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域文化元素为导向的校园设计探究
——以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程为例

2023-11-25 08:05苏志斌
四川水泥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东溪教学区同安

苏志斌

(福建省厦门合立道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

0 引言

改革开发以来,城市化浪潮席卷了全国。在飞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得到高度聚集,为解决城镇各阶段适龄人群的就读问题,不同的教育建筑拔地而起。我国现代教育院校普遍分为幼、小、初、高及大学与职业教育学校几类,各类院校间面向的人群类型有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来源于年龄、心理需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因此,现代教育建筑专项设计应根据校园定位而有所区别,不能以过往粗放简单的“兵营式”教育建筑模式对所有教育建筑进行笼统化设计[1]。而近十年来,中国的校园建设已经基本跳脱出“鱼骨式”的传统设计框架,在校园空间设计和教学模式研究等不同层面上,也衍生出丰富而独特的研究成果[2]。但在校园设计过程中,校园与本土地域文化的连接却往往被视为一个后置的环节,被建筑师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在大多数情况下,与本土地域文化的连接往往是在校园落成之后,由学校的管理者通过进一步开展进一步实施来完成,例如文化景墙、壁画等,所谓的校园地域精神文化建设不免沦为布景式的装饰。这就造成了文化建设与校园设计在本质上的附会、脱节[3]。

基于此,笔者更加主张以地域文化建设为先导的校园立面设计思想。本文以厦门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程为例,探讨以地域文化元素为导向的校园设计,希望以此能为我国未来教育建筑设计的发展起到一些帮助。

1 校园设计的社会与文脉背景

职业教育之所以特殊,因其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并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或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4]。职业教育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产物,在目前严峻的升学形势下,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观念也在发生着转变。走上职业教育道路的学生不再被认为是“后进生”,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学以致用”“望子成龙”成为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普遍期望。

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所处区位——同安区具有深厚的、悠久的、传统的人文教育历史,在周边地区久负盛名。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扩建工程位于厦门市同安区五显镇文教区,原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东侧(见图1所示)。用地北侧临近东溪,整体用地被市政道路分隔为东西相望的两个子地块。沿着东溪溯流而上至东溪街南门桥畔,可见形状若鱼的三块岩石,这便是东溪铜鱼。南宋朱熹在同安任主簿期间,将这三块形似鱼、色如铜的大石取名为“铜鱼”,这也成了古同安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朱熹在同安任职期间,修学宫、设书院、建经阁,史称“紫阳过化”。一系列兴贤育学的举措令同安人才辈出,以至于当地流传下了“铜鱼水深,朱紫成林”的谶语。

图1 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总平面图

对于该项目而言,“望子成龙”与“东溪铜鱼”成为两个最重要的社会文化参照。前者反映当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和美好期望,而后者代表同安区所承载的历史传承和人文传统。

在设计之初,我们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育体系,对校园空间会存在怎样的诉求?同安区深厚的传统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校园中应以何种方式承载和延续?这些问题是该项目最为初始的逻辑起点。

2 以文化为导向的校园建筑设计

根据上述的社会文化与文脉背景分析,设计者们提出了该项目设计的文化隐喻——“东溪鲤,跃龙门”。结合该项目的特点,分别在两个子地块中引入“望子成龙”与“东溪铜鱼”两个参照。

西地块紧邻原校区,因此将主要的教学用房布置在西侧,与原校区形成连续的教学区。教学楼和实训楼均为线性延展的建筑形态,在设计中兼顾实训区与教学区的串联,将线性的建筑形态加以转折和延伸,最终形成蜿蜒的“龙”的形态。在建筑体量上,将建筑山墙处的女儿墙往上翻折翘起,模仿游龙般上下起伏。而在外立面的设计上,以两种不同的立面模块单元,试图创造出富有变化的立面肌理(见图2所示)。通过竖向格栅与玻璃窗的穿插组合,形成有如龙鳞般的栉比韵律。

图2 同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楼设计效果

东地块相对较为独立,以宿舍、食堂、体育馆等生活或辅助功能为主。在宿舍楼的设计上,沿用教学实训楼的形态逻辑,并重新演化为合院的模式:高层宿舍楼的主楼前后折转,并在南侧以六层的裙房进行反向围合。以此形成的轮廓形态为西宽东窄的“鱼”形。高层部分为内廊式宿舍,多层部分为北外廊式宿舍,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合院内的视线干扰问题。两栋宿舍楼结合用地形状前后错开布置,避免沿东溪形成过长的建筑界面。体育馆的形态设计也延续宿舍楼的形态特征,并在造型设计上加入圆形等元素,进一步活化建筑群体关系(见图3所示)。几栋建筑高低错落、有开有合,宛如一尾尾由东往西的鲤鱼。

图3 同安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设计效果

通过以文化为导向的设计策略,在东西地块之间、教学区与生活区之间介入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并将文化建设与校园设计两个原本被割裂的环节加以缝合,从而激发出校园建筑的精神意涵与文化深度。

在东西两个子地块设计中分别引用“鲤”和“龙”的隐喻之后,二者之间的联系成为该项目设计的重点。于是,作为教学区与生活区的交接处,行政楼成为两个文化隐喻的衔接点。回顾该项目的文化隐喻,它取自“鲤鱼跃龙门”的典故,因而“门”的概念也正好成为了衔接“鲤”和“龙”的楔子。行政楼的位置独特,它是校园主广场的对景面,也是教学区的制高点。故而,“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行政楼的设计概念。

“门”字实为会意字,它的字形源于两扇门及其上的一根横木,反映了原始的房屋结构。其实“门”作为一种中西方共通的文化要素,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和多样的表达[5]。在设计中,通过对“门”字的进一步提取和抽象,试图找寻到行政楼的设计线索。行政楼的主立面演绎自“门”的字形,以虚和实两种不同的立面肌理勾勒出门的形态。建筑的外侧为实,以大小交错的窗口与教学区相互协调;内侧为虚,通过大面积的玻璃面创造出建筑的均衡之感(见图4所示)。

图4 同安职业技术学校行政楼设计效果

行政楼的设计概念完成该项目文化隐喻的最后一个环节。尽管在不同的建筑单体中引用了不同的设计概念,但以此产生的建筑群体形态依旧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在该项目的设计中,校园文化为建筑设计的进展提供了初始的逻辑。将校园文化转译成建筑语言,使得该项目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涵。

3 结束语

以校园文化作为导向的建筑设计,绝非牵强的说辞,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建筑设计思路(特别是针对旧有校区的改扩建项目)。当然,这对于建筑师而言也是一项极大的考验。建筑师必须时刻保持克制,以避免流于表面的附会;但同时建筑师又需要适度发散,以挖掘项目中的文脉特点。这使得这种设计方法兼具了多重的维度,集社会性、文化性、专业性为一体。

猜你喜欢
东溪教学区同安
黑马
全国首批“巾帼志愿阳光行动”试点站在同安揭牌
醉游东溪,千年古韵入梦来
高校教学区景观探讨——以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教学区为例
同安的山
学校办学特色的探索与思考——以厦门市同安进修附小为例
建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学区屋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素质教育与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刍议
《东溪四月》(水粉)
在中国大学的教学空间创造相遇的条件