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浅析
——以河北省东光县为例

2023-11-24 01:23韩立亮季柳洋谢晶杰
森林防火 2023年3期
关键词:建设工程绿地绿化

韩立亮 文 侠 季柳洋 谢晶杰

(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北京 100714;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

近年来,为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河北省陆续启动“三创四建” “三重四创五优化”、省级森林城市与国家级森林城市同创共建活动,推进全省各地加快森林城市创建工作[1-4]。“十四五”期间,河北省继续科学开展森林城市建设,加强森林城市动态管理,稳步协调推进京津冀国家森林城市群建设工作[5-7]。本文在深入分析东光县域生态环境本底特征与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差距的基础上,提出森林城市总体布局、四大体系重点建设工程,着力建设城市森林景观丰富、生态文化特色鲜明的森林城市[8-10]。

1 东光县概况

东光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沧州市南部,华北平原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地理坐标介于E116°28′~116°53′、N37°44′~38°02′之间,全境横距36.5 km,纵距32.5 km,县域面积709.69 km2。全县处于冀中南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略有倾斜,海拔8~15 m,西南部最高海拔14.6 m,东北部最低海拔8.5 m,坡降1/10 000~1/12 000,属典型平原地貌,土壤结构多为砂质壤土和中质壤土,有部分沙化土和盐碱土。县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温度适中,雨热同期,年平均降水542 mm,降水分布不均,多集中在6~8月,具有春旱、夏涝、秋吊的特点。

2 东光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

2.1 森林资源现状

东光县处于华北平原农业主产区,林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较小,林木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西部乡镇。东光县国土面积70 969.67 hm2,林地总面积11 273.45 hm2,林木覆盖率15.88%,其中,有林地面积3 691.00 hm2,灌木林地面积1.00 hm2,城区乔灌木覆盖面积650.00 hm2,四旁树和农田林网面积910.00 hm2,大运河及工程造林面积6 021.45 hm2。植被区划上,县域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黄河海河平原栽培植被区,植被以棉粮作物为主,现存乔木林均为人工起源。

2.2 城区绿地现状

截至2022年底,东光县城镇建成区面积1 500 hm2,城区常住人口11.43 万人,各类绿地总面积555.01 hm2,绿地率37.00%,绿化覆盖面积630.84 hm2,绿化覆盖率42.09%,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26.72 hm2,防护绿地面积210.30 hm2,附属绿地面积221.10 hm2,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81 hm2。

2.3 村庄人居环境现状

东光县乡镇建成区面积1 824.83 hm2,林木绿化面积总计550.68 hm2,乡镇建成区平均绿化覆盖率30.18%。全县447 个村庄绿化总面积2 374.33 hm2,村庄绿化覆盖率35.40%。目前共建成3 个国家级森林乡村,9 个省级森林乡村。

3 存在问题分析

3.1 绿化用地空间有限,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全县林地面积分布不均,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大运河沿岸,而位于地势平坦平原地区东部乡镇的耕地面积占比高,林业用地面积较少,可用于造林绿化的空间有限。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且经过多年的林业生态建设,全县造林绿化的地块也逐步接近饱和。造林区域局限在村庄绿化、通道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方面。

3.2 林分质量相对较低,产业结构有待完善

县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不健全。森林结构中,用材林面积过半,树种单调,部分纯林趋于老化,速生杨纯林面积过大,生态功能低下。平原造林成果还处于幼林抚育阶段,生态功能尚未显现;林分质量不高,宽度不够,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态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以速生丰产林木培育业为主,而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苗木花卉等近年国家大力扶持和提倡发展的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规格较低,行业服务和市场规范均不够健全,林业产业类型较为单调,不利于林业产业的合理均衡发展。应在巩固现有优势基础上,多头协同并进,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提升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在建设森林城市过程中,必须全力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因地施策,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巩固造林成果,促进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3.3 绿化水平参差不齐,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随着造林绿化工作持续推进,城镇建成区与各乡镇林木覆盖率均得到显著提升,但城乡之间绿化水平参差不齐,南霞口镇、东光镇、连镇西部三镇乡镇绿化特色鲜明,整体绿化水平能够达标,但较多耕地的东部乡镇绿量不足,缺少休闲绿地空间,乡镇绿化水平有待提高。村庄人居环境亟需改善和提升。另一方面,林业产业的优惠政策也比较少,对重点林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大,林业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较为普遍。财政对林业科技投入较少,先进林业适用技术推广普及程度不够高。在森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乡村绿化建设力度,缩短城乡绿化水平差距。

3.4 生态空间供给不足,森林资源利用欠佳

居民对美好生态休闲空间和生态文化需求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现阶段发展的突出问题。从类型上看,生态休闲活动以观光为主,新型生态休闲活动处于萌芽阶段,深层次的森林体验产品不足。从位置上看,生态休闲活动多位于城镇建成区周边区域,郊区及乡镇分布较少。从质量上看,生态休闲活动创新项目推进较慢,周边配套设施相对较为滞后。

4 森林城市建设规划概述

4.1 总体目标

立足于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功能定位,深入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通过实施人居环境绿色空间建设与提升、森林生态屏障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项森林城市建设重点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持续推进城市森林绿地建设,扩大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提高林木覆盖率,构建以水为魂、以绿为体、林水相依、自然和谐的全域森林生态系统,建成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便利的生态服务体系和坚实的支撑保障体系,打造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乡村秀美,生态宜居的省级森林城市。

4.2 总体布局

按照上位规划对城市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定位,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全县自然要素特点、城市建设格局和文化载体分布,在县域范围内构建“一核一环、一带一轴、两廊三区多点”的森林城市建设空间格局。

图1 东光县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图Fig.1 Overall layout of forest city construction in Dongguang County

4.2.1 一核一环 一核是指人口最为密集、城镇建成区规模最大、对外交流最频繁的区域,是城区森林建设的主要区域,重点加大核心区内各类绿地特别是公园绿地的建设力度,增加绿地面积,优化绿地分布状况,加强林荫道路、休闲绿地、林荫停车场等建设,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注重内部通风绿廊建设,改善城市热岛效应,提升人居环境和全民幸福指数[11-13]。

一环是指沿城市环路建设由防护林带、城市公园、生产绿地、滨水绿地等共同组成的环城绿廊,以元曲公园、城区宣惠河、跃进渠滨水景观、运河东岸绿地建设项目为着力点,加大工业组团和城市功能区周边的防护绿地建设,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保卫城市生态安全。

4.2.2 一带一轴 一带是指南运河文化景观带,以运河申遗为契机,以谢家坝和码头沉船遗址为节点,重点建设高标准城市绿地和城乡绿道,加强水体生态治理,发展运河沿岸观光休闲带。

一轴是指依托千武公路,重点加大对道路林带的提档升级、结构调整,突出乡土树种的应用与乔灌草结构的营造,打造县域东西向主要景观道路轴线。

4.2.3 两廊三区多点 两廊是指将宣惠河、龙王河作为城乡景观南北绿色廊道,重点打造城市级和社区级休闲公园,结合城区慢行交通系统和主要旅游游览路线,打造城区慢行主通廊。三区是以经济与生态建设结合为主要目标的西部城镇生态建设功能区、以协调发展为主的东北部生态保护功能区和以水土保持、生产安全为主的东南部水土保持功能区。三区覆盖全县,体现了不同区域的主导性生态任务,保障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多点是指全县各乡镇驻地和村庄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的基本落脚点,重点抓好休闲绿地建设、围村林建设、庭院绿化美化等,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探索乡村休闲旅游,大力开展森林乡村建设[14-16]。

5 重点项目建设内容

5.1 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5.1.1 城区绿化提升建设工程 完善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的提质升级,强化绿地空间覆盖率,城区绿地面积、绿化覆盖面积稳步增加,绿地稳定性明显增强,居民出行500 m休闲绿地持续增加,绿地生态服务功能显著提高。至规划期末,城镇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854.49 hm2,绿地率达38.39%,绿化覆盖率达43.54%,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21 m2。

5.1.2 通道绿化建设工程 对现有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道重点实施以质量提升和断档补植为主要内容的绿化美化建设,树种配置进一步优化,可绿化路段绿量显著增加,让公路线、高速线变成绿化线、风景线,防护功能完备的道路景观林网。对断档和残缺的水岸林带进行补植,水岸绿化率稳步提升,水土保持、防洪护堤的生态功能显著提高,水岸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至规划期末,建设道路绿化里程68.04 km,水系绿化里程41.87 km。

5.1.3 村庄绿化建设工程 积极开展森林村庄、森林小镇等示范活动,打造生态宜居环境、提升城乡生态品质。至规划期末,建设39 个森林村庄、3 个森林小镇。5.1.4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 采取更替、补植、抚育、封育等四种改造方式,科学有序推进低质低效林改造,采用定株抚育、生态或景观疏伐、透光伐、卫生伐等抚育方式推进中幼龄林抚育,全面改善林分质量,形成复层、异龄、混交为特点的主林层。至规划期末,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421 hm2,中幼龄林抚育737 hm2。

5.1.5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基础设施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教能力不断提升。结合相关保护条例,重点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森林生态廊道建设、野生动物生境营造等。

5.2 森林生态福利体系建设

5.2.1 绿道网络建设工程 串联城区内绿地、广场、水岸、文化遗迹等,逐步完善配套设施,绿道养护持续推进,休闲游憩功能持续提高。至规划期末,建设绿道6.0 km,实现居民每万人拥有绿道1.1 km。

5.2.2 郊区休闲游憩场所建设工程 重点提升改造大运河氧生园、观州湖公园、胜利渠休闲乐园等,完善游憩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郊区休闲游憩场所示范基地。至规划期末,在城郊建设多处运动休闲公园、生态康养公园等功能完备的休闲游憩场所。

5.2.3 生态标识系统建设工程 突出东光森林城市特点与文化特色,设计森林城市LOGO,应用于森林城市网站、宣传片、画册中,打造森林城市良好形象。同时设计制作方便广大市民和游客亲近自然、接受生态教育的森林城市生态导向标识系统。至规划期末,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普教育,让森林城市建设理念深入人心。

5.2.4 生态旅游产业建设工程 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文化资源和省边界区位特点,积极发展特色旅游村、文化村、经济村,逐步加强生态旅游基础建设。至规划期末,重点完成生态观光、康体养生、户外休闲、农林复合体验等4 类生态旅游项目,全方位提升县域旅游品质[17-18]。

5.2.5 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工程 进一步壮大经济林面积,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至规划期末,特色水果林改造提升面积100 hm2,新增种植面积260 hm2,建设省级栽培示范园1 个,绿色标准化生产苹果园示范基地1 处。

5.2.6 林下经济产业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以油葵、油菜为主的油料作物基地和以板蓝根、金银花、苦参等为主的中药材培育基地,发展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林蜂、林禽、林畜等多种林下养殖模式。至规划期末,建设林下种植面积110 hm2,林下养殖面积30 hm2。

5.3 森林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5.3.1 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程 以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农业观光园等为载体,以生态保护为宣教重点,突出各教育基地自然的核心特点。至规划期末,挖掘打造3处主题鲜明并具有丰富教育宣传功能的科普基地。

5.3.2 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工程 以交通便捷、成廊连片为原则,选择适宜的地点新建、扩建义务植树基地,同时积极推广宣传植树活动。规划期间,持续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尽责率保持在96.00%以上。

5.3.3 古树名木保护体系建设工程 合理利用县域古树名木资源,深入推进做实林长制,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体系,定期养护清理病死古树。规划期间,严格落实古树名木管护责任制,加强松土、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确保保护率100%。

5.3.4 科普宣传体系建设工程 增强市民植绿、爱绿、护绿意识,营造全县动员、全民支持、全社会参与的森林城市建设氛围。每年举办5 次以上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生态文化科普教育活动,让居民切实参与到生态建设项目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5.4 森林支撑体系建设

5.4.1 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工程 重点落实县、乡镇、村三级森林防火应急防范措施,建立健全防火机构和制度,强化预报预警制度,及时发布林火监测信息,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至规划期末,全面建成森林智能防火体系,力争建设期内无森林火灾发生[19-22]。

5.4.2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建设工程 推进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疫御灾体系、防治减灾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至规划期末,全面提高防控突发外来林业有害生物能力,巩固造林绿化成果。

5.4.3 林业科技支撑建设工程 加大林业科技研究与应用推广投入力度,积极引进林业科技人才。至规划期末,构建良好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林业科普培训体系等。

5.4.4 林政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加强林业法制建设,优化森林资源档案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红线。至规划期末,建设完善的林政资源管理体系,实现林地“一张图”经营管理目标,推动林政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

5.4.5 林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推进电子信息技术与森林城市业务深度融合,提升森林城市现代化水平。至规划期末,完成东光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建设。

6 结语

建设东光县省级森林城市是构筑首都绿色屏障、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宜居园林县城”的具体行动,是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式,是践行绿色高质量发展理念,加快产业富民进程、切实增强人民幸福感的生动实践。本文在全面分析东光县森林城市建设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了东光县森林城市建设现状,提出了“一核一环、一带一轴、两廊三区多点”的东光县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总体布局,做到点、线、面相结合,通过森林生态、森林生态福利、森林生态文化、森林支撑四大体系全方位建设,形成森林绕城、碧水穿城、林水相依、林路相衬、林居镶嵌的森林城市生态景观,打造生态文化底蕴深厚、人与美丽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宜居省级森林城市。

猜你喜欢
建设工程绿地绿化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可进入式绿地的养护与管理的研究
BIM技术在现代建设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绿化用女贞树上的果实,可以采来入药吗?
关于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的探讨
城市绿地绿化种植与养护
杭州市区春季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的研究
走进绿地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