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动力学科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

2023-11-22 22:16张红光王焱杨富斌姚宝峰许永红平旭
高教学刊 2023年32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张红光 王焱 杨富斌 姚宝峰 许永红 平旭

摘  要:为在能源动力学科领域培养德才兼备的高水平人才,北京工业大学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将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与科研团队建设有机结合,进行十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如三全育人抓落实、胸怀大局真育才、校友资源强助力、吴仲华奖树标杆,及早为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注入驱动力或强化责任感、重视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倡导和谐的团队氛围和风清气正的团队文化、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以及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和研究生心理建设等。通过团队师生的共同努力,在研究生思政教育、研究生培养质量、科研成果等方面都取得明显的成效,科研团队建设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关键词:能源动力学科;研究生培养;思政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2-0036-04

Abstract: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large workforce of high-quality talent who have both integrity and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via the discipline of energy and power, the research team of waste heat recovery and electrification technology for vehicle power device has done a lot of work to integrate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 fifteen years in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ome measures including carrying out three-wide education, providing wide space for students'development, utilizing college alumni resources, setting good examples by Wu Zhonghua award, establishing academic planning for students as early as possible, promot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respecting students' research work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proposing harmonious atmosphere among team members, organizing hybrid research team,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academic ethics and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have been performed. Through the joint efforts of the team members, obvious achievements have been obtained in te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finding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earch team has become more sustainable.

Keywords: discipline of energy and power; 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team construction;three-wide education

基金項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车用ORC余热回收系统中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工作机理与运行特性研究”(51776005);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进科研团队”项目“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313000514123008)

第一作者简介:张红光(1970-),男,汉族,山东乳山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汽车与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

北京工业大学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的研究方向聚焦于车用内燃机余热回收技术、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技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针对车用动力装置的节能减排问题,开展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积极服务于国家的“双碳”战略。团队依托北京工业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北京市重点学科热能工程、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传热与能源利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和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等高水平的科研平台来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自2009年5月负责承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专题课题“单螺杆有机朗肯循环车用发动机排气余热回收技术研发”而形成了“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团队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等;已经发表SCI检索期刊论文110余篇,其中有17篇论文先后入选ESI高被引论文。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科研项目为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团队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工程师1人、在读研究生20余人。团队的发展目标:在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继续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和北京工业大学赢得更多的学术声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能源领域的关键技术有机结合,做出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特色,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在车辆动力装置电动化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领域,注重学术积累和培育研究特色,探寻差异化和突破点,力争形成“后发优势”,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的新动力;以科研工作促进研究生培养工作,努力为我国和北京市的能源动力领域和汽车领域输送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1-2]。

一  团队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做法

(一)  三全育人抓落实

不仅关心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进展,而且关心研究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团队微信群、不定期单独谈话、定期组会等多种方式,及时全面了解研究生的情况,通过正面事例和正面榜样,弘扬正气,帮助研究生坚守正确的“三观”。教师努力将相关工作做细做实,教师用自身的言行使研究生培养工作“有温度”“有力度”“有爱心”“有耐心”,以便于研究生从教师那里“看到光明与希望”“找到方向与目标”,从而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得人心。团队负责人张红光在2015年和2021年2次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立德树人榜样”我心目中最喜爱的老师;另外,2012年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2019年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师标兵[3-4]。

(二)  疫情大考显担当

在3年防疫的特殊历史时期,教师积极用自身的行动为研究生做出了榜样和示范,团队中的4名教师多次参加校内和社区抗疫志愿者活动的亲身经历,为研究生生动地讲述了新时代高校师生所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团队负责人张红光在2020年和2022年2次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抗击新冠疫情工作先进个人。2022年11月下旬以来,首都防控工作处于最关键最吃紧之际,多所高校进入应急封闭管理状态,为了帮助研究生缓解焦虑情绪,自2022年11月22日至12月12日,团队每天坚持用至少1小时的时间,通过视频会议(腾讯会议)的方式,面向研究生们开设“空中杂谈”活动,在讲故事、闲聊天、话家常的氛围中,了解其思想动态,帮助研究生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学会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对此活动进行了相关报道(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2/14/node_4.htm)。

(三)  胸懷大局真育才

努力为研究生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条件、助力研究生发表高水平的科研成果、鼓励研究生到更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发展。自2011年以来,团队的硕士毕业生中,先后有10人到“985工程”高校攻读博士学位、1人到海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已经有1人毕业后在“985工程”高校任教、1人毕业后在海外高校任教。客观利用研究生身边真实的事例说明,团队和教师是胸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局观而无私地关心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是真正为其未来着想,这有助于师生在学业规划、科研行动等方面达成共识、消除误会,也利于师生间真正坦诚交流、并有效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

(四)  校友资源强助力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通过线上讲座、线上交流、线下讲座、线下交流和现场参观等多种方式,邀请团队培养的研究生校友和本科生校友为在读研究生们提供科研及学习经验分享、职业规划建议、人生与职场感悟和缓解工作压力的体会等,有利于在读研究生澄清模糊认识、增强内驱力、确立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从而有力地促进团队文化建设、增强团队的荣誉感和凝聚力,2023年春节前后,成功举办了10余次“校友线上谈学术或技术”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  吴仲华奖树标杆

“吴仲华奖励基金”是为发扬能源动力领域已故著名科学家吴仲华院士的爱国、奉献、拼搏精神,促进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发展,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与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吴仲华奖励基金”面向国内工程热物理学科领域,每年对科研成绩突出、具有创新思维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和研究生进行评选及表彰奖励。在每年7月份“吴仲华奖励基金”公布获奖人员名单时,组织研究生学习吴仲华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学习相关获奖者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从而强化使命感、激发前进动力。团队中已经有2位博士生先后在2018年和2023年获得“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这为研究生培养和思政教育、科研团队建设提供了身边的榜样和事例,从而使学习标杆的活动更加“看得见”“够得着”“接地气”“有实效”,也大大增强了团队成员的荣誉感、凝聚力和驱动力。

二  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强化科研团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  及早为研究生的学业发展注入驱动力或强化责任感

在每一名研究生入学之际,结合研究生的具体特点和团队的具体条件,为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业规划,在培养周期内,全程持续关注进展情况并根据实际需要而动态调整。通过与研究生多次对照培养方案、学业目标、职业规划,分享团队内毕业生校友的成功经验与工作现状、团队外优秀研究生的成长经历等,一方面激发研究生对科研的兴趣,从而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内驱力;另一方面,引导研究生充分了解自己在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中的职责与任务,倡导诚实守信,将自身的事情做好做实(重点是学术和学业方面)。

(二)  为研究生提供常态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与渠道

建立在读研究生微信群、课题组研究生校友微信群,通过给研究生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种资料,大到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学科发展战略,小到各校优秀研究生典型事迹、科学网博客、校内外其他导师的优秀做法等,通过这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让研究生从战略思想意识上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去做。有时要让研究生接触一些现在看似‘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对其日后独立开展研究、做“顶天立地”之人非常有用。

(三)  加强科研工作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建设

通过组会研讨、先进经验交流、案例分析、师生单独交流、高年级研究生传帮带低年级研究生和为研究生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或小项目等方式,引导研究生重视文献查阅和综述,督促研究生文字写作能力的修炼,鼓励研究生勇于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以便尽快找到适合自身的科研方法,提醒研究生认真学好自己的各门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5]。

(四)  重视培养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团队和教师在学术层面,采用案例分析、自评和互评、教师率先示范等方式,鼓励研究生大胆质疑、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积极开展学术辩论,避免培养出唯命是从的“学术奴隶”。另外,坚守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避免采用“居高临下”的心态而把研究生作为“学术民工”来培养,团队和教师不断提醒自己常态化虚心学习他人先进经验、领悟“学术”和“育人”的真谛,从而避免误人子弟、给高教事业和职业生涯抹黑[6-8]。

(五)  尊重研究生的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

在恪守学术道德的前提下,鼓励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科技竞赛,从而使研究生在科研道路上能持续体会到学业成就感,并不断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也有利于为研究生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和积累。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培养过程的各个关键任务节点,不随意更换研究生的学位研究课题,杜绝指派研究生从事与学位研究课题无关的事情,以充分体现对研究生的人格尊重、对其学术前途的关心与重视。

(六)  全方位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采用实际行动,真正在生活上关注研究生、在学术上严格要求研究生,教师和研究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尊重和保护个人隐私的前提下,教师应真正充分了解团队中每一名研究生的情况,包括其性格特点、做事方式、工作现状、期待与困惑等多个方面。在团队科研经费许可的前提下,应当舍得在研究生身上“花钱”,包括课题研究经费和生活补助方面,尽最大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更有利的科研条件、学习条件和办公条件。师生间的换位思考,应该先从教师方面做起,在团队和教师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正关心研究生的就业和升学、关注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和职业发展情况[9]。

(七)  倡导和谐的团队氛围和风清气正的团队文化

作为教师,对待研究生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切忌心胸狭隘,要鼓励研究生敢于说话并坦诚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揪住研究生过往的不足和失误不放。务必协调好师生关系、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团队内研究生人数较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处事方式,通过提前制定全面的规则、教师带头遵章守规、教师率先自我总结与反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师旗帜鲜明地扶正压邪和倡导契约精神与责任意识等方式,从而使团队的全体师生求同存异、共同遵守规则与约定,以做到共性与个性的协调。

(八)  重视研究生培养与本科生培养的良性互动

通过对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本科生科技竞赛、本科生科研训练等方式,构建混合型研究团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三位一体,学、教、研充分融合,共进共赢。本科生直接进入团队,由科研活动的旁观者转变为亲历者和参与者;本科生成为导师和研究生的得力助手,导师可从本科生中及时发现好苗子并及早提供有力指导,从而实现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双丰收[10]。

(九)  强化开放意识和开放举措

坚持秉承开放的心态来培养研究生和从事科研工作,通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国内外联合培养研究生、激励研究生“走出去”和将外部重要信息“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广泛交流,激励研究生客观认识自身在相关领域内的位置、优势与不足,从而明确改进措施和发展目标,力求避免在学术研究方面坐井观天、自我封闭。

(十)  明确学术道德建设和研究生心理建设对团队良性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风险隐患自查、论文投稿前在团队内部公示和论文发表后在团队内部公布并点评等多种方式,加强团队的学术道德建设,督促师生双方诚信科研、诚信学习、诚信做人、诚信做事。另外,结合现实情况,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案例分析、专业人士讲座或介入、师生单独交流谈话、研究生之间互相交流、风险预警和自查、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等方式,持续关注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并提醒研究生主动改善为人处事能力。

三  团队的研究生教学与科研创新情况

团队主持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车用发动机-有机朗肯循环联合系统运行机理及协同控制理论研究)在2018年结题时评价为“优秀”;团队主持的另外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項目(车用ORC余热回收系统中自由活塞直线发电机工作机理与运行特性研究)在2022年结题时评价为“优秀”;团队主持的一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车用发动机全工况范围内有机朗肯循环余热回收系统的工作机理研究)在2017年结题时评价为“优秀”,并入选2017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团队负责人张红光获得2017年度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3),在2020至2022年连续3次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21年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名单(http://www.globalauthorid.com);团队成员杨富斌2022年1月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由 Elsevier BV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共同发布的2022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团队教师在主讲面向博士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动力机械及工程专题时,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大视野和学科战略意识,要求学生模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能源动力领域)的方式来撰写课程报告,由多位教师通讯评审并反馈评审意见,由主讲教师组织现场答辩,根据课程报告和答辩情况来综合评定成绩。

团队目前主持北京工业大学2023年度“研究生思政教育进科研团队”项目1项。团队负责人张红光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方面获得的主要荣誉: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优秀指导教师(2021年12月);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突出贡献奖(2018年11月);2016年北京工业大学“研途有您,我心中的好导师”导师榜样人选。张红光2013年在“科学网”发表博文《培养研究生的粗浅体会》(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3717-698180.html)成为精选博文,阅读量已经突破1万次;2018年在“科学网”发表博文《研究生组会的一些感想》(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3717-1104490.html)成为精选博文,阅读量已经突破2万次。

四  团队的育人成效

自2011年以来,团队中毕业博士生8人、硕士生36人,所有相关的研究生均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按期毕业,没有出现在读研究生违法违纪现象,没有出现在读研究生身体状态或精神状态突发异常的情况。

2名博士生获得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吴仲华优秀研究生奖”,2名博士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名博士生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1名博士生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2023届百佳毕业生。20名硕士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8名硕士生被评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1名硕士生被评为北京工业大学2022届百佳毕业生。先后有4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有4位博士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博士生创新奖学金。团队毕业的博士生中,目前有6人在国内高校任教;团队毕业的硕士生中,目前有2人在国内外高校任教。

此外,以混合型研究团队为契机,在团队教师和研究生的共同指导下,先后有2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SCI检索期刊论文(每人1篇,共计2篇)、有1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有1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中文期刊论文2篇;1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奖,1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2023年全国能源动力类专业百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奖,4名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科生获得北京工业大学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团队参与培养的本科生中,目前有2人在国内“985工程”高校任教。

五  结束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了重要部署,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

研究生是科研工作和科研团队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国家发展大计紧密相关。北京工业大学车辆动力装置余热回收与电动化技术团队将继续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牢记“三全育人”的光荣使命,结合能源动力学科的具体特点,锐意进取、砥砺前行,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着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输送更多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楠.导师是如何培养我们研究生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8):61-68.

[2] 肖俊兵,李传常,陈荐.“双一流”背景下能源类卓越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大學,2022(28):92-95.

[3] 徐岚.从导师指导过程看立德树人对博士生社会化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5):49-58.

[4] 冯徽徽,邹滨,冯德山,等.工程研究生培养中“大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测绘学科为例[J].高教学刊,2023(19):48-51,56.

[5] 杨扬.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学术规范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3(14):35-38.

[6] 秦铁辉.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与成长[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1-7.

[7] 施春宏.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3):8-15.

[8] 肖庆华.论研究生的学术批判素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29-33.

[9] 孙正聿.立德树人:导师的形象和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4):1-10.

[10] 唐天琪,何玉荣.能源动力类专业“全链条”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S1):66-68.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三全育人思政教育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