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仲韬在北洋法政学堂

2023-11-22 01:42刘国有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政社会党北洋

刘国有

1911年秋至1914年冬,弓仲韬在天津北洋法政学堂求学的三年时间里,亲历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参加了北洋法政学会,受到了革命意识的熏陶,结识了北方政坛的若干重要人物,特别是他后来的政治引路人李大钊。这一时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阶段。

一、弓仲韬在天津学习若干情形考

关于弓仲韬在天津这方面资料很少,我们只能根据仅有的信息作些浅近的推测。1913年由张恩绶校长编纂的《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学录》的《附录》中,有登记弓钤,字仲韬,22岁,直隶安平人,联系地点为“本县高等小学”。同年白坚武27岁,李钊25岁。照此推算,弓应比李大钊小三岁,如果李大钊生于1889年,弓仲韬应生于1892年。这与流行的弓仲韬1886年生人之说相差6年。

其次是弓仲韬赴天津求学的动机。既然他要求学“法政”学堂,自然要学习法政,为投身政治服务。那么在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夜,弓仲韬到底是怎样的政治观点呢?大体推测,主张革命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此时,声势浩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已经失败,青年学生趋于激进,“立宪派运动失败,而革命派进行越发有力,从此立宪派的人也都倾向革命”。①这个判断也应适用于青年学子弓仲韬。最后是他为何选择来天津求学。其实安平至天津没有直达火车,衡水赴天津须绕道北京或沧州。相反,到北京或保定则方便得多。但保定和北京的法政学堂都不招收小学生,只有天津北洋法政学堂设中学班,招收小学生。其次,天津是袁世凯清末新政的试验场,是北方进步运动的中心,“那时中国北部政治运动的中心,首推天津,天津以北洋法政学校为中心。所以我校在政治运动史上,很关重要。”②这是弓舍近求远到津求学的主要原因。

弓仲韬投考北洋法政学堂除以上因素外,或还得益于《大公报》广告,亦或同乡亲友推荐。如研究者所熟知的衡水老乡李青峰(字采岩,冀州人)、李培藩(字凝修,衡水)、张润之(字泽民,武强),均为李大钊在天津同班同学,与李大钊关系密切。或为中学二班的张乃心(字灵府,枣强),或在天津冀南绅士,如学堂老师张恩绶(深县人,后任校长)、高俊彤(字静涛,冀州)、韩殿琦(字韻湘,新河)。

北洋法政学堂中学班学制8年,中学5年毕业后直升本科,“宣统元年…八月添设中学,招第一班学生八十人。”宣统元年即1909年。按每年一班推测,弓仲韬所在中学三班应为1911年秋开班,辛亥革命前夕入校。1912年,学校改名为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4年,该校与保定法政专门学校等校合并,更名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是年…中学第三四班百人,亦于十二月间奉饬合并归入南开毕业,自是停止招考中学班。”③即弓仲韬1911年9月前后入读北洋法政学堂,1914年12月离开,此时学校已改名为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迄今为止,未发现他到南开的线索。估计就此离天津。大体上说,他与李大钊的交集时间为1911年9月到1913年6月近两年时间,应该说交往的时间是充分的。

弓仲韬所在的中学三班,目前未发现影响较大的名人,但比他高一两年的中学同学有些后来声望较高,如中学一班的童启曾、于树德、王宣,中学二班的童冠贤等人,都是激烈的革命分子,北洋法政学堂革命派的主力。“十月革命起,地理教员白毓崑,学生于树德、王宣、凌钺诸人同时奔走革命。”④“于永滋、王德斋两位先生是革命派中心人物。”⑤白毓崑即白雅雨,本校教师,于永滋即于树德。

二、弓仲韬与辛亥革命

弓仲韬入学不久即赶上辛亥革命,法政学校有大批师生卷入,白雅雨、胡宪、于树德、王宣、凌钺参加了革命,白雅雨英勇就义,他们应是弓仲韬走上革命道路的最早启蒙者。

辛亥革命前,于树德、童启曾、童冠贤等即参与发起秘密革命组织“克复学会”,出版《克复学报》。白雅雨、胡宪则发起成立共和会,“天津共和会是辛亥起义后,以北洋法政学堂和天津女子师范学堂为中心组织起来的革命团体…公推白雅雨为会长,胡宪为副会长,与南方和京津一带革命团体联系,大概是辛亥年九月间(阴历)的事。”⑥这是辛亥滦州起义的主要领导机构,白雅雨在起义中英勇就义,让李大钊等法政同学受到极大震撼,“给白先生开追悼会,就在这个礼堂上。那追悼白先生挽联的字句,今天我来到这礼堂上,还仿佛有人念给我听!”⑦《克复报》和《民立报》都是同盟会的报纸,大家“都抢着看报”,这些报纸和白雅雨老师的言传身教,应该是弓仲韬等人受到的最早的革命洗礼。

童冠贤(1894-1981),又名启颜,北洋法政学堂中学二班学生,1914年12月转入南开学校,后赴日本留学,组织新中学会,于树德、安体诚、周恩来加入其中。童启曾与王宣均为北洋法政学堂中学一班学生,参加北洋法政学会。童启曾,字效贤,民国后任国会议员,支持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劳动立法请愿书。王宣(德斋,1890-1988),天津蓟州人,北洋法政学会会计兼编辑部部员⑧。凌钺,原名庆钺、子黄,河南固始人,北洋法政学堂别科同学,白雅雨、胡鄂公在津活动的主要助手,还负责联系同盟会代表王葆真。王葆真说“我与江浩、赵秀章、凌钺等几位同盟会同志,另有秘密的联系,有时孙谏声、白雅雨和凌钺等同来见面。”“辛亥九十月间,我在天津和白雅雨、孙谏声、凌钺诸同志时常往来,并与本省革命同志江浩…等二十余人,皆有秘密的联系。”⑨

这就是说,本校中学地理教师白雅雨是天津革命运动的主要领导人,王葆真和江浩等人是重要指导者,别科同学凌钺为他们的主要助手,中学班童冠贤、王宣、于树德为骨干。作为中学班同学的弓仲韬应跟他们比较熟悉,投身革命的可能性很大。因资料缺乏,难以考证。

三、弓仲韬与北洋法政学会

北洋法政学会是张恩绶任校长时创办,张校长和同学张竞存、田解并列会长。《言治》会员录第一年入会之“弓铃”,应为“弓钤”即弓仲韬。这是弓仲韬有记载参加的重要的社会组织,该会重要人物还有潘云超、李大钊、郁嶷、白坚武等。通过它,弓仲韬与李大钊及直隶政界诸多人物建立了联系。

1911年9月入学的弓钤既可在第一年入會,则北洋法政学会应在该年下半年后成立,至迟不会晚于1912年底,因《言治》在1913年创刊,此时已有第二年入会者。大体估计是1912年6月顺直临时议会开会前后成立,因不少会员为顺直临时议会议员,学会的成立预料不会过度迟延于此次选举。

该会的领导成员多曾为国会请愿积极分子,张竞存和田解都是天津请愿同志会重要成员,调查部长凤文祺为法政学堂请愿代表;张竞存与郁嶷等曾声明把请愿余款赠给流放新疆的温世霖。除王宣和弓钤等中学同学外,会员大部分为北洋法政学堂已毕业讲习科及李大钊等在校高年级同学,多数已毕业同学为立宪分子,李阑增、丁宗峄、韩体乾、刘梅塘、李培真、李春荣等均曾当选顺直谘议局或顺直议会议员。

这些议员大多1910年前已毕业,但因该会的关系及竞选需要,可能经常回校。1909年绅班毕业的潘云超本是国会请愿积极分子,民初又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参与北洋法政学会活动,是民国新闻界名人,也是李大钊领导北方革命的重要助手。大体上说,这是一张独特的北方政治关系网,弓仲韬加入其中,对他维系与北方政界的联系,包括其投身革命,建立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可提供一定的引介与保护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法政学会还有几位衡水老乡是李大钊密友,如张泽民、李培藩、李之藩(字彦卿,冀州新河人)。也许他们正是弓仲韬和李大钊之间最早的介绍人。

袁世凯解散国会后,北洋法政学会沉寂了几年。随着后袁时代局势的宽松和国会复活,该会也有了复苏迹象。1916年12月30日,白坚武准备同孙洪伊一起赴南京,“预备同伯兰赴宁。嘱北洋法政学会备寿屏。”31日“早刻,知伯兰不去代表北洋法政学会赴宁祝寿”。⑩这里的祝寿对象应为冯国璋,此时他已任副总统,仍住南京。1917年1月7日,白坚武拜会冯国璋,“见副总统畅谈,具道代表来意。”白坚武所谓“代表”,即应代表北洋法政学会。孙洪伊、白坚武均可充代表,说明他们与学会的密切关系。李大钊1917年回北京后,即筹备续出《言治》,4月1日正式出版,到1918年7月共3期。他的《调和之法则》《战争与人口》《大战中欧洲各国之政变》《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等重要文章都在此发表。此后北洋法政学会渐趋沉寂,但仍断续有活动见诸媒体。1918年9月,白坚武到北京,捐助北洋法政学会6元⑪。1919年3月至9月,北洋法政学会多次向北大图书馆捐赠《<支那分割之运命>驳议》及汉译《蒙古及蒙古人》,说明此时仍有活动。

作为会员的弓仲韬貌似没有在《言治》上发表文章。但他应可看到机关刊物《言治》和学会发行的其他书刊。李大钊离校留日直至回国、任教北大,及宣传马克思主义等重要动态,弓仲韬都应可通过《言治》、同学录和李采岩等其他校友及时获知。

四、弓仲韬与中国社会党

弓仲韬既然参加了北洋法政学会,可以看到《言治》,而且跟潘云超、李大钊等人建立了联系,那么跟中国社会党的关系就是顺理成章的。

1911年11月,新成立的中国社会党开始在天津公开活动,最早的天津支部筹备事务所就设在《醒报》馆,该报总编辑郭究竟和编辑潘云超都倾心社会主义,在该报连载刊文,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手段虽异,然皆不外扶世救民,扫除君主之尊严,打破贵族之阶级,而一洗旧日专制压抑之恶政,而高唱民权,求政治上自由平等真理以求于大同。”⑫“社会主义为二十世纪必经之阶级,未能或逃”⑬。估计这是中国北方第一次公开宣传社会主义,这当然极大地影响了李大钊,估计也会深深打动弓仲韬,是他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启蒙。

1913年1月开始,中国社会党连续刊发广告,宣布天津支部即将成立:

“今订定阳历二月二日在河北李公祠内开成立大会,届时将请社会主义大家江亢虎 张继 丁义华 吴稚晖 卢信⑭ 陈游侠 诸君莅场演说”。⑮1913年2月11日(正月初六),天津《大公报》广告又说,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现已完全成立,设事务所于东马路崇仁宫内。谨定于每月第一星期下午一时在本所内开支部全体党员大会,每逢星期五前开职员会,特别讲演等大会临时通告。”⑯2月2日(腊月二十七)开成立大会,2月11日(正月初六)即开展活动,说明春节前后十分忙碌。李大钊等主持的《言治》月刊也成为社会党重要阵地。1913年5月的《言治》第二期即开始登载社会党主办的《大同》《社会》《公论》等杂志目录,有的标题一看就知道是宣传社会主义。如《言治》本期刊载的《社会》杂志1912年目录就有《工人之无政府主义谈》《社会主义商榷案》《社会主义述古》《人道》《论社会革命之理由》《均贫富浅言》等,《人道》作者卢信即曾参加1913年2月2日社会党天津支部成立大会并发表讲演⑰。这里的大量信息,《言治》读者都可以看到,弓仲韬也不例外。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党的附属组织工党也在天津大力宣传,积极造势,目前尚不知弓仲韬是否参与了这些活动,但天津工人踊跃入党的盛况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13年8月,袁世凯查禁社会党,李大钊与郭须静回乐亭避难⑱。不久,李大钊赴日本留学。这些情形,弓仲韬应大体知情,这是他最早接受的社会主义熏陶,也是最早经受的政治考验。

结语

弓仲韬在北洋法政学堂求学时,加入了以北洋法政学堂校友为中心的政治交际网,结识了李大钊等北方诸多政治人物,经受了政治斗争的残酷考验,也应该初步接触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是他以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于伟大历史洪流的早期准备。

[注释]

①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7

②李大钊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95

③④张树义1931年6月《法商学院年刊·本院院史》.

⑤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22

⑥于树德.回忆滦州起义与共和会//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卷)[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

⑦李大钊全集(第4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23.

⑧李榘《十八周年纪念词》原载直隶法政专门学校十八周年纪念特刊.

⑨辛亥革命回忆录(第5辑)[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416.

⑩《白坚武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春和 耿来金 整理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48.

⑪《白坚武日记》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杜春和 耿来金 整理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157-158.

⑫英先.社会党发生之原因[N].醒报,1912-1-6(01).

⑬缨跣.缨跣空言[N].醒报,1912-1-15(01).

⑭卢信(1885—1933),字信公,广东顺德人,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主持同盟会檀香山地区机关报《自由新报》和当地党务,民国成立后任中国社会党北京总部文牍干事,国会参议员,司法总长.见(台湾)胡健国编著《近代华人生卒简历表》国史馆印行 2003年版.温雄飞《孙中山先生在檀香山》,原载《文史资料选辑》第七十六辑 中国文史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⑮1913年1月24日等的《大公报》《中國社会党通告》.

⑯1913年2月11日《大公报》《中国社会党天津支部广告》.

⑰《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5月,第1071页.

⑱《言治》月刊第六期《游碣石山杂记》.

(作者单位: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法政社会党北洋
从主妇价值到女权主义:日本法政学说史上的家务劳动争论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清季杨荫杭的法政活动与思想轨迹(1899~1911)
浅谈清末民初的法学教育——以法政学堂为视角
法国社会党四分五裂境遇凄凉
清末“法政”一词的使用特点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因应社会治理需要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经验
北洋六镇
谈北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