题和迫切需求,作为改造清单制定的参考依据。同步组织专家授课,为街道和社区居干进行政策解读和技能培训。进而,聚焦居民高度关注的小区外部空间环境问题,将居民、专家,以及来自社区、物业机构、管理部门、施工方和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进行混编分组,专业引导员带领各组,分线路和主题在小区中进行现场踏查,在地图和表格中详细记录兴趣点、问题点、特色点等信息,通过开放空间会议开展个人分享、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形成关于特色、问题的共识认知。在专业人员支持下,针对宅前空地、闲置车棚、邻里中心等讨论中特别关注的重要空间节点,利用图纸绘制、卡牌组合、场景示意等工具,参与者共同探讨可能的空间改造和再利用方式,更对改造后空间如何可持续运维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包括居民自主运维、兴趣团队参与空间活化和管理、营造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为后期改造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另一个是在北京市清河街道美和园社区的社区花园共同营建。针对老旧小区内因维护不足而几近荒弃的宅间空地,团队发动社区两委、居民、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力量,共同进行场地调研、方案设计、场地改造与花木种植,最终一个基于“朴门永续”理念营造、绿意盎然的小花园诞生了。原来空地上种菜的居民因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方案讨论,理解并接受了对菜苗部分保留、部分移植的改造方案,并成为改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绿色公共空间的共同营建,不仅以低成本、易参与的方式提升了社区环境品质,而且老少咸宜,吸引了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增进了邻里连结和协作意识。后续,围绕花园命名、日常维护等居民关注的议题,团队又组织了多次参与式活动,发动居民共同给花园起名和制定维护公约,向他们普及养护方式,开展家门口的生态课堂。

通过全过程公众参与,有利于实现以下目标:一是明确问题界定,推动规划实施。社区居民、当地社会组织和基层工作者对本地情况最为熟悉,并拥有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吸纳他们在规划前期就充分参与,能让问题界定和方案形成具有更好的地方适应性,获得各方认同并顺利实施。二是促进尊重与信任,增进邻里连结。让传统规划中的“人”从统计学意义的抽象数字,还原成鲜活、真实的生活主体和利益主体,在平等开放的对话和协作氛围中,尊重每个参与者的立场、想法和体验,构建紧密的信任网络,这是营造社区共同体的基础,也是助力更新过程克服种种困难的核心动力。三是推动社区赋能,强化公民意识。通过参与,推动各方主体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对集体和公共利益的关注,从旁观者、抱怨者变为能够理性分析和提出方案建议,并付诸实践的积极行动者。

11. 参与式社区规划与设计常用工具 图|作者自绘

值得关注的是,公众参与应是建立在社区再组织和赋能导向下的体系性工作,需要结合社区更新的特定目标、主体、任务、进程等,进行系统、合理的全流程设计,并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通过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成果,结合团队在地化的转译和再创造,笔者总结了适应我国当前参与式社区更新和社区规划的常用工具,包括工作坊类、小工具类、共创产出类与社区激活类等四大类,共30个代表性工具,收纳于《参与式社区规划与设计工具手册》一书中。希望能为实现“人人都可以是规划师”提供支持。

猜你喜欢
城市更新全过程公众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公众号3月热榜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TOD/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