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太615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

2023-11-17 01:03牛瑜琦唐朝晖逯成芳任永康
种子科技 2023年19期
关键词:冬麦区晚熟丰产

牛瑜琦,唐朝晖,刘 江,逯成芳,任永康*

(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与分子改良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山西 太原 030031;2.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在小麦育种中,高产稳产、适应性强是评价小麦新品种优劣的重要指标[1]。优良品种不仅应具有较高的产量优势,而且应具备良好的稳产性及广适性,这是区域试验评价品种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评价品种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及应用的重要依据[2-3]。

太615 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原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冬小麦水地品种。课题组在2002年选用从中国农业大学引进的优异种质材料920560 为母本、本课题组选育的丰产性状好的稳定高代品系太6212 为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11年高代品系稳定出圃,参加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组织的品比鉴定试验,2015年升入产量鉴定圃,2017—2019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2019—2020年参加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2021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200010[4]。为更好地了解太615 的生产利用价值,推进品种的示范推广,文章利用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数据资料,使用Excel 2019、SPSS 25.0 和DPS 7.05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对太615 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太615丰产潜力大,产量稳定,为其大面积推广奠定理论基础,加快了新品种推广步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试验地点

参试品种(系)为2017—2018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试验参试品种(系)11 个:太615、ZM148、晋农1101、晋太1508、经麦5917、龙麦1 号、太冬2503、长5638、长7050、长麦3809、中麦175(CK);2018—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试试验参试品种(系)16 个:太615、长麦3809、晋太1605、太冬2503、并麦1 号、长麦5224、晋4099、长7052、经麦5917、龙麦1 号、ZM148、晋农2534、太616、汾麦4495、S1414、中麦175(CK);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参试品种(系)6 个:太615、长麦3809、晋4099、晋太1605、并麦1 号、中麦175(CK)。

本试验数据来源于2017—2018年、2018—2019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区域试验总结及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总结。

2017—2018年区域试验在山西省6 地进行,分别为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屯留区、长治市黎城县、晋中市介休市、晋中市东阳镇、太原市小店区。

2018—2019年区域试验在山西省6 地进行,分别为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屯留区、长治市黎城县、晋中市介休市、晋中市东阳镇、吕梁市文水县。

2019—2020年生产试验在山西省7 地进行,分别为晋城市泽州县、长治市屯留区、长治市黎城县、晋中市东阳镇、晋中市祁县、吕梁市文水县、太原市小店区。

1.2 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

根据山西省冬小麦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方案要求,试验选择地点可代表该地区典型土壤特点及气候条件,耕作制度按照当地实际生产确定,生产水平接近大田生产条件,全生育期做好田间管理。试验地土壤类型具有代表性、地力均匀、排灌顺畅、前茬一致。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地周围设1 m 以上宽保护行,均采取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全区收获,区域试验3 次重复、小区面积13.33 m2;生产试验2 次重复、小区面积不少于150 m2。播期在当地适宜播期内进行,因故推迟播种的需适当增加播量。田间管理及田间调查按照《山西省小麦品种区域试验记载标准》要求进行。

1.3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9、SPSS 25.0 和DPS 7.05 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丰产性通过太615 每年度各试点产量与对照产量相比较进行分析;稳产性通过变异系数(CV)进行分析;适应性通过回归系数(b)和品种每年度的增产点率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太615试验方差分析

对2017—2018年、2018—2019年、2019—2020年3 个年度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多试点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5],见表1。结果表明,在2年度区域试验及1年度生产试验中,地点、品种及地点与品种互作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品种、不同区试点以及品种与区试点互作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即小麦的产量水平与品种、试点的气候条件及生产水平等因素相关,太615 应对不同试验点生态环境适应性较强,产量表现稳定,丰产性较好。

表1 品种试验方差分析结果

2.2 丰产性分析

多重比较结果表明[6],见表2。2017—2018年区域试验汇总试点6 个,5 点增产,太615 在各试点平均产量为6 651.0 kg/hm2,比对照增产3.8%;2018—2019年区域试验汇总试点6 个,其中5 个试验点增产,太615 各试点平均产量为6 631.5 kg/hm2,比对照增产2.9%;2019—2020年生产试验汇总试点7 个,7 个试验点增产,太615 在各试点平均产量为7 828.5 kg/hm2,比对照增产4.1%。综合多年多点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太615 产量稳定,山西省产量分布为6 631.5~7 828.5 kg/hm2,平均产量达7 037.0 kg/hm2,最高产量达7 828.5 kg/hm2(2019—2020年山西省中部晚熟冬麦区水地组生产试验),可见太615 具有较好的丰产性,是一个极具增产潜力的小麦新品种。

表2 2017—2020年参试品种产量分析表

2.3 稳产性分析

变异系数(CV)是反映品种产量稳定程度的参数,可衡量品种的静态稳定性,变异系数越小,说明品种在不同环境中变化越小,品种稳定性越好[7-8]。对2年区域试验和1年生产试验中的参试品种在各试验点产量的CV 进行分析,见表3,太615 在不同试验点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94%、5.14%和3.42%,平均值为4.17%,变异系数较小,说明太615 在各区试点产量稳定,变异程度小,具有较好的稳产性。

表3 2017—2020年品种丰产性及稳定性分析

2.4 适应性分析

回归系数(b)可衡量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适应性强、产量稳定性好的小麦品种是育种的理想品种,b 值接近0;适应性和稳定性中等水平的品种b 值接近1[9-10]。通过3年多点的试验结果可知(表3),太615 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894、1.478、1.005,平均值1.126,接近1,说明环境变化对太615 产量影响敏感度一般,适应性和稳定性水平中等。

增产点率是指供试品种产量超过对照品种产量的试点数占总试点数的百分比,可反映供试品种对环境的适应程度。供试品种的增产点率越高,环境适应性越好。由表2 可知,2017—2018年区域试验中,太615 在6 个试验点增产5 点,增产点率83.3%;2018—2019年区域试验中,6 个试验点增产5 点,增产点率83.3%;2019—2020年生产试验中,太615 在7 个试验点全部增产,增产点率100%。说明太615 在生态区内多个试点生态条件下有较好的适应性。

2.5 品质分析

由表4 可知,2018年太615 品质测试结果如下:容重802 g/L,粗蛋白16.57%,湿面筋31.7%,吸水量60.9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2.5 min,稳定时间1.3 min,弱化度226 F.U,粉质质量指数33 mm,评价值为42。2020年品质测试结果:容重776 g/L,粗蛋白16.04%,湿面筋35.6%,吸水量63.0 mL/100 g,面团形成时间4.3 min,稳定时间2.6 min,弱化度166 F.U,粉质质量指数59 mm,评价值为48。综上品质检测结果,太615 蛋白质含量和面筋强度中等、延伸性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适用于制作面条或馒头等对面筋强度要求不高的面制品。

表4 太615品质检测结果

2.6 抗性分析

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菌鉴定结果,太615 在2017—2018年高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18—2019年轻感条锈病、中感叶锈病、高感白粉病。2019—2020年轻感条锈病、高感叶锈病、中感白粉病。2017—2020年平均倒伏率11.93%,抗倒伏能力一般,平均株高90.9 cm,茎秆韧性好。

3 结论与讨论

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产量结果分析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太615 产量显著增加,最高产量为7 828.2 kg/hm2,是具有良好丰产性的优良小麦新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表明,太615 的平均变异系数较小,为4.17%;平均回归系数为1.126,接近1;平均增产点率88.89%,增产点率高说明品种稳定性高,可较好地适应生态区内环境,是丰产、稳产、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品种适宜播种期为9月下旬至10月初,适宜播种量为225 kg/hm2,生产中注意科学灌溉,加强水肥管理,防止倒伏,及时做好病虫草害防治,可达到较理想产量。

综合分析表明,太615 是在山西省中部冬麦区具有较好丰产性、稳产性、广适性的小麦新品种,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

猜你喜欢
冬麦区晚熟丰产
晚熟的记忆
抢收抢种藜麦 确保丰收也丰产
苹果园能否丰产 秋季管理很重要
晚熟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 及其聚类分析*
国内外301份小麦品种(系)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及评价
板栗丰产栽培技术
小麦栽培的特点及不同冬麦区存在的问题
晚熟宽柄芥(酸菜)新品种渝芥1号的选育
脐橙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