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射频消融与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效果:Meta 分析

2023-11-23 00:49赵东旭史逸恺姜小庆倪才方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23年11期
关键词:受孕率肌瘤出血量

徐 林,胡 波,赵东旭,史逸恺,姜小庆,倪才方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000)

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良性子宫肿瘤,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70%~75%[1];肌瘤数目较少、体积较小或无临床症状时,一般可定期随诊;若短期内肌瘤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或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则需进行相应治疗[2]。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laparoscopic myomectomy,LM)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外科微创治疗技术,存在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及术后肌瘤复发和增加其后妊娠中子宫破裂风险等不足[3]。子宫肌瘤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是新兴微创介入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势[4]。本研究以meta 分析对比观察RFA 与LM 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效果的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文献 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方式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disc)、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医学网自建库至2022 年8 月31 日文献;英文检索词包括“uterine fibroids”“uterine myoma”“uterine leiomyoma”“fibroid tumor”“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 and radiofrequency ablation”,中文检索词包括“子宫肌瘤”“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肿瘤”“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术”。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随机对照研究或回顾性队列研究;②研究对象为症状性子宫肌瘤女性患者,年龄≥18 岁,分别接受RFA 或LM;③设计严谨,统计结果完整、准确;④各文献研究指标相同或相近,指标单位相同或可转换为相同单位;⑤公开发表的全文文献。排除标准:①未明确说明研究类型;②无法获取全文;③重复发表文献;④普通综述、系统评价及meta 分析;⑤会议摘要或学位论文;⑥无法提取有效数据。

1.3 筛选文献及提取数据 由2 名研究员按照上述纳入及排除标准阅读文献标题、摘要及全文,对文献进行筛选;遇有分歧时进行协商,或请另1 名研究员加以判断。提取文献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RFA组与LM 组样本量、研究类型,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和术后受孕率。

1.4 文献质量评价 采用Cochrane 系统评价手册5.1.0 的RCT 评估工具评估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文献质量;以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评价队列研究。RCT 评估工具观察内容包括选择偏倚、分配隐藏、实施偏倚、检测偏倚、发表偏倚、失访偏倚及其他偏倚,将每种偏倚分为低风险、不确定或高风险;若所有偏倚风险均为低风险,则整体为低风险;若某种偏倚风险为不确定且无高偏倚风险,则整体为不确定;若某种偏倚风险为高风险,则整体为高风险。NOS 观察内容包括选择研究对象、组间可比性及测量结果,总分分别为4、2、3 分,共9 分;得分越高则文献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以加权均值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 WMD)或标准均值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SMD)分析连续变量,以比值比(odds ratio, OR)分析二分类变量,以95%CI作为各效应量统计值,检验水准α=0.05。采用I2检验分析异质性:若P>0.1 且I2<50%,表明异质性不明显,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方法进行meta 分析,否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方法。采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P>0.05 为无偏倚。

2 结果

2.1 检索结果 最终纳入11 篇文献[5-15],包括RCT研究10 篇[5-12,14-15]、回顾性队列研究1 篇[13];共994 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RFA 组497 例、LM 组497 例。见图1 及见表1。RCT 文献均存在高偏倚风险,来源包括研究对象及实施者盲法(实施偏倚)、测评者盲法(检测偏倚)、结果数据完整性(失访偏倚)3 方面(图2)。回顾性队列研究NOS 评分为9,即文献质量高。

表1 纳入的11 篇有关RFA 或LM 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文献的基本信息

图1 筛选RFA 与LM 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相关文献流程图

图2 RCT 文献偏倚风险评价 A.偏倚风险评价图; B.偏倚风险评价内容占比图

2.2 meta 分析 共6 篇文献[5-7,11-12,14]比较了RFA 与LM 术中出血量,包括RFA 组297 例、LM 组296 例,结果显示RFA 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LM 组[OR=-19.87,95%CI(-27.36,-12.39),P<0.000 01];7篇文献[7,9,11-15]比较了住院时间,包括RFA 组203 例、LM组200 例,结果显示RFA 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LM 组[OR=-1.71,95%CI(-2.56,-0.87),P<0.000 1];7 篇文献[5-7,11-14]比较手术时间,包括RFA 组341 例、LM组340 例,结果显示RFA 组手术用时显著少于LM 组[OR=-1.85,95%CI(-2.65,-1.04),P<0.000 01];3 篇文献[10-11,15]比较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包括RFA 组156 例、LM 组154 例,RFA 组显著少于LM 组[OR=-6.31,95%CI(-8.18,-4.44),P<0.000 01];7 篇文献[5,7-11,14]比较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其中RFA组318 例、LM 组319 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 篇文献[7-10,15]比较术后并发症,RFA 组211例、LM 组209 例,组间并发症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OR=1.24,95%CI(0.50,3.06),P=0.64];5 篇文献[5-6,8-10]比较术后受孕率,包括RFA 组345 例、LM 组346 例,结果显示RFA 组术后受孕率显著低于LM 组[OR=0.57,95%CI(0.47,6.97),P<0.000 01] 。见图3。

图3 RFA 与LM 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疗效指标比较森林图 A.术中出血量; B.住院时间; C.手术时间; D.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 E.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F.术后受孕率

2.3 发表偏倚 漏斗图两侧基本对称,即无明显发表偏倚(P>0.05)。

3 讨论

RFA 为新兴微创介入技术,可有效治疗子宫肌瘤[16]并显著改善出血及疼痛等全身症状[17],已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手段之一[18];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射频能量对肌瘤组织造成热损伤,被破坏的肌瘤组织可被周围组织吸收[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LM 组,RFA 组术中出血较少、手术时间较短;经皮肤切口插入肌瘤内的RFA 电极针可将射频发生器产生的高频、低压交流电转化为热能,导致肌瘤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并对沿针轨迹进行止血[21],能在减少出血量的同时提供更清晰的手术视野;另外,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术中失血量与子宫切开次数相关,而RFA 不涉及子宫肌层缝合,子宫暴露时间短,故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均相应下降[15]。

本研究结果显示,相比LM 组,RFA 组住院时间及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所需时间显著缩短。LM 通过分离钳进行操作,易损伤周围组织,并使邻近肠道处于应激状态;且对体积较大肌瘤需先以电动粉碎机加以粉碎,易使血管和肠道受损[22];同时,LM 后需缝合子宫肌层,肌层细胞存在一定损伤[23]而影响术后正常活动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另有研究[24]报道,RFA 能显著促进胰腺癌患者CD4 和CD8T 细胞反应,增强免疫应答,有利于术后恢复。

针对术后患者受孕率而言,RFA 与LM 治疗子宫肌瘤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RFA 可破坏子宫肌瘤周围正常肌层完整性而影响受孕;但一项研究[25]发现RFA 对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生殖的影响几乎为零。LM 需切割子宫壁,增加后续妊娠中子宫破裂的风险,且多次切除肌瘤显著增加盆腔粘连风险[26]。本研究发现RFA 组患者术后受孕率显著低于LM 组,与既往研究有所不同,有待后续进一步观察。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①部分文献研究指标及样本量较小;②未详细分析不同治疗方式治疗不同类型子宫肌瘤(浆膜下、黏膜下、肌壁间)效果的差异;③纳入RCT 文献均存在高偏倚风险(实施偏倚、检测偏倚、失访偏倚)。

综上所述,相比LM,RFA 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短、术后正常活动恢复快等优势,但其对术后受孕率的影响大于LM。

猜你喜欢
受孕率肌瘤出血量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腹腔镜治疗异位妊娠的效果及其对术后患者受孕率的影响
40例宫角妊娠关注性刮宫和宫腔镜治疗后受孕率对比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药物干预对生育能力影响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