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健康教育对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服用抗凝药的效果观察*

2023-11-23 10:13马春玲邱宗利姚晓群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3年10期
关键词:华法林抗凝循证

马春玲,邱宗利,姚晓群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心脏瓣膜病属我国临床常见心脏疾患,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我国心脏瓣膜手术量达7.3万/例,且呈逐年增长态势[1]。因手术需采用人工瓣膜进行置换,属外植入物,且无内皮细胞覆盖,较易激活机体凝血机制诱发血栓,进而损害瓣膜功能,更为严重者还可导致心衰或猝死,故患者术后需终身接受抗凝治疗[2]。对此,若能实质性提高患者华法林抗凝认知水平及抗凝依从性,将有利于不良事件预防及预后改善,这有赖于制定科学、合理健康教育对策。既往采用的常规抗凝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薄弱环节,不利于不良事件预防。而立足循证依据,结合医院健康教育实际,提出一种循证健康教育对策。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健康教育在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药认知及远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经本院收治80例行心脏机械瓣置换术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成人心脏瓣膜病超声心动图规范化检查专家共识》中心脏瓣膜病诊断标准[3];(2)均满足心脏机械瓣置换术适应证,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3)老年患者(>60 岁),均于术后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且配合完成6 个月随访。排除标准:(1)重度肝肾功能不全;(2)伴发恶性肿瘤;(3)凝血功能障碍;(4)精神认知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设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0 例。对照组:男22 例,女18 例;年龄61~78 岁,平均年龄(68.12±3.57)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5 例,高中及以上15 例。观察组:男20 例,女20 例;年龄61~79 岁,平均年龄(67.93±3.48)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23 例,高中及以上1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患者及家属对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抗凝教育,即术后讲解抗凝必要性、华法林抗凝用法及注意事项、INR 监测标准、饮食干预、功能锻炼等,且于出院后发放《华法林抗凝治疗及管理手册》及INR 登记本,叮嘱规范服药,严密随访,按期复查。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循证健康教育,具体内容阐明如下:(1)循证健康教育内容确定:通过检索“PubMed”“万方”“知网”数据库检索“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循证护理”“健康教育”等关键词,了解健康教育培训过程中薄弱环节,并与医院健康宣教相结合确立循证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讲解华法林服用原因、宣讲华法林服用剂量及持续时间、规范INR 监测、不良事件预防处理、阐述影响抗凝药物因素、发放术后抗凝自我管理手册;(2)循证健康教育实施:①讲解华法林服用原因:因患者对于术后抗凝认知不全,易导致抗凝依从性不佳,通过阐明术后抗凝服用原因,便于患者知晓术后抗凝治疗重要性;②宣讲华法林服用剂量及持续时间:因老年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服、少服、多服、随意服药甚至中断服药,通过强化抗凝教育使其明确遵医用药必要性,确保患者可掌握华法林服用方法、剂量及持续时间;③规范INR 监测:术后抗凝治疗后需长期监测INR,因患者对INR 监测意识不足,可能导致复查不准时,无法规范监测INR,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解INR 监测目的、意义及必要性,便于提高患者按期复查意识;④不良事件预防处理:术后抗凝治疗中可能伴发一系列不良事件,包括发热、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等不良反应以及出血、栓塞及心内膜炎等并发症,应叮嘱患者规范服药预防不良事件发生以及不良事件发生后向医护人员及时反馈,便于积极处理;⑤阐述影响抗凝药物因素:因药物、饮食、日常生活行为等均可影响抗凝效果,通过阐明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具体药物类别,譬如广谱抗生素、退热药等具有增强效应,维生素C、巴比妥类或导泻药等具有削减效应,并讲解科学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对术后抗凝治疗的有益影响;⑥发放术后抗凝自我管理手册:在术后抗凝治疗中老年患者自身管理行为较差,通过发放术后抗凝自我管理手册,其中叙述了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需重点掌握的基本知识、并附有抗凝治疗记录表,患者可每日记录服药及临床反应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术后抗凝治疗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抗凝认知情况、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远期效果。其中,(1)抗凝认知情况:采用《华法林抗凝认知情况问卷》评定,包括华法林使用及方法、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药物对抗凝的影响、饮食及生活对抗凝的影响及不良反应表现等5 个维度共15 条目,每条目均为选择题,勾选正确计1 分,错误计0 分,<9 分计抗凝认知差,9~12 分计抗凝认知中等,>12 分计抗凝认知好;(2)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4]:分别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依从性问卷、自我管理问卷评估,前者包括服药、自我监测、复查及生活方式4 方面依从性,每方面采用Likert 4 级评分(1~4 分),总依从性根据问卷实际得分与问卷总分比值进行判定,≥80%计依从性好,<80%计依从性差;后者共27 条目,每条目采用Likert 5 级评分(1~5分),总分135 分,评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3)远期效果:以INR 达标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综合评估,INR 最佳抗凝强度为2.0~3.0,随访6 个月,按监测INR 达标次数/监测总次数统计达标率,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包括出血、栓塞、心内膜炎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抗凝认知情况比较

观察组抗凝认知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抗凝认知情况比较[n(%)]

2.2 两组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

观察组抗凝依从性、自我管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n,(±s)]

表2 两组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比较[n,(±s)]

注:与同组教育前比较,aP<0.05

组别 n 抗凝依从性 自我管理问卷评分(分)好 差 教育前 教育后对照组 40 22 18 75.72±10.25 81.34±12.59a观察组 40 31 9 73.89±10.51 90.27±14.10a t/χ2 值 4.528 0.788 2.938 P 值 0.033 0.433 0.004

2.3 两组远期效果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NR 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远期效果比较[n(%)]

3 讨论

3.1 对患者抗凝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抗凝认知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证实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患者应用循证健康教育后抗凝认知水平获有提升。究其原因:立足既往循证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汇总健康教育中6 大薄弱环节(包括讲解华法林服用原因、宣讲华法林服用剂量及持续时间、规范INR 监测、不良事件预防处理、阐述影响抗凝药物因素、发放术后抗凝自我管理手册)进行强化教育,便于患者知晓术后抗凝重要性,规范合理服药,加强INR 监测、提升不良事件预防处理意识、明确其他药物、食物及日常生活行为对抗凝的影响,并参考手册强化出院后抗凝自身管理水平,从全方位周到讲解术后抗凝相关知识,由此患者抗凝认知水平得到明显提升[5]。

3.2 对患者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抗凝依从性、自我管理问卷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循证健康教育还可提高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患者抗凝依从性,并提升自我管理水平。具体分析:通过循证健康教育阐明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目的、意义,且华法林服用在12~24 h 起效,36~48 h 抵达顶峰,为维持机体血药浓度平衡,需固定服药,宜每日晚8 点服用为佳,且老年患者记忆较差,需强化教育使其按医嘱剂量服药,避免少服、多服、随意服药或漏药情形出现,并讲解其他药物、食物及生活行为对抗凝治疗的干扰,可避免药物间不良作用,便于养成科学饮食,适度运动、戒烟戒酒、规律作息良好行为,规范监测INR 有助于把握术后抗凝强度,便于及时调整抗凝方案,由此患者抗凝依从性提升。此外,通过发放术后抗凝自我管理手册,患者有据可依,可实时记录服药情况及临床反应,自身管理行为有所提升。

3.3 对患者远期效果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INR 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循证健康教育还有助于降低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INR 达标率,进而获得良好远期效果。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循证健康教育提升了患者术后抗凝认知水平,增强了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有助于形成良好抗凝行为,进而规范了INR监测,有助于提高INR 达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二是针对并发症预防及处理进行针对性强化教育,可提升患者并发症预防意识,并在并发症发生或INR监测异常时及时报告处理,有助于提升远期效果。

综上所述,循证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老年心脏机械瓣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认知水平,抗凝依从性及自我管理水平增强,且INR 达标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少,远期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华法林抗凝循证
药师带您揭开华法林的面纱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循证护理》稿约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位置大数据侦查循证研究
华法林出血并发症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中药影响华法林抗凝作用的研究进展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STA Compact血凝仪在肝素抗凝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育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