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马尼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研究进展*

2023-11-23 10:57余秋帛唐莉歆
中国药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抗结核结核病耐药

万 秋,余秋帛,唐莉歆

(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重庆 400030)

结核病(TB)是由结核分枝杆菌(MTB)引起的传染病,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20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指出,全球有30个结核高负担国家,2020年结核病的发病率为59/10万,其中990万例为新增,我国有84.2 万例(8.5%),居全球第2[1]。耐多药结核病(MDR - TB)的治疗方案复杂、疗程长、费用高,其治愈率仅52%[2],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德拉马尼(DLM)是近年来成功研发并上市的抗结核新药,2014 年被欧洲药品管理局和WHO 批准用于治疗MDR-TB[3],2018 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在我国上市。《中国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和WHO推荐DLM用于MDR-TB患者的长程治疗方案,并将其纳入C 组药物[4-5]。DLM的全新作用机制及其抗菌活性受到广泛关注,但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耐药问题也同样令人担忧。故本研究中分别以“德拉马尼”“耐多药结核病”“研究”及“delamanid”“multidrug resistant tuberculosis”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限为2011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拟通过分析DLM 的作用机制、抗菌活性、疗效、安全性、耐药机制等,为MDR-TB 患者持续应用DLM和防止耐药扩散提供参考。

1 DLM 的作用机制及抗菌活性

DLM 又称OPC - 67683,为硝基二氢咪唑类衍生物,其主要通过抑制MTB 细胞壁成分甲氧基分枝杆菌酸和酮基分枝杆菌酸的合成[6],扰乱细胞壁的合成,从而促进药品渗透入MTB 中发挥杀菌作用,此作用机制对处于复制、休眠期的MTB 及胞内MTB 亦有效。此外,有研究表明MTB 的有氧呼吸可被DLM 抑制,提示药物可能通过抑制MTB 有氧呼吸导致呼吸衰竭从而发挥杀菌作用[7]。在口服DLM 4~8 h 后,血药浓度可达峰值,短时间内可暴露出强大的体外杀伤能力[8],对MTB 有强抑制作用。

在研究一线抗结核药是否耐药的临床MTB 分离株时发现,DLM 对其显示出较低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表现出较强的抗结核活性[6]。DLM 与目前使用的任何抗结核药品无相互作用和交叉耐药,且有较强的杀菌能力,尤其是对细胞内复制活跃、低氧条件下非复制的MTB[7,9]。在新陈代谢方面,DLM 通过血浆白蛋白及由细胞色素P450 酶(CYP450)参与的多种代谢途径完成[9],而非通过肝脏代谢,故肝毒性较小,这也是DLM 优于其他抗结核药的原因之一。胃肠道反应和失眠是DLM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多合并TB,因其免疫系统缺陷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导致抗结核疗效欠佳,多为耐药结核,抗结核药物选择更困难。有研究提出,DLM 也与抗逆转录病毒药之间无相互作用[10],故在并发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和MDR -TB 的患者中有较好的抗菌活性,耐受较好。

2 DLM 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DLM 相关临床Ⅰ期试验中并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从而确定了临床Ⅱ期试验DLM剂量,即每次100 mg、每天2 次和每次200 mg、每天2 次[9]。DLM 临床Ⅱ期试验结果发现,MDR - TB 患者在经DLM(每次100~200 mg,每天2次)治疗2个月后痰培养结果阴转率升高约50%,较安慰剂组明显升高,治疗6 个月后治愈率为74.5%、病死率为2.9%。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经DLM治疗2,6 个月治愈率分别为44.4%和64.7%[11-14]。可见,较长时间使用DLM 可提高耐药结核患者痰培养阴转率,疗效显著。此外,DLM 对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及乙胺丁醇无拮抗作用,对标准化和临床分离的MTB菌株均表现出强有力的体外抗菌活性[15]。SKRIPCONOKA等[16]的研究显示,两组MDR-TB 患者使用DLM(每次100 mg、每天2次或200 mg、每天2次)分别治疗6,8个月。长疗程组痊愈率和完成治疗率均为74.5%,而短疗程组均为55.0%;且长疗程组病死率仅为1.0%,显著低于短疗程组的8.3%(P<0.01)。从现在研究可见,DLM 治疗时间≥8个月可显著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病死率,显示出其治疗MDR-TB的潜力。

有研究证实,DLM 联合其他药物治疗MDR-TB 患者可提高其2 个月末痰培养阴转率[17-18],说明DLM 可提高MDR-TB 患者疗效,DLM 联合其他抗结核药物是重要的治疗选择。一项DLM 治疗MDR-TB 患者的研究中,痰培养阴转率在用药2 个月时从29.6% 升至40%[19]。一项临床Ⅲ期试验显示,DLM 组6 个月内痰培养阴转时间虽并未显著减少,但DLM 耐受性好,安全性较高[20]。而一项队列研究[21]中,接受DLM 治疗6 个月后,115 例MDR - TB 患者出现痰培养阴转,治愈率近90%,且后期随访发现复发率低。虽然多数患者发生心血管不良反应,但大部分病情较轻且可控。但上述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明。

KIM 等[22]的研究发现,61 例MDR - TB 患者中,DLM 引起的脱发有1 例;因QT 间期延长终止治疗4 例,与使用贝达喹啉组相比,该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项Ⅲ期前瞻性试验[20]发现,DLM组与安慰剂组比较,MDR-TB 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良事件的相关病死率相近,且未发生与DLM相关的死亡事件。

3 DLM 耐药的出现及机制

DLM 的固有耐药率为1.3%,比其他抗结核药低[9],但也有研究发现个别MDR-TB 患者在使用DLM后已出现新耐药[23]。有研究报道,11 例MDR-TB 患者经DLM 治疗后发生1 例(9.09%)DLM 获得性耐药[24];也有研究报道,接受DLM 治疗6个月的31例MDR-TB患者中获得性耐药率高达35.48%[25]。

有研究表明,MTB 标准株对DLM 的自发耐药频率与异烟肼相似,为6.44×10-6~4.19×10-5,卡介苗东京株为2.51×10-5~3.95×10-5[26]。另外,KARDANYAMCHI 等[27]对35 株利福平耐药MTB 菌株进行研究发现,9 株(25.71%)对DLM 呈表型耐药;而在WEN等[28]的110 株MDR - TB 菌株中,仅4 株(3.64%)对DLM 耐药;另一项纳入420 株MTB 分离株的研究发现,41株(9.76%)对DLM耐药,其中15株为MDR-TB,11株为广泛耐药结核病菌株,9 株为前广泛耐药菌株[29];PANG 等[30]的研究提示,DLM 的耐药率为4.40%。以上研究表明,DLM 对不同来源的临床分离菌株耐药率不完全相同,故对临床分离菌株及时进行DLM 耐药性检测十分重要。

DLM 作为一种前体药品,需要依赖脱氮黄素依赖性硝基还原酶(ddn)激活其抗结核活性,而ddn 的活性依赖于脱氮黄素F420 辅因子的氧化还原循环。F420 的合成需要fbiA基因(Rv3261)、fbiB基因(Rv3262)及fbiC基因(Rv1173),ddn基因、fgd1基因、fbiA基因、fbiB基因及fbiC基因均参与了DLM 的激活过程,上述任一基因突变均会引起MTB 对DLM 耐药。根据耐药相关基因的不同,将DLM 耐药机制分为如下3 类。一是导致ddn 蛋白结构异常、功能丧失的ddn基因突变,从而使得依赖于F420 的硝基还原酶途径被破坏;二是导致F420 合成酶功能异常的fbiA,fbiB,fbiC基因突变,这会产生非功能性形式的F420;三是导致氧化形式F420 积累的fgd1基因突变[25]。

自从抗结核药物用于临床以来,MTB 在TB 患者体内不断发生着结构和分子的变化,为了适应和对抗抗结核药物的杀灭作用,MTB 通过改变细菌物理学屏障、代谢、生物膜、外排泵、基因突变等途径来适应和躲避抗结核药的作用[31]。因为人体宿主、体质量、肥胖等变异性,所以不同患者治疗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调整,这必须依赖于治疗药物监测(TDM),而TDM 在TB 治疗中尚无统一标准和指南,这极大地限制了临床耐药的监测和对患者治疗的指导。MDR-TB 治疗过程中在监测抗结核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的同时,需更加关注抗结核病药物的安全监测和管理。

4 小结

DLM 作为抗结核新药,其分子结构、体外试验、临床试验等相关研究发现,其杀菌和灭菌作用较强,同时DLM 的MIC值较低,对敏感、耐药MTB,复制或休眠菌等均有杀灭作用。但仍应高度重视出现的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交叉耐药、复发、副作用、死亡等问题,并进行进一步研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这对于DLM 的临床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抗结核结核病耐药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如何判断靶向治疗耐药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miR-181a在卵巢癌细胞中对顺铂的耐药作用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376例分析
贵州夏枯草的抗结核化学成分研究
链霉菌CPCC 203702中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主要高危人群抗结核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